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的教学价值与人物分析

2019-06-11丁长永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好汉梁山水浒传

丁长永

读整本书,尤其是《水浒传》这样的大部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件困难的事。而且,梁山好汉们的故事经过民间传说和影视改编,学生们自以为非常熟悉,反而失去了阅读兴趣和动力。正因为此,对这本书的导读,也是一件不轻松的工作。鉴于学生对这本书的浅表理解,我们有必要把他们的认知引领得更深一点。

下面就是我在准备这节课时所进行的一些思考,聊作芹献,以就正于同仁。

一、“少不读水浒”:价值观的复杂性

《水浒传》问世伊始,就有“少不读水浒”的说法流传。究其原因,恐怕和我们前些年对于“古惑仔”系列电影的批评如出一辙。很多人认为,《水浒传》写的主要人物是豪雄强梁,描绘的是杀人放火的勾当,践踏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命,血腥、暴力、残忍,主题格调非常低下,当属于少儿不宜的限制级小说。(“古惑仔”系列电影在香港也属于限制级电影。)因为青少年对于价值观的判断简单而又直接:主角肯定是好人,那么他们秉持的义气肯定是值得效仿的。有的人甚至不分是非曲直,盲目“仗义”,从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这当然是值得警惕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水浒传》这本书里所表现的价值观和道德实践是异常复杂的,对于缺乏传统文化认识基础的青少年来说很难领略个中真意。比如上面所讲的“义气”,如果不放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考察,是不容易给出解释的;梁山好汉喊出的“平等社会”的口号,其实脱胎于道教的太平观;梁山好汉中受到最多赞美的鲁智深所显示的“侠”的精神,其实在古代是相当恐怖的,我们看唐代赞颂侠客的诗句,多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的描述,而这种血淋淋的描写,或许更接近侠客的本来模样。

于是汇聚在这本书里的,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复杂的传统价值观念:忠孝礼义廉耻的儒家道德,道家(或者说是道教)的太平观、天道观、命数观,法家的人性论、历史观……这些,施耐庵通通都讲到了,但是都没有讲明白。这就导致了整本书存在着相当多的自我矛盾。

这些矛盾,恰恰就造成了我们今天接受《水浒传》的困难局面。

這本书还有一点和现代文明严重背离,那就是对人本身的漠视。无论是宋江为了赚秦明上山杀害几百平民,还是李逵劫法场时砍杀无辜百姓,在作者笔下都是那样的合理和自然。

鲁迅先生屡屡言及“水浒气”。当今社会频频爆出袭警,虐杀、刀砍学生,摔死幼儿等新闻,这些和《水浒传》的某些情节何其相似!这种发泄仇恨的戾气,和我们对于暴力、义气、英雄的理解有没有关系呢?

作为教师必须思考:我们该怎样给孩子们厘清这些和现代文明相悖的观念?我想,逃避肯定不是办法。所以,需要去蔽。

二、去蔽:选择教学价值的必然

问世不久就被称为“奇书”,《水浒传》自有其不朽的文学地位。作为传世名著,它有其不足,但这不妨碍它成为经典的教学文本。“事实上,将《水浒传》逐出教材的声音也一直存在,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它在教材中的地位。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人们的观念落后,或者胆识不足,这恰好说明了《水浒传》作为文学经典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其认知的复杂性”。(余党绪,《关于<水浒传>的阅读与教学》)

基础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由于《水浒传》一书的复杂性,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多元理解的可能性,从而让他们学会辨别、学会思考,在复杂的文化冲突和矛盾语境中得出合乎社会习俗和道德范畴的理解,并且能直面社会真相,进而塑造健全人格。基于这种思考,我觉得读这本书的首要任务是先理解主题思想。由于《水浒传》一书主题思想极为庞杂,我们的课堂不是做专业研究,所以势必只能选择一个侧面。这个点的选择既要符合现代文明的标准,又要结合传统文化思想。我考虑再三,决定把切入点放在“逼上梁山”上。

《水浒传》作为一本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本质是冲突。故事的作者制造冲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益造成冲突,误会造成冲突,然而我认为,更高级的冲突是思想层面的冲突。这种冲突,并不是简单的正邪二元对立,而是更复杂的价值观冲突。因为价值观的严重对立,才在客观上造成了好汉们被逼上梁山。

遵循这种思考,我很容易就理清楚了《水浒传》主题思想的一个方面:梁山好汉是统治者眼里的刺,但是造反者们的出现恰恰是统治者的腐败所造就的。倘若天下太平,官吏廉洁,好汉在老百姓心里是没有位置的。就像苏乞儿对皇帝所说:天下有多少丐帮弟子,不是由我这个帮主决定的,而是由你这个皇帝决定的。如果能够安居乐业,谁愿意做乞丐呢?同理,如果能安稳地生活,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呢?

