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再见了,大别山》创作结构

2019-06-11刘兴隆

北方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艺术处理作品分析音乐艺术

【摘要】由雷远生曲、王和泉词共同创作并由吴雁泽首唱的声乐作品《再见了,大别山》是著名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中的最后一首歌曲,因其情真意切,旋律动听,30多年来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被普遍传唱。这首著名的歌曲也是电视片《将军的摇篮》中的插曲,作品深深地表现了人民对新中国、对革命根据地的歌颂。

【关键词】大别山;音乐艺术;作品分析;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据统计,从故事发生年代到目前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出版发表的与“大别山”有关的信息共有4000多篇,其中音乐类与“大别山”相关的论文共有十几余篇。全国的各个学者不管是从地域、环境、还是人文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主要针对《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的创作结构和演唱技巧进行浅析。

一、选题意义

《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自从创作以来就被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现如今也多为专业声乐学生的演唱曲目。这类红歌作品从创作情感上来看,创作者们在革命期间仍能坚持以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并且热情高歌了在大别山时期的情真意切,对社会风气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别山是淮河和长江的分水岭。现在大别山地区不仅是有新兴的自然旅游景观,也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该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旅游、文化等资源,并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当想试图唱好、诠释好一首作品时, 能否理解它的时代背景对于演唱者是否将作品所包含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如今,不论是声乐的初学者还是老成者在学习歌曲时都很少会注重作品的结构和创作背景,其实这些都会对演唱歌曲有很大的影响。在我演唱歌曲之前,我会大致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我还会将我所学的理论知识从歌曲的旋律以及歌词来分析作品,力求在演唱时能够做到最好。研究生期间我对演唱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品上也要尽可能地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与音乐的审美要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里我深受老师的指导,认真学习、努力练习,在专业技巧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对作品的理解与对作品的感情处理也有了飞跃的进步。就我现在的状态来说可以很好的来演唱这首《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了。所以说能够更好的将歌曲感情表达出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二、作品结构及作品分析

《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采用两段式的曲式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全曲共分为两个部分,两段旋律相同,歌词不同。共有32小节,四四拍节奏,bE徵七声清乐调式。创作中较多的使用一字多音,由此使得旋律流转迂回,整首作品的音域比较宽广,在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bb之间构成了流畅的音符和节奏,对于男高音来说,是一个很难诠释的作品。

该作品使用了对比中句带再现的二段式,包含了前奏和尾声,bE徵七声清乐调式,单一调性,收拢性结束。

前奏(1-4小节)采用柱式和弦的震音形式来引出主题,前两个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后两个小节的伴奏织体以四分音符为主,主旋律以音程形式进行弹奏,是截取主题的片段而成,能够更加方便、顺畅地引出主题,

A乐段(5-15小节)是由7+4并行的两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性结构的单一调性,bE徵七声清乐,收拢性结束,后句的主题材料由前句扩充发展而来,音乐的旋律曲折迂回,节奏多样且抒情,前句的结尾是后句的开始,这种鱼咬尾的方式承接发展和推动了情绪的升华,和声方面,两句都结束在徵音上,使得乐段结构更加完整统一。

B乐段(16-28小节)是由6+7的对比中句所构成的带再现的非方整性结构单一调性的bE徵七声清乐,收拢性结束,中句与A段的对比性在旋律和节奏方面,旋律上加入更多的变宫音使音乐的色彩发生改变,节奏使用切分音和附点节奏,使音乐的情绪由抒情转变到激昂来丰富音乐内容,使中句与A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乐句变化再现了A乐段形成的平行关系,使作品更加完整统一。

尾声(29-31小节)运用了B乐段结束的材料,重复B乐段的结尾,使乐句放慢,更能够加强调式调性的归属感,使作品完满结束。

三、演唱技巧及艺术处理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艺术中最关键、最基础的,帕瓦罗蒂曾经说过:“谁懂得呼吸的奧秘,谁就懂得歌唱!”的确,正确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显得格外重要,在声乐课上老师总会让我体会把气息叹下来的感觉,老师让我联想,唱歌者在赤道上唱歌,声音去北极(往上走)气息去南极(往下沉)。口腔、胸腔到达丹田,胸腔和横膈膜随之打开,感知小腹支点,而不是在出声前刻意地去吸一口气,刻意吸气会导致各个器官的僵硬,影响发声器官自身机能的发挥。每一句话结束小腹要提前回来,唱下一乐句起的时候一定要起得来,这样才能保证通达的气息,饱满、松弛、匀称而不僵硬。要想更好地学习声乐,掌握了良好的科学歌唱方法可能就是事半功倍,我学习了这么多年的声乐,也是经常向不同的老师请教,更是大量读阅和声乐方面有关的书籍,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共同进步。

作品的艺术处理其实就是通过词曲作者的歌词内容和旋律线条来分析得到。这首作品的旋律线条优美,使听众们听完之后有一种眼泪在眼睛边的感觉。该作品采用了寓情于景、叙述的表现手法,歌词采用陈述的句式,使歌曲内容更有意境,情感更加丰富与深沉,段落之间层层递进,开头和副歌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尾声处与第一段和第二段结束处歌词相同,但是音却不同,看似很简单的写作技法,但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在建立对比关系的同时,更在整片上保持了一致性,使得前后两段形成了一个有机完整的统一段落。而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不但要求歌曲创作者进行很好的原始的创作,在声乐基础较好的情况下,并且还有有良好的表演功底,这时候就需要“艺术处理”。艺术处理要求以情带声、以演驻唱,作品的理解和成熟,是以观众的欣赏观念和日常生活中现实为准则的。所以作品要做到与现实相结合,尽可能的接地气。表演的时候必须演的真实,演的切合实际。作品要求把情感与歌唱技巧相结合起来,把歌声传递给听众,打动听众并引起共鸣。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动用艺术方法和歌唱手段来美化歌声,使歌唱的艺术性和表演增强性得到增强,使歌唱的表现力得到升华。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歌唱的重要技巧,对整首歌有了宏观的掌握,对歌词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对歌唱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掌握了很多歌唱技巧,懂得了歌曲感情处理的重要性。

四、结语

声乐演唱与器乐演奏相比,由于声带长在喉咙深处,主要由纤维组成,声带上没有神经组织,无法通过大脑中枢直接去控制,而只能通过身体的感觉与声音的感知相结合去把握和调控,这就是声乐学习比器乐学习更加抽象和难以把控的重要原因。老师很努力的简化复杂的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尽可能让我们理解、掌握。只有将这些方面都做正确,并且学生配合老师的协调,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效果。歌曲是由词曲作者音乐化了的文学艺术,演唱者的对歌曲艺术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表达,好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歌曲的艺术意境,从而唱起来也会更加动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这也就是艺术处理后的音乐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礼仁,胡维.浅谈感性与理性对歌唱效果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3):109-110.

[2]胡静.论美声声乐表演的体验技巧[D].佳木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2):141-142.

作者简介:刘兴隆(1994—),男,黑龙江绥化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艺术处理作品分析音乐艺术
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
群文活动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简谈咏叹调《啊!人们都叫我咪咪》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