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为豪放词究可分伯仲

2019-06-11郑玉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风格特色

郑玉佳

【摘要】《沁园春·雪》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风格方面同为豪放词,但表达意境却完全不同。毛泽东的词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洋溢着革命者的自信。创造灿烂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英雄主义之梦是把中国作为最高事业。苏轼的词却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无限感慨之情。笔者认为通过这两首词,完全可以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胸襟、立场和卓识,终究分伯仲。

【关键词】豪放词;风格;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词约产生于初唐,中唐以后流行起来,到晚唐五代形成婉约绮丽的词风。发展到苏轼,别立豪放一宗,开南宋辛弃疾等爱国词家之先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看作宋代豪放词代表作。宋代是词发展的高峰,宋后走向衰落。在八百年后却出现一位能与苏轼相媲美,在词的豪放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词家,他就是毛泽东。1945年10月毛泽东发表的《沁园春·雪》,享誉国内外。苏、毛两人的词都以豪放著称,现就《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分析,谁更胜一筹,可见分晓。

一、两首词景物之较析

(一)首句定基调

《雪》词“北国”三句,一开头便气势不凡,仅十二个字就写出了北国风光,气象雄伟。“千里”“万里”,既见祖国之辽阔广大,又见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包举宇宙的心胸和顶天立地的身影,显示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赤》词“大江”,三句包含了无限的兴亡之路。前者的基调是向上激昂;后者虽也恢宏磅礴,但豪迈之余免不了渗出惋惜无奈的慨叹。

(二)景物的意蕴

《雪》词的景是理想的有机整体。作者目之所及,华北大地,笼罩在一派茫茫纷飞的大雪之中,雄伟的长城,隐去了它那不凡的身影,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失去了滚滚的浪涛。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手法赋予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象征当时抗日力量的蓬勃发展,如火如荼。使人们联想到黄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筑起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长城。

第一,国家正处于危难。毛泽东的《雪》词作于1936年2月,当时中国正值多事之秋,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命运都到了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关头。1936年初日本发表了所谓“对华三原则”,东北沦陷,华北告急,而国民党军队却忙于剿共。

第二,毛泽东高瞻远瞩,看到胜利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再倡导民族统一战线的一贯主张。于1936年2月17日发表《东征宣言》,开辟直接对日作战的战场,毛泽东以为,只要中国人民自己团结起来,就可以击退日本,可以说,这是一直凝在毛泽东心中的心绪。

第三,词产生的氛围。毛泽东于2月21日早晨,离开哀家沟,行程二华里,到达高杰村那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次日,毛泽东由高杰村动身,踏雪登上高家沟,一派北国风光展现在作者面前,情景交融,于是定下《雪》。美国R·特里尔对《雪》作了这样的评论:“毛是努力团结所有的人以结成抗日统一战线的时候写下这首词的。他的英雄主义之梦是把中国作为最高事业,是在中国面临危险自成吉思汗以来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时候产生的”。因此,他断言“《雪》是一首地道的民族主义颂歌。”

《赤》词的景是纷争的社会写照。苏轼的《赤》是在他谪居黄州时作成的。他在词中所写的景,只不过是借景抒情,揭示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斗争而已。

第一,政治上受迫害。公元一○七九年三月,苏轼到湖州赴任,不久便遇到一场横祸:乌台诗案。在新党众口一词的围攻下,神宗下令拘捕苏轼。这场由诗惹出的大祸,在苏轼的思想、情绪上引起极大的波动,曾试图纵身江流或服毒自杀。

第二,生活上窘迫。苏轼于公元一○八○年二月贬官黄州,使他的生活、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虽失意过,但还是统领一方的地方长官,这次却是“罪废”和“逐臣”了,过上难熬拮据的生活。

第三,思想上郁闷,寻求解脱。由于政治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生活上艰难度日,导致苏轼思想上经历了最为复杂又激烈的变化。他对自己的遭遇深为不满,年复一年的谪居,使他流露出消极颓废的情绪,在佛老中、游山玩水中寻求遣闷排忧。《赤》词所流露出作者对纷争社会的不满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描写景物的范围。

《雪》描写的是北国雪景图,由“望”字引出作者的视野,即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上到下,尽收眼底,一泻千里,意境何等开阔雄伟!

