APP下载

数字赋能研究综述*

2019-06-18陈海贝卓翔芝

图书馆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献数字研究

陈海贝,卓翔芝

0 引言

赋能是指通过特定的方式给予特定人群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数字赋能是指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予人们能力[1]。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教育、智慧交通、电子政务、新零售、酒店生态圈和智能医疗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数字赋能改变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比如,很多偏远地区或边缘地区的人们生活环境恶劣、经济收入水平低,而数字赋能改变了其处境。新时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数字赋能在其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从商业到农业,从教育到医疗,从政务到媒体,数字赋能在不断改变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检索,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数字赋能的概念界定、应用领域、研究方法和发展前景进行阐释。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数字赋能进行研究。在定量方面,对目标文献的词频、中心段落等进行删选,通过统计归纳,确定研究主题类别。在定性方面,对目标文献的相关性进行多次编码、筛选和分类,以探讨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知识点。

研究工具选取国际上文本编码的核心软件NVivo11.0。NVivo 软件既适用于定性研究,也适用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它可对文本、可移植文档、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种格式的文件进行分析。

1.2 文献来源

主要在Web of science、Google 学术、百度学术、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国内文献的检索主要以“赋能、增权、授权、数字赋能”为关键词,共检索出220 余篇相关文献。经过筛选,剔除与主题无关或关联性不大的文献,最后保留120 篇。外文文献的检索主要以“empowerment”“digitalempowerment”为关键词,共检索出250 余篇文献,剔除与主题无关或关联性不大的文献,最后保留146 篇。

对266 篇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在数字赋能领域研究上,大多单一地采用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鲜有学者将两种方法进行结合。数字赋能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期刊上,应用范围广泛。

在数据库中,以“digitalempowerment”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在1991-2005年间相关文献较少,2006年后呈现急速上升趋势,详细数据见表1。呈上升趋势的数据说明数字赋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数字赋能的研究与发展。

表1 “数字赋能”历年文献数量

1.3 高频关键词分析

图1 数字赋能的词频分析

首先,把所有样本文献导入NVivo11.0 内,以便于文献分析的统一管理。然后,反复阅读数字赋能的相关文献,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高频词汇。再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初始分析,形成“词语云”图,见图1。该图已过滤掉大量不相关信息,呈现的是与研究相关的信息。通过字体的大小、颜色和形状等可以反映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及重要程度。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词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将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呈现在图的中部,以方便识别高频关键词。双击图中的词汇,可以查看所有的匹配项。从图1 中能够清楚地观察到“empowerment,internet,social,health,woman”等词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根据这些高频词可以进一步挖掘研究主题的类别。

1.4 样本文献编码

对样本文献进行编码的目的是便于在某个节点看到所有的参考点,反复比较这些参考点,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再次阅读原始文献,将需要研究的内容编码到指定节点中。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3 种编码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多次删选,最终形成3 个父节点(见表2):研究方法、工具(或手段)和应用领域。然后对父节点再次进行编码,设立节点,筛选出多个子节点(见表3)。

表2 数字赋能研究主题

表3 研究主题分类

2 研究分析

2.1 概念阐释

2.1.1 数字赋能

数字赋能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数字赋能是指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对特定的人群进行赋能,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2]。

数字赋能概念最早起源于20 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自助”及“政治察觉”运动。从社会学角度,数字赋能是识别、促进及提高人们应对需要及解决其本身问题的能力,并且动员所需要的数字资源,使人自觉控制生活[3];从管理学角度,被管理者获得赋能,可以极大地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4]。数字赋能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措施,更是一种注重结果和回报的过程。首先,数字赋能要求人们必须掌握至少一门数字技术,技术决定着信息拥有量和能否体验新的赋能途径。技术拥有者和不拥有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数字赋能正在逐渐改善数字鸿沟现象。其次,数字赋能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期望从中获得精神、政治、社会、教育或经济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等。最后,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也是数字赋能所追求的目标。数字赋能较成熟的研究出现于1990年,Thomas 等对数字赋能的认知要素进行研究,提出数字赋能的认知模型包括四要素:影响力、能力、意义和选择性[5]。从此,学者们对数字赋能进行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

