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力的六个“到位”策略

2019-06-14郭述丹刘小溪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教学策略

郭述丹 刘小溪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力的六个“到位”策略,具体是教师理念到位,激趣、辅助到位,观察方法指导到位,观察结果反思到位,观察记录到位,观察分析、拓展到位。

【关键词】科学观察能力 思维发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41-02

我校的科学课在2017年9月走进了小学一年级课堂,学生因受能力水平的制约,一时无法很好地适应科学课的教学。观察力是科学课程要求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成为一年级科学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面对起点低、能力弱的学生,我们不仅要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在观察中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一年来对一年级学生的观察和研究,笔者认为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应做到六个“到位”。

一、教师理念到位

通过研读《辞海》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知道,科学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活动。科学观察虽然也表现为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世界,但这种活动是受内在的思维支配的。观察不仅仅是用眼去给事物“拍照”,更重要的是用大脑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一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如果认为孩子年龄小,教学活动满足孩子“经历了观察过程”就可以了,那么这种缺少思维引导的观察,就如同让水自然流淌一样,没有起到教师该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这样讲,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既有观察技能层面的训练,也有思维层面的培养。一年级的科学观察活动起点虽低,但格局要大。科学教师在思想上建立这样的理念,即能为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趣、辅助到位

激趣,激发的不仅仅是“看”的兴趣,更应该是思考的兴趣、探究的兴趣。设置一个有趣的观察任务,或是提供给学生一些知识辅助,不仅可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还可以使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自豪感。例如在比较粘土和沙土的渗水性时,如果学生只是以玩为目的来观察、比较哪种土壤渗水比较快,那么这样的活动只能够丰富他们关于科学事实的认知;但是如果教师明确告知学生“多肉植物适合生活在渗水好的土壤中,不然多肉植物会因根部吸水太多而死亡”这样的知识,学生为了养好多肉植物,就会像科学家一样给自己设置观察任务,然后在思维的指导下开始观察活动:在观察前,他们首先明确观察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时,他们会思考出现什么现象说明渗水快;在观察结果与自己的猜测不符时,他们会问为什么;在教师通过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放大粘土空隙与沙粒间的空隙)再次进行知识辅助之后,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解释,就能为多肉植物选择合适的土壤。像这样有观察任务的引领,有科学知识的辅助,学生不仅能观察到实验现象,而且能形成科学解释,可见一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成为科学家那样的科学观察者。

三、观察方法指导到位

单纯地强调观察技能的时候,观察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方法相比,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关键是教师的方法指导要落实到位。一年级的学生并不是教师说了什么知识他就能理解什么知识,也不是他理解了那些知识他就会那样做。在一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发现”之间,还需要教师的帮扶。例如教学中我们观察到:尽管教师布置了利用五种感官进行观察的任务,可是学生在汇报的时候,通常只汇报一种或两种感官观察的结果,而且一会儿汇报看到的,一会儿汇报摸到的,毫无章法,这说明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利用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但是他们能够对事物某些具体特征或属性进行观察。基于这样的能力水平,我们设计了实验报告单(见附表),指导学生进行分项观察,最后汇总,并且依据实验报告单的观察顺序,规范学生的观察顺序,在多次“微观察”活动中反复指导学生的观察顺序,逐渐改变了学生观察的无序状态,使全面观察、有序观察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四、观察结果反思到位

学生在观察的时候,由于观察得不够全面,或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同一观察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观察结果。一年级学生很难做到自发地反思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又不可能顾及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分析、纠正他们的观察结果,因此恰当地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反思自己的观察过程,并且对观察结果进行审视、判断和甄别,能较大程度提高他们观察的准确性。

例如《玩转小水轮》一课科学观察任务完成后,教师提示学生:“把你观察到的结果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抓紧时间再观察一次。”在教师进行上述指导后,我们观察到,讨论时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同组的另一个学生马上指出:“刚才两个水轮高度不一样,不能算数,我们要重新做一次实验。”通过交流,学生关注了实验条件的重要性,感受到证据的有效性。这种观察后的交流与思考,实际上是对观察结果的一种反思,这样的反思非常有利于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提升。又如对面粉溶解情况的观察:一个学生说“搅拌之后,面粉看不见了”,马上有学生反驳:“面粉看得见,只不过变成很小的小白点。”于是教师组织大家讨论:“面粉变成‘小白点,这种现象属于‘看得见还是‘看不见?”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学生关注到了溶解的本质特征——变成看不見的微粒。

可见,在观察结束后,在思维参与下进行讨论与交流,对观察结果起到良好的反思效果,使观察行为变得更客观,使观察结果更加精准。

五、观察记录到位

观察记录是学生汇集证据的过程,是学生整理证据时思维的体现,也是学生得出科学解释的重要依据。一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很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将观察记录落实到位的关键是根据不同的观察内容,进行语言辅助和采用适合一年级学生使用的记录方法。

从教师给定的一些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记录,是教师语言辅助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观察粘土和沙时,教师出示“颗粒大、颗粒小、粘手、不粘手……”等若干组词供学生记录使用,较大程度上弥补学生词汇量不足的缺憾。而在描述石头的颜色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些不好描述的颜色可以用“色彩+色彩”的方式创造词汇来描述,如“青绿色、灰白色”等。在描述物体大小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大些”“比……小一点”或是“和……差不多”这样的句式,造词和固定句式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进行观察记录。

一年级学生的记录方式也可以有多种變化:除了允许学生用拼音进行简单的语言记录,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图画、表格进行记录。例如在滚小球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出示三组图,指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小球自斜坡滚下后停止的位置;在记录观察石头的结果时,可以选用单气泡图进行记录;观察了沙和粘土之后,可以指导学生用双气泡图进行记录;在研究空气的特殊性质时,把水与空气的特征列表比较,用填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学生掌握相关记录方式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在观察时综合使用各种方式完成记录,例如对周围动物的观察,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观察地点”“动物的样子”“动物吃什么”“动物怎么运动”“动物的家可能在……”等方面用文字、拼音、图画、符号等方式进行记录。

六、观察分析、拓展到位

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概括、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科学解释或科学规律的过程,是观察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工作常常被教师忽视或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如果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的只是一些单摆浮搁的观察事实,这只是他“看”的结果,而不是科学观察的结果,或者说他只获得了一些科学事实,并没有完成全部的观察任务。对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进行拓展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和补充,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科学知识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联系,在一次观察结束之后,与学生聊聊“关于这个科学实验,你还想到些什么”,一个简短的话题,往往会开启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思考,进而引发新的观察与研究。例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指纹,他们观察到指纹的大致形状,并对指纹进行了分类。此时,学生们已经玩得很开心了,可是他们的思维并没有进一步发散,于是为了调动他们的思维,教师问:“听说警察叔叔可以通过检验指纹找到罪犯,你们相信吗?”大多数学生相信,因为书上是这么说的。后来有个学生说:“指纹就这三种,警察叔叔怎么知道是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间,几乎全体学生都产生了怀疑。于是教师又出示了手持小显微镜,让学生感受再次被放大的指纹,也让他们观察到许多不同形态的指纹。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人想用更大倍数的显微镜观察指纹;有人觉得警察叔叔可能还有别的办法辨别罪犯;有人想到罪犯不在现场,警察叔叔是怎么样把指纹带回警察局去研究……

总之,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观察力的培养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科学教师应做到以上六个“到位”,使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感官感知世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脑思考,在观察中思考,使学生的观察变得深刻,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