《赤》词描写的是大江激流图,岸石错乱,直插云霄,波涛如惊,狂奔咆哮,雪团似的浪花,上下翻滚,景象极为壮观,却是“故垒西边”,仅仅为某一古战场,只有雄壮之美,而无辽阔之感。

因此,从描写景物的范围而言,后者与前者差之千里,根本是无法比拟的。

(四)触景生情

《雪》中词人描绘了北国壮阔雪景后,意犹未尽,又发挥了独特的想象,写:“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作者化实为虚,由现实引出理想,把看到的景象升华为意念中的景象,给人留下更多驰骋想象的余地。

《赤》词中作者描写激流图后,抒发感慨——众多的英雄豪杰怎么样呢?还不像长江水淘泥沙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个淘去了,消逝了!使人读了,在兴奋的深层里,带有一种隐忧,在激昂的表层下含有伤感。

二、人物形象之较析

(一)人物的地位和成就

《雪》词里,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建立赫赫功业的封建帝王,他们都有雄才武略,是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佼佼者。《赤》词中的周瑜只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都督,因赤壁之战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而流芳百世。周瑜不论是地位,还是成就,都无法与前面的任何帝王相比。

(二)对人物的态度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功业盖世的帝王,在毛泽东的眼里,他们是英雄,但各有各的欠缺和局限性。词中没有称颂,却带有明显的批判性质。词中一个“惜”字,便表明了作者态度。惜他们什么呢?不关心人民的生活,只凭武力使人慑服。因此,这些帝王都不值得歌颂。

《赤》词中刻画周瑜这个封建时代英俊儒雅的青年主帅形象。诗人强烈地抒发了对周瑜的极度仰慕赞颂及向往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羡慕和赞颂周瑜呢?其雄才大略,少年得志,功成名就。

毛泽东对建国立业,开疆拓土的帝王都感到不满意,对他们持批判态度;而苏轼对一个功成名就的大都督便推崇备至,钦羡不已。可见两人所持观点何等鲜明。

三、思想感情之较析

(一)意境的区别

《雪》中作者通过对封建英雄人物的批判,是为了与“今朝”进行对比,从而引出力抵千钧的结束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洋溢着革命者创造灿烂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全词推向高潮结束,给人以期望、信心和力量。

《赤》作者从“故国神游”,便从历史回到现实,由怀古转为伤己。回想自己仕途坎坷,屡受挫折打击,虽有抱负才华,但恨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找不到人生答案,看不到光明,只能借酒消愁,自我宽慰解脱,反映了其极为矛盾苦闷的心情。

(二)占据心间者

《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所牵挂的是祖国的前途命运,无产阶级和所统率的东征战士。这首咏雪词是东征将士的一首充满激情的赞歌,是中华民族决心保卫祖国锦绣山河,建设美好明天的真实写照。《赤》中从“多情应笑我……一樽还酹江月”,作者所挂虑是自己:自己的得失、功名和地位,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他找不到出路,因而流露出頹废消极的情绪。可见,毛泽东牵挂的是民族的命运,而苏轼所顾虑的却是自己,谁的胸怀更宽广已显而易见。

毛泽东在《雪》词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情感与景物相互交融,气势雄伟,情绪高昂,读之有一种豪气冲天,浑身充满力量的感觉。苏轼在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赤》词中意境写得非常壮阔,但读者无论如何也豪放不起来,读之在产生美感的同时,总有一种英雄失落的悲凉和愁苦梗在心间。

参考文献

[1]崔敬之.词坛中的强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J].教育艺术,2004(3).

[2]刘文荣.毛泽东诗词歌曲之美学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8.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风格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外国美术史上浓重的一笔
室内设计的思路探索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