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衔接

2019-06-11魏惠娟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魏惠娟

【摘要】促进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工作意义重大。作为初中阶段的语文老师,应当积极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衔接。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整合资源,加强积累四个策略来探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教学在中小学阶段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初中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农村地区的局限性,古典文化氛围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差异,学生思维方式、理解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等原因,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未能得到有效的衔接,导致部分学生上了初中后对古詩词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厌恶情绪。因此,要促进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衔接,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习与借鉴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改进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古诗词学习,从而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促进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衔接,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老师的教学策略的实施事半功倍。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不管他们在小学学习古诗词的情况如何,初中语文古诗词知识的学习都是他们新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为了避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脱节,老师应当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精心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创设情境,通过视频播放、图画展示、音乐的渲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感知诗意,进入诗境。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授课前,先播放一小段电视剧《三国演义》能展现曹操形象的视频,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吸引住,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对曹操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正确了解真实的曹操。这样“知人”之后,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去体味作者的感情,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又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先播放一段伤感而悲戚的轻音乐,学生的心境会被音乐感染,也带出学生与诗词中作者相同的情感迸发,进而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老师以幻灯片的形式逐一展示三幅附上相应的诗句图片,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诗句在图片的体现,通过对图片的解析,学生体会到诗词主要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归家的迫切心境。同时,诗词在学生脑中产生相应的意象,老师再进行诗词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诗词内容,对诗词的理解也更深刻。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沉醉在音乐中,乐在学习中。

利用情境演绎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热情。老师根据诗词的内容情境,引导学生演绎再现这个情境。如学习《过故人庄》,老师以此诗的内容为剧本,找几位学生进行现场的演绎。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默写诗词比赛、古诗配画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才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重视诵读,以读促学

目前,受制于中考的升学压力,在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小学的要求上,一般都是直奔教学结果,要求学生直接背诵和默写,最终达到一字不错的目的。这种简单的背诵和默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感到索然无味,不产生丝毫兴趣。因此,农村初中老师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尤其要重视诵读教学,优化诵读教学策略。

诵读是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读”是理解的前提。诵读更是诗词教学的灵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古诗词的韵味。

首先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以诵读贯穿于整个课堂,可以采用四个步骤:(1)初读,扫除诵读障碍,即读准字音,读顺诗词;(2)通读,结合背景,感知内容,把握情感;(3)精读,找“诗眼”,找关键字词,赏析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内心世界;(4)品读,引领学生感悟作者体现在诗词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七年级古诗词教学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确这四个步骤,并贯穿于整个初中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古诗词有章可循,而不会茫然失措。

诵读的方式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或默读,或对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还要给古诗词诵读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除课上要以诵读为主外,课下也要充分利用时间加强诵读。如:每节语文课前利用“课前三分钟”活动诵读和鉴赏诗词,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诵读诗词,代表赏析。

三、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经过诵读、品读,初步学会了从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方面赏析诗歌,然而这只是停留在诗词的表面认识上,学生容易失去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结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促进学生理解内化,提升学生的思维。读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老师要精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的理解写出来。如在预习诗词的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初读诗歌的原始体验写下来,虽然这种体验是肤浅的,甚至是不合理的,但它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它对后面学生理解诗词很有帮助。

根据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诗词转换成叙述抒情性文字。以《观沧海》为例,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诗人浓缩在诗句中的雄伟壮阔的景象运用现代文字写成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巧用古诗名句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以《游山西村》为例,要求学生进行一个小片段的写作练习,内容不限,但必须用上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一来,在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同时,提高了诗词名句的运用能力,并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可以鼓励、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以杜甫的《石壕吏》为例,引导学生将第三人称改写成第一人称,学生感情自然融入诗境之中,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战争的痛恨之情理解得更加深刻。

四、整合资源,加强积累

经过小学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数量应该不少了,然而实践发现,七年级的农村学生残留在脑海里的诗词数量并不多,原因是他们的古诗词背诵仅仅停留在表面,背过就忘。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整合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整理归类,并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通过整合资源,将传统的“逐首教学”模式转变为主题凝聚,将单一的诗词归纳为诗词圈,加强学生诗词的积累,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从诗词内容上来整合资源。初中的古诗词,从内容来分,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乡愁诗、抒情言志诗,还有咏史诗等,引导学生把诗词归入某一类,并与学过的相比较,找出异同点加以總结。以乡愁诗为例,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表达乡愁的诗歌,如《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等等,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通过整合比较学习,学生不仅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更加强了古诗词的积累,学生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以诗人为专题来整理延伸诗词。一位诗人一生中所写的诗作感情大部分都会相同,比如杜甫是现实主义代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被称为“史诗”,是因为其所处历史背景多战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因此他的诗多为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如苏轼是豪放派代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其被贬离乡,官场失意,而大部分作品都能表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初中教材中,李白、李商隐、李清照、辛弃疾等的作品是比较多的,他们都是进行专题研究的好目标。因此,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整理并探究同诗人的作品。学生在整理探究的过程中必须会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合作互助。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用好用足用透教材提供的例诗,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并增强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

以古诗词的意象为主题来整合。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形成了特殊的文学景象。初中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可以分为植物类,如折柳,暗示离别之苦,松、竹、梅、菊表示品格高洁、超尘脱俗的品性。动物类,如杜鹃(子规、望帝)暗示悲苦哀怨、离别思念之情,大雁南飞是游子思乡怀亲的寄托。器物类,如羌笛传达幽怨、凄凉、别意、思乡的情感,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自然类,如明月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绪,寂寞思归之情。还有场所类、节日类等等。通过意象的整理,丰富学生古诗词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而言之,促进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工作意义重大。但是在实践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阻碍教学有效衔接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教学初衷,初中语文老师要改进策略,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效率,提高农村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桂贤.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

附 注

该论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有效衔接的研究。课题编号:120156444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解析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