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隐喻视野下的“闺怨”与“求女”主题

2019-06-14马叶馨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闺怨

马叶馨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在书写自己的坎坷遭遇和仕宦不顺时,常常借助“求女”不得和闺怨之情,隐晦表达其政治失意之隐痛。本文将分别从闺怨与求女两个方面出发,探析在隐喻视野之下,文人对于政治理想幻灭的宛曲表达。

关键词:政治隐喻;求女;闺怨

纵观文学史上的文人墨客,多将坎壈咏怀与闺怨、“求女”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立意独特、委婉曲折的作品。

一、闺怨与政治隐喻

中国古代传统的闺怨题材,主要是以女性为主体,述说来自闺中女子的怨念与期盼。诗经时代,闺怨诗正式发端——宋代朱熹《诗集传》注释《诗经·小雅·白华》时言:“周幽王得褒姒,黜申后,申后作此诗以自伤,是为宫怨诗之滥觞。”(1)自此之后,涌现出更多的闺怨题材作品。先秦时期的闺怨诗较为传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激烈动荡,传统的闺怨诗在此时出现了新变,开始出现以男性为主体,借助闺中女子的幽怨来抒发政治颇不得志的苦闷之现象。

而后的闺怨题材不再囿于抒发女性的孤独寂寞与哀怨了,譬如曹魏时期的曹植,唐代李白、杜甫等等都有此类创作。这一类的闺怨诗借助女性的视角及口吻,表面上在描写情感,实乃抒发男性政坛失意或是仕途不顺,如魏晋时期的曹子建创作的《七哀》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君行逾十年,贱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常不开,贱妾当何依。(2)

《七哀》表面是在诉说“妾”对于“夫君”的思念和衷肠,实乃曹植借由闺怨来抒发他对于曹丕难以直述的情感。曹操过世后,曹植的亲哥哥曹丕称帝,对其十分戒备,曹植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故而在此诗中自拟为“愁思妇”、“宕子妻”,因不受其夫君宠眷而遭冷遇。元代的刘履在《选诗补注》卷二中说:“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各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诗中夫君所指为其兄长曹丕,自己则以贱妾自喻,一个犹如“浊水泥”,一个犹如“清路尘”,一浮一沉,不相交集,借由闺怨表达其内心之苦闷。

生活在唐代的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之秋季,即安史之乱后写下《佳人》一诗: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3)

《唐诗解》评述此诗云:“然其自况之意,盖亦不浅。夫少陵冒险以奔行在,千里从君,可谓忠矣,然肃宗漫步不加礼,一论房琯而遂废斥于华州,流离艰苦,采橡栗以食,此与‘倚修竹者何异耶?吁!读此而知唐室待臣之薄也。”(4)虽然对于此诗的主题历来有所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作者真实在写丧乱中的一位佳人之凄惨身世,但是不少学者认为,此诗很有可能是杜甫自况之作。诗中的“幽居在空谷”正是文人高洁品质的自喻,与世俗红尘相隔绝,遗世独立,高蹈避世。诗中“关中丧乱”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在战乱中,昔日的高门大族也不复存在,而“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5)也正是杜甫在历经了世情之后的一番感慨。杜甫一心想要辅佐君王,被唐肃宗封为左拾遗,本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6)(《奉赠韦左丞相二十二韵》),但不曾想其好友房琯被肃宗委以重任,平定叛乱,却最终兵败长安城。战败后,唐肃宗将一切责任归咎于房琯,杜甫却意气用事,替房琯说好话,导致被肃宗疏远,被贬至华州一带。故而在此诗中,杜甫说:“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7),亦是借助一位被人抛弃的佳人之语来自比,抒发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

二、“求女”与政治理想

古人在“修齐治平”的观念下,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追寻人生“三不朽”,但在此过程中,或是仕宦失意或是生逢坎坷,难以一展宏图。他们有时难以直抒胸臆,便借由闺中女子的怨情,抒发坎壈之情。

战国大诗人屈原,在经历了政治的一系列挫败之后,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太史公司马迁曾经称赞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8)在《离骚》中,屈原塑造了一位高冠长佩,乘风御龙,上叩帝阍、下求神女,不与世俗合污的高净之人的形象。“吾令丰隆以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9),“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10),在诗人的想象中,他驾着龙车,让月神、风神前后相随,上天入地,穷尽一切去寻求一位女神。李陈玉在《离骚纂义》里说:“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11)后世学者普遍认为,他的“求女”未必是寻求摄人心魄的女神和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美人”很有可能是其自身理想或者贤明君主的化身。

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写作《闲情赋》一篇,此作曾被昭明太子蕭统评价为“白璧微瑕者,唯在《闲情》一赋”。(12)在赋中,作者发下十愿,分别想要成为心仪女子的衣领、束带、膏泽、眉黛、蔺席、丝履、影子、灯烛、竹扇、桐木,以一亲芳泽,但是最终求美人而不得。求女不得,便又回归到述说诗人的平生志愿上来。此赋一反陶潜的平淡醇美之风,文字显得颇为露骨,大胆表露其思慕之情。后世学者录立嵚曾经评价此赋曰:“赋作于彭泽致仕之后,以追求爱情的失败表达政治理想的幻灭。”(13)纵观陶渊明一生,四仕四隐,最后一次做官是在彭泽做县令,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自身个性与官场难以投合,最终弃官归田。此篇也极有可能是借由“求女”不得隐喻政治理想失败。

自屈原以来的求女主题对后世文学一直影响颇深,其香草美人的寓托兴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到了唐代,李白的《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緑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14)亦可视作是屈原“求女”主题的延伸。《长相思》的创作时间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在李白“赐金放还”之后所作,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别有寄托,认为诗中对于“如花隔云端”的美人的思念,实际上就是他在被迫离开长安以后,对于唐玄宗的怀想。

猜你喜欢

闺怨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差异性探源
新闺怨
《燕歌行》艺术范式解析
宋代令词“女性与爱情”题材的演变
深明大义 意笃情重——以王昌龄《闺怨》诗为例探讨古代军嫂形象
古今“闺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