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产钳术与胎头吸引器两种助产方式对阴道疼痛、SUI发生及盆底功能的影响

2019-05-31刘军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产钳胎头助产

刘军英

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457000

妊娠及分娩为女性经历的重要阶段,而随着二胎政策实施,妊娠率逐渐升高。由于近些年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剖宫产率逐渐提升,但此分娩方式易引发较多并发症,不利于产妇术后机体功能恢复[1]。因此,目前临床仍主张采取阴道分娩方式,减少产后并发症。产钳术以及胎头吸引器等助产方式的推广,使得自然分娩率显著提升,且不良妊娠结局减少,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速度加快[2]。本文为明确产钳术及胎头吸引器用于阴道助产的效果,特选取我院150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将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纳入,将阴道助产禁忌证(如胎方位不明确、胎儿骨头软化等)者排除。依照助产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5例,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9.15±2.31)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2±1.23)周;初产妇35例,经产妇40例。研究组患者75例,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26±2.43)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61±1.34)周;初产妇34例,经产妇4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产钳术助产:分娩镇痛之下协助产妇取截石位,将膀胱排空,通过内诊对胎头是否先露骨质部至坐骨棘3cm之下进行明确,并对胎方位进行明确;予以会阴侧切术,置放左叶与右叶产钳,配合产妇宫缩,向下、向外牵拉,当枕部出去耻骨联合下时,进行向上牵引操作;娩出胎头枕部之后,将钳扣放松,取出产钳,至胎儿完全娩出,最后检查并缝合软产道。研究组予以胎头吸引器进行助产:前期体位、内诊及会阴侧切术同对照组,之后涂抹润滑剂于胎头吸引器上,利用左手将阴道外口充分暴露,右手持硅胶帽,自阴道后壁将其置于胎头的顶骨部,并对帽缘软组织情况进行检查;把持吸引器,将负压泵打开,最高可维持-600mmHg(1mmHg=0.133kPa)左右,之后配合产妇宫缩缓慢牵引,胎儿娩出后将负压吸引泵关闭,取下硅胶帽,缝合软产道。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3-4]比较两组分娩后阴道疼痛率及助产成功率;观察两组并发症,包括产妇SUI(压力性尿失禁)与感染发生率,采取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制定的尿失禁问卷表进行评估,若咳嗽、打喷嚏等腹压突增状况下有尿液不自主溢出情况,则为SUI;新生儿并发症包括头皮血肿与头面部损伤。产后6周对比两组盆底功能,包括疲劳度、肌力与阴道动态压力,通过PHENIX盆底检测仪U2机予以盆底功能测定,疲劳度正常为0%,盆底肌力分成5级,若Ⅳ级以下,则为肌力受损;阴道动态压力越低表示盆底功能恢复越差。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后阴道疼痛及助产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分娩后阴道疼痛率较对照组低(P<0.01),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SUI及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1),两组新生儿头皮血肿及头面部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盆底功能比较 研究组盆底肌肉损伤率为81.33%(61/75),低于对照组的97.33%(73/75)(χ2=10.074 6,P<0.01);研究组盆底肌肉疲劳度低于对照组(P<0.01),分娩后阴道动态压力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盆底功能比较

注:1cmH2O=0.098kPa。

3 讨论

妊娠及分娩方式均会对盆底组织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分娩方式的选取,对女性盆底功能具有较大影响。产妇在阴道分娩过程中,采取产钳术或胎头吸引器助产,由于盆底组织受高强度扩张与牵拉,易造成肌肉松弛,从而引起盆腔脏器脱垂、肌力受损等盆底功能障碍(PFD)症状[5]。有研究[6]指出,与产钳术助产方式相比,应用胎头吸引器助产可有效降低阴道疼痛率,产妇产后可较快恢复盆底功能,促使产妇生活质量提升。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分娩后阴道疼痛率较对照组低,两组助产成功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SUI及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新生儿头皮血肿及头面部损伤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盆底肌肉疲劳度、分娩后阴道动态压力均优于对照组,且盆底肌肉损伤率低于对照组;本文结果与李琳[7]报道相似,表明胎头吸引器助产方式能够有效减少阴道疼痛、SUI、盆底肌肉疲劳及损伤的发生,且分娩后产妇阴道动态压力较高,PFD症状较轻。PFD指的是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与功能障碍导致的疾患,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SUI、性功能障碍等,其中以POP与SUI常见[8]。妊娠以及分娩可对产妇盆底功能产生影响,而对于应用助产分娩的产妇,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对其盆底组织的损伤。目前,常用的助产方式有产钳术、胎头吸引器等,阴道分娩产妇经助产后可缩短产程,减少不良妊娠结局,二者助产成功率均较高[9]。临床依据胎儿头处于盆腔内的位置高低,主要分成高位、低位及中位产钳术,一般多采取低位产钳术,该术式对母婴影响较小,可有效牵引,手术时间短,助产效果较佳[10]。但该助产方式需将产钳伸入产道深处,且对医师要求较高,易因力度使用不当、经验不足等引起产妇及胎儿损伤,不利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11]。据本文结果可知,产钳术助产产妇产后阴道疼痛率较高,可能同产钳术器械的置放位置与胎头吸引器相比更加深入阴道,而且占据骨盆侧壁的空间位置更大,导致助产过程阴道延裂率亦更高,因而产钳助产后阴道疼痛率更高[12]。胎头吸引助产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便于掌握以及放置过程无需越过胎头等优势,可减少产道软组织损伤情况,有助于降低SUI等产后并发症发生率[13]。胎头吸引器助产应用之后,产妇产后阴道动态压力高于产钳术助产产妇,表明胎头吸引助产对盆底损伤更轻,其会阴收缩能力较高。为减少产妇产后PFD的发生,予以助产方式促阴道分娩时应严格掌握助产指征,防止助产技术滥用引起不必要盆底损伤,威胁母婴健康。该方案受多种因素影响,尚未对助产效果分析,需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阴道分娩产妇经胎头吸引器助产后,可有效提升阴道分娩率,减少阴道疼痛及SUI的发生,有助于改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产钳胎头助产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低位产钳术在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剖宫产术中使用产钳临床探讨
产钳助产和自然分娩经康复治疗后盆底肌恢复的效果观察
胎头高直位的诊断与治疗
40例无创分娩的助产体会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胎头位置异常临床分析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