2.1.2 相似概念

关于数字赋能研究,国外研究较深入,但国内直接与数字赋能相关的研究较少。国内相关研究中的一些概念与数字赋能有一定联系,但在主体、受体、工具和目的等方面与数字赋能有很大区别,所以有必要对相似概念进行界定,与数字赋能进行区分。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一些相似概念,如授权、赋能、增权和授权赋能等。

授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6],而授权应用源于1980年代的新经济浪潮。早期的“授权”主要应用于管理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科学等领域。授权具有以下特性:(1)授权是一种分权行为,组织领导者下放权力;(2)授权是一种心理战略,管理者通过授予权力让员工产生心理满足感,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3)授权是一种信任行为,让员工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期望,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4)授权是一种共赢行为,通过权力分散,员工可以参与管理、分享知识和共享信息等,企业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赋权又称增权、充权、培力和增能等,是西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用语。1980年代后,赋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妇女研究、贫困研究、少数族群、弱势群体等领域。而1980年代后期出现的增权理论则强调个体控制和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刘丽晶以增权理论为视角研究老年人的无力感和个人性格、健康程度和社会参与度等因素之间的联系[7]。伊漪等将增权理论运用于扶贫开发工作,以使少数民族落后村落尽快脱贫[8]。

2.1.3 数字赋能与相似概念的比较

数字赋能和授权管理的理念看似相同,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将两种理念作了区分,见表4。(1)从实施者角度看,授权管理是领导者、管理者把自己任务范围之内相对琐碎的、不重要的事情交给下属,下属被动接受领导的指令并领导分担任务,此时授权的初衷是为了谋求组织利益的最大化;而数字赋能意味着被赋能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由发展空间,是间接地使被赋能者获得相应的生活技能和能力,通过指点、引导他们,最终实现个体的飞跃式发展。(2)从受体角度来看,接受权力的个体具备领导要求的能力,因此管理者才会放心地下放权力,但这种权力的时效性不确定,并且权力获得者的自信心、满足感不长久,缺少安全感;而数字赋能是使受体从最初的“无能或弱能”变成“有能”,这种后期获得的能力完全属于个人,因此个人得到的满足感、幸福感是永久的。(3)授权和数字赋能的共性是使得弱者获得相应的能力,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赋能方式的差异。授权多采用任命、分派等形式,而数字赋能使用的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数字化工具,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映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数字技术来改善人类的生活状态。

2.2 数字赋能的研究方法及其对比

目前,数字赋能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案例研究法、对照试验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1)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某个具体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剖,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Hasler 等以Twitter,Foursquare,Flickr 等社交平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9]。

(2)对照试验法:共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此方法较多地运用于医疗赋能领域,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等,试验组实施数字赋能教育模式。Riva 等在研究互联网干预对慢性病痛患者的赋能情况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可以不受限制地访问基于互联网的干预措施,而对照组被禁止访问互联网[10]。Pierluigi 等进行试验性研究,测量和评估自我赋能对超重或肥胖患者的影响[11]。

(3)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隐藏身份,在参与的群体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观察和研究。Gómezhernández 等采用田野调查法对西班牙穆尔西亚地区图书馆的弱势用户进行研究[12]。

(4)访谈法:根据访谈的方式、目的等可分为半结构化访谈、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等。Leong 等从21 个淘宝村中选择浙江的遂昌村和缙云村,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进行研究[13]。Adams 等采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方式研究如何通过社会背景、系统设计和实施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赋能[14]。

(5)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鉴别和整理文献,通过文献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Alena等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伦理消费社区的消费者赋能进行探讨[15]。

(6)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形式可分为普通问卷调查、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和自闭式问卷调查。Gazzola 等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8 名大学生——新千禧一代的代表人物进行调查[16];Ganjali等调查西拉天然气公司347 名雇员,以探讨人力资源电子化管理在赋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17]。