中国人有三个梦——明君梦、贤臣梦和侠客梦。只因遭遇了太多的迫害而又无法申冤,没有办法在体制内获得正义,老百姓才把本该由政府负起的责任转寄到敢于挺身而出的侠客身上,于是高举“替天行道”大旗的梁山好汉横空出世并广受赞誉。

哪怕是在统治者眼中,贱如猪狗的百姓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后者必然要选择人生的出路。“水浒”一词作为书名,其实就暗示了这一点。因此,我把解读《水浒传》系列的第一课命名为“出路在何处”。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不可调和的价值观的矛盾冲突造就了水泊梁山。但要看到,梁山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般的极乐世界,那么,走下梁山寻找新的出路就成为必然。所以后半部书讲的仍然是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寻找出路的故事。

对“出路”的思考,就构成了课堂的主线。

那样一个社会没有给好人留下出路,生于斯世是悲剧;同样,那样一个社会只能走向崩颓,国家覆亡更是悲剧。我最初设想把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引入课堂,以此展开对人物和事件的分析,试图以此强化学生对于主题的认知。但是发现在一堂课内完成太过于紧促,于是忍痛割弃了。人物和社会悲剧命运的交织,倒是可以作为一个以后研讨的专题。

任何主题都是由人物表现的,探讨思想内涵离不开对人物的剖析。换言之,对于人物的分析是否到位和精准,决定了主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我选择了能够表现这一主题的四个人。

三、人物:主题的基石

出现在课堂上的主要有四个人物:林冲、武松、宋江、柴进。

林冲是公认的无可置疑的被逼上梁山的代表。而武松的形象因为在民间故事中流传得过于鲜明,他的落草为寇往往被冠以敢于造反的名头。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得不反抗这一点,虽然故事情节清楚地摆在那儿,但也经常被忽视。

在课堂上有同学质疑,柴进本身招纳亡命之徒的行为更像是蓄意造反,不能称为被“逼”。学生的质疑精神值得赞赏。但是柴进的这一行为恰恰反映了《水浒传》复杂的主题之一:侠文化。限于时间,我只是简单勾勒了侠文化的面貌,同时推荐阅读《史记·游侠列传》,没有深入展开。侠文化,也可以作为后续阅读探讨的一个很好的角度。

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宋江,这个在酒楼上题写反诗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是被逼上梁山的。因此,这也是我在课堂上着力引导和分析的部分。

金庸在《鹿鼎记》的后记里说的一段话,用来评价《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宋江这个人物,我觉得比较贴切: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为了主角韦小宝的品德,与一般的价值观念太过违反。武侠小说的读者习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在这方面,剥夺了某些读者的若干乐趣,我感到抱歉。但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都可以写。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罗亭能说不能行,《红字》中的牧师与人通奸,安娜·卡列尼娜背叛丈夫……作者只是描写人物,并不是鼓励读者模仿他们的行为。

宋江这个人物,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是最具深刻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人物。(几乎没有之一。)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单看某一个故事片段,很难做出准确的概括和描摹。因此,基于本节课的主题,我精心选择了与他落草为寇有关的三个典型情节,并通过细节分析,揭示出他的矛盾行为和复杂心理,并合理地解释出,他的最终结局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而是有“被逼”的成分。

挑选这四个人物,还因为他们的出身背景能更好地解释本节课的主题——作为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在面临外来的加害时,都没有任何办法可想。出路,只在梁山。

如前所述,《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极为庞杂,为了让课堂更圆融,也为了让学生能有持续阅读的动力,我留下了与“寻找出路”相一致的课后阅读任务,即梳理出“找到了另外的人生出路,摆脱了悲剧命运的人物”。相信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水浒传》多元的主题以及文化價值。

猜你喜欢

好汉梁山水浒传
大梁山
好汉一个半
像好汉一样
空中看梁山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50年后仍是一条“好汉”!
《水浒传》所反映的酒俗及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铁血尖刀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