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2019-05-31杨文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0期
关键词:活动度髓内股骨

杨文祥

福建省漳浦县第二医院骨科 363208

股骨骨折(FF)泛指由外界暴力、高处坠落、车辆撞击以及碾压等因素造成的股骨骨折损伤现象。一般情况下,患者诱发FF时,其下肢活动存在明显受限,患处可出现肿胀和疼痛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扭曲变形,若病情更重可致患者出现休克和昏迷[1]。并且由于股骨在人体机能系统中所占面积较广,若出现骨折后未能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大出血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2]。PIF是临床治疗FF的常规方式,其牢靠性值得肯定,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PIF切口较长,其软组织分离和骨膜剥离较广,容易损伤骨折端周围血运情况,而术后患者恢复周期相对较长,容易感染或骨不连,其应用效果不佳[3]。基于此,本文在FF治疗中应用IN进行治疗,并分析其应用效果和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FF患者75例,有其他合并损伤如:胸部、腹部、头部、脊柱复合伤者均不在本次研究范围。患者入院均行CT和X线摄片确诊为股骨骨折,完善各项入院检查和牵引,常规抗凝和消肿止痛治疗,并排除其中合并胸部、腹部、头部和脊柱复合损伤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8.61±2.48)岁,致伤因素:车祸伤19例,坠落伤10例,重物击伤7例,摔伤3例,其他1例;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8.79±2.51)岁,致伤因素:车祸伤15例,坠落伤9例,重物击伤5例,摔伤4例,其他2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PIF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常规硬膜外麻醉,观察患者骨折部位具体情况,并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做一纵行前外侧切口,长度调整在10~15cm,骨折端充分暴露后,清除骨折周围嵌夹软组织,对患者骨膜实施剥离,以直视下进行复位,完成后置入锁定钢板,在C型臂透视下MIPO置钉,常规钻孔后将螺钉拧入,确保钢板安置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并进行负压引流,术后逐层缝合。研究组给予IN治疗,体位调整为患侧在上侧卧位,麻醉方式同对照组,常规消毒后清理周围软组织,切口位置选在大转子上端,切口长度5~7cm,待梨状窝暴露后,梨状窝偏后外点开口,安置导针,将导针穿刺过梨状窝,在穿刺过程中C型臂透视下保证导针位于髓腔中心,骨折端对位完成后进行扩髓,复位过程中必要时使用阻挡钉,扩髓范围多于髓腔直径0.5~2.0mm,维持对位骨折端并插入髓内钉。在插入髓内钉的过程中按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即先安放远端锁钉,再安放近端锁钉。术后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对创面进行冲洗并行负压引流,术后逐层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处理,并于术后48h内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2)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活动度;(3)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膝关节疼痛和固定松动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2.2 两组术后各指标恢复情况对比 两组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各指标恢复情况对比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FF的常用方式,传统手术方式主要是根据股骨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股骨上1/3或者中上1/3骨折多以髓内针固定为主,而股骨中1/3和中下1/3骨折多以10~18孔接骨板螺丝钉固定以及髋人字石膏固定为主[4]。传统钢板内固定操作简单,对于暴露骨折端的清除率较高,一般情况下可复位完全,并且其术中辐射量小。但由于切口较大,在术中需要广泛的暴露骨折部位,加之骨膜剥离面积过大,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骨折端血液循环被破坏,并且钢板固定方式多以偏中轴固定,其弯曲应力较大,增加了骨折愈合时间[5]。此外,增加的负重应力还容易出现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的现象,严重影响对患者预后。

IN固定法是一种新型的固定方式,主要经股骨中轴线进行弹性固定,固定过程中基本无力距,完全应力为零,而骨折端轴向压力分布均匀,可有效的减少弯折、扭转和剪切等不良应力[6]。刘晓萌等人[7]在35例FF患者中应用IN固定术治疗发现,患者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愈合优良率以及临床恢复效果均优于传统PIF固定。而本文中,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骨折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和以上研究基本一致。为此,笔者认为,IN固定方式可维持一定的固定前强度,也可产生轴向的微动作用,不仅可以刺激骨痂生长,缩短骨骼愈合速度,最主要是更符合生物力学的相关要求,减少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避免断板断钉,减少医疗纠纷。此外,由于主钉和锁钉之间可以完整的形成一个三维结构,可有效的减少和避免骨折端发生缩短、旋转的现象。而石勇等人[8]在研究中发现,IN固定方式可以保证肢体原本长度,而术后提前对患者实施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其医疗支出。而在扩髓后使用直径较大的髓内钉,可以增加髓内钉和骨质的接触面积,对于减少髓内钉断裂有很大的帮助。此外,IN内固定还能最大化地缩小对血液循环的破坏,增加局部抗感染能力,有利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相较于PIF固定方式,IN固定方式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术后恢复快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将其应用于FF中,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活动度髓内股骨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