对6 种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研究方法及对比

以上分析发现:案例研究法适用于研究对象及内容不清晰、分界不明显等问题,通过特殊的个例来挖掘普遍适用性的本质,如有关某个数字赋能平台的研究;对照试验法适用于研究某一具体因素对目标对象的影响,如对数字赋能影响的研究;田野调查法适用于对特征难以把握的目标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如对弱势群体的研究;访谈法适用于目标群体固定,但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的问题,如对发展较好的被赋能者的研究;文献研究法适用于研究某目标对象的历史发展情况,如对数字赋能的发展研究;问卷调查法适用于研究主观因素较明显、结果不确定的问题,如数字赋能广泛作用的研究。

2.3 数字赋能的工具

2.3.1 新技术

(1)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技术是目前最受瞩目的新技术,应用于教育、商业、医疗和交通等领域赋能。教育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人们多场所、多设备和自由学习的能力。翼课网自2014年成立以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英语学习的新模式。商业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人们减少不必要劳动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天猫国际发起的VR 虚拟现实购物项目既减少了人力劳动,又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医疗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人们精准就医和安心就医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医疗面临人才稀缺、设备稀少、技能不够、患者不信任等问题,AI 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难题[18]。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算法筛选患者,起到转诊、分流的作用,也可以分析病例,为诊断提供辅助作用。交通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人们多时间段和多方式出行能力。人们通过滴滴平台,可以快速地选择出行方式,提高了出行效率。

(2)大数据(Big Data)。海量数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利用这些数据为人类服务已经成为趋势。交通方面,大数据赋予人们系统高效管理交通的能力。高德的实时出行数据覆盖整个高速路网,还能协助处理交通事件。新交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设施、新应用,更是新的管理模式。医疗方面,大数据赋予人们精准销售必备医疗用品的能力。通过对医院的医疗设备、药物需求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有针对性地进行销售。教育方面,数字赋能赋予人们多渠道获取丰富教育资源的能力。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偏远地区优秀教师资源缺乏,大数据使得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给资源缺乏的地区带来了希望。此外,大数据还赋予人们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百姓可以像逛淘宝一样访问政务服务,监督政府的日常行为,督促相关规定的实施,也能及时向政府提建议,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距离。

(3)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麻省理工学院将物联网[19]定义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把所有物品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和统一化的管理。在物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本质变化,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物联网终端看到与学习内容实时相关的生活场景,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场景进行干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边界越来模糊。杜威的教育理想“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教育理想“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都将成为可能。

2.3.2 新媒体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是一种具有互动性、集成性和超时空性等特点的媒体类型[20]。通过使用新媒体,人们可进行信息沟通、积极参与决策和采取行动,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或提升权力和能力,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发生改变[21]。

(1)Facebook。Facebook 作为社交手段,在用户中极具影响力。Facebook 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工具和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掌握的庞大用户,可以对用户数据搜索、汇总并整合,采用精确的查询请求,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答案诉求。Facebook 给图书馆及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主动化、个性化和社交化信息服务方面,既为读者提供富有学术性、科学性和前沿性的个性化深层次信息服务,也为图书馆服务升级提供了新的途径。Facebook 社交网站也改变了英语教学模式:Facebook 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和老师能够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互动,随时随地可以答疑解惑,快速提升学习能力。

(2)Flickr。Flickr 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图片共享网站之一,但该网站功能强大,超出了一般的图片服务。作为在线社会网络的典型代表,Flickr 除了提供图片的在线存储和共享服务,还具备交友、组群等多重功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该平台相互了解、分享信息、相互进步。作为共享平台,Flickr 惠及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的人,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3)Twitter。Twitter 作为微博客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整合无线网络、有线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即时通讯交流平台。社会化媒体的到来使得传播由传统的“教堂式”演变成现代的“集市式”,每个草根用户都能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而Twitter则成为“品牌舆情”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的公司在Twitter 上追踪其品牌的评价,监测舆论情况,以迅速捕捉客户对商品的反馈信息及最新的需求,进而调整市场方向和策略。

