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雄安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中的传播现象

2019-06-11蔺晓翔

北方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雄安新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蔺晓翔

【摘要】从2015年开始,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组便开始着手对京津冀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考察。在得到雄安新区成立的消息后,以齐易、郑振涛为首的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更是加紧了对雄安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传的考察与记录。在考察中,民间艺人以及民间社团以不同的形式传承着宝贵的文化遗产。考察团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并试图完整的保存这些音乐形式。本文试图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分析雄安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有传播方式;并希望尽笔者所能,为雄安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安新区;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雄安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现象

雄安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保存状况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保存在文献中的音乐,以文字形式保存着,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消失;二是已经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仅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中;三是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已不能完整演奏或者已不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小庄村十番会先仅存《一盘丝》《一盘绳》等五首作品);四是曲艺形式在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仍被当地百姓喜欢的新形式。

针对这四种不同的情况,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记录方式:对于仅在文献中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团多用文字记录方式保存。对于保存于人们口头和记忆中的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团多使用现场采访,文字记录以及视频记录的方式对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保存。针对还具备可演出的音乐形式,考察团则运用视频录像,演员采访,文字记录全方位保存这一类文化遗产(如冀中地区的吹打班是盈利性组织,以参与婚丧嫁娶的表演牟利。其表演形式也融入了萨克斯等西洋乐器,表演曲目也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现代歌曲)。

二、雄安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一)音乐的原始传播形态——面对面,一对一的口头传唱

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联合考察团的学者走访了当地著名艺人赵连方先生的家里。赵连方先生及其儿媳,孙女纷纷献唱,体现了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的家族式传承方式。随后赵连方先生的徒弟郭祥斌先生演唱了《一百单八州》,在此又表现出我国民间传承方式中的师徒传承方式。这种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多为一对一,面对面的传播方式。

口头之间一对一的传播方式,具有接力性、模糊性和透明性的特点。这是原始传播方式的共性。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艺人口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版本,这些版本的差异往往都很小。同时,正因为这种传播方式的接力性为我们保存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缺少书面的记载,在联合考察团成员为艺人们记录这些音乐歌曲时,出现了歌词不确定的问题,艺人们只知道如何发音,具体是哪个字或词,艺人们也从未知晓。并且,歌词均使用本地方言发音,更是为学者们记录歌曲造成了困扰。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筑起了一座障碍。

(二)音乐的原始传播形态——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也是民间音乐传播的主要方式,从传播媒介来看,它与一对一、面对面的师徒式、家族式传播形式一样,其传播媒介仅使用声音传播所需的空气媒介。但它不同于一对一口头式的传播。这一类的传播方式多是群体式的传播。联合考察团的学者发现,雄县境内的音乐会(当地的一种乐队形式),每年在重要的祭祀活动和风俗性节日中均有表演。这便是一种群体式的传播方式。这样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当地的一种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以及群体价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出的音乐文化,便是当地人的一种群体记忆。在大力发展雄安新区经济的同时,党中央强调要保留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和保留这些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

(三)乐谱媒介

乐谱媒介,不同于口头式的传唱,或者原始的节日欢愉活动。在口头式的传唱过程中,音乐的传播除了用以传送声音的空气媒介外没有任何媒介介入,而空气作为媒介对于传授双方接受信息的影响很小。而乐谱的出现,可以更好的保存音乐,并且克服音乐口头式传承中的模糊性。乐谱的出现加强了音乐的传播能力,更使得音乐的演唱者和创作者分离,出现了专业的创作者。

在联合考察团的考察过程中,容城县的村干部积极地为学者们抄写乐谱,当地使用的乐谱是一种工尺谱字和简谱符号的综合形式。乐谱作为媒介的介入,可以更好的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减轻了各位学者的工作负担。

(四)聲音记录、电子媒介

在此次考察研究中,京津冀联合考察团的学者创新的使用了视频直播以及现场录制技术。较为完整的记录了考察团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视频直播以及现场录制,可以帮助考察工作有效进行。各位学者,教授身兼多职,需要靠看录像来了解工作的进展,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考察工作。现场直播的形式也让更多的音乐从业者关注到这项考察工作中有很多原本不了解这项工作的音乐教师,音乐学者,通过现场直播,纷纷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利用现代化技术,可以更好的记录当地的文化遗产,更加完整的保存雄安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民间团体的自我保护

河北一带的吹打班(当地的鼓吹类音乐组织)是当地风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经济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婚丧嫁娶中的面子问题。当地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邀请吹打班进行演出。如果经济实力雄厚,主家还会邀请吵子会,军乐团等。吹打班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当地的音乐会、南乐会(同属鼓吹类组织)则属于义务性质。因此,很多音乐会的成员会加入到吹打班中,这在早些时候是违反会规的行为,而现在早已习以为常。

吹打班根据不同的风俗,有不同的演奏曲目。除了婚丧嫁娶外,现在老人的寿宴上,也会邀请吹打班演奏,这又增加了吹打班的收入,为吹打班的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持。

参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中获得经济效益是民间乐团常见的形式。而民间艺术团体的另外一条发展之路,便是较大型的商业演出。以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的绛州鼓乐为例,绛州鼓乐团以其精湛的演出,被2012年央视春晚选用,积累了良好的口碑。现在的绛州鼓乐团多次被邀请至全球各大音乐厅演出,经济收入稳定,为乐团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丰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绛州鼓乐团又大力引进人才,发展新的演出形式,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链。

在京津冀联合考察团考察研究的过程中,雄安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良好的传播。短短几个月,有一批年轻一代加入到音乐会、吹打班、南乐会的学习中。年轻一代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学者们看到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希望。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板

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大量的高校、科研单位的关注。针对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有民间团体的大力发展,又需要各个科研单位的理论指导。对于如何保护和发展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这对于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希望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可以研究出一套完善的保护措施,以供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学习、借鉴。

五、小结

雄安新区的发展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党中央充分考虑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对发展雄安新区的重要性,根据领域需要协同部署,共同发展。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区域内的文化是新区的底蕴之所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保持区域文化生态不失衡,就是留住当地老百姓的“根”。风俗习惯的保留就是保留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是全面协调发展雄安新区的重要举措。随着雄安新区的不断发展,新区必定迎来大规模的人口迁入,文化的碰撞,将会给当地的文化遗产带来新的变化,促进当地的文化更加繁荣。时刻关注这一伟大壮举,有利于学者们更好的研究和发展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其具有传播价值,无论是传播内容改进,还是传播方式的转变,只有让其不断的传播,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劉铁梁.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

[2]沃尔夫冈·卡舒巴,包汉毅.德国首都柏林:各类族群的集聚地[J].民俗研究,2015(2).

[3]余廷献.容城县志[Z].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4]刘崇本.雄县乡土志[Z].光绪三十一年铅印本.

[5]政协安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安新县文史资料[Z].1993(3).

[6]刘铁梁.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上)[J].民俗研究,2004(2).

猜你喜欢

雄安新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