2.4 数字赋能的应用领域

2.4.1 政务

Fedotova 等认为电子政府平台能改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促进地方发展[22]。Yarahmadi 等认为互联网、电子银行、自主化系统、电子账单支付和组织网站等技术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度[23]。Vlachokyriakos 等认为数字技术可以重新配置公民、社区和国家之间的权力[24]。Spaiser 等分析德国青少年在德国互联网上的政治参与情况,提出弱势群体可以通过互联网提高自己的声音[25]。电子政务使得人们可以忽视社会等级地位,为政府提供合适的建议,监督政府的日常行为,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2.4.2 医疗

医疗赋能是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帮助病人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满意度,是个人获取掌握感和控制感并拥有改变所处环境的技能、资源、机会和权威的过程[26]。医疗赋能培养患者的信心,使他们能自我发展与自我满足,提升自我意识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管理生活和促进健康的目的[27]。医疗赋能让患者参与其中,让患者拥有可以改善自身健康状态的能力。此外,医疗赋能使得健康恢复逐渐从以医护人员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28]。Falcoreis 等研究发现为患者提供电子健康记录可以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健康数据,信息技术在赋予患者能力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29];Lv 等提出,以患者的健康数据为基础做成的电子病历可以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管理[30];Groen 等提出信息技术可以赋予癌症患者能力,使他们增强知识、增强自主性和技能[31]。

2.4.3 商业

数字赋能使消费者拥有参与生产、改变消费环境和提高消费认知的能力。Lauren 等研究数字媒体和消费者行为之间的联系[32];Harrison 等探讨了网络技术服务联合生产对消费者赋能认知的影响[33];Wright 等指出购物环境的愉悦性或吸引力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银行、互联网等服务使消费者花更多的时间去消费[34];Pires 等认为企业不能忽略消费者赋能,它可能会改变供应商的价值观[35]。

2.4.4 旅游

Mendes-Filho 等指出,万维网上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可以赋予旅行者权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交换意见或经验,从而影响他们的旅行决策[36]。Kamuzora 研究互联网服务如何通过非中介为贫困国家的小型、中型和微型旅游企业提供支持[37]。自驾游、穷游等旅游方式颇受大众喜爱,既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地,又能节约大笔开支。通过网上浏览其他游客的旅游经历、旅游攻略,可以为游客出行提供安全保障,节省时间。

2.4.5 弱势群体

数字赋能给女性、低收入家庭赋予了自我生存、参与决策的能力。Mehra 等以低收入家庭、受性别歧视的少部分群体、美国非裔女性为目标对象,研究如何将计算机、网络融入社会边缘化成员的生活中,使他们走出数字鸿沟[38]。王英等发现通过制度、机制、环境和心理等方面的赋能,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促进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39]。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赋予女性能力,让她们获取知识、了解政策,并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力[40]。Koustuv 等调查尼泊尔伴侣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提出政府应该采取行动,打破配偶之间的等级壁垒并推动尼泊尔的性别平等[41];UN Women 指出,要消除文化、历史制度的歧视,以实现女性地位的根本性改变[42]。但是,在父权制社会中,大部分女性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43]。教育、就业、社会结构变化等都是女性赋能的促成因素[44]。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教学设施、配置更多的女老师,让女孩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而不是把她们禁锢在旧社会的牢笼里[45]。研究还发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性格更加外向,在社交中会更加活跃[46]。此外,新媒体等沟通技术增加了女性参与自我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进而提升了女性的尊严[47]。

3 结语

通过对数字赋能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数字赋能的应用领域广泛、使用工具和研究方法多样。数字赋能提高了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各种新技术、新平台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但是,数字赋能的研究和应用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比如,档案开发可以借力数字环境,应用新技术深入挖掘档案数字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传统档案的后续价值,并拓展和创新数字档案价值;情报学领域可以借助于数字赋能提高信息素养能力,增强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文献数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答数字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