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光学极值思想到最速降线问题

2019-05-24马文东

数学通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伯努利光程入射角

马文东

(江苏省淮北中学 223900)

1 几何光学的发展

光的反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Euclid of Alexandria ,前330年~前275年),在一本主要研究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反射问题的《镜面反射》著作中,记录了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1].约在公元100年,亚历山大里亚的希罗为了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曾经提出过光在两点之间走最短路程的看法.

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研究要稍晚一些,古希腊人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90年~168年)首先通过实验研究了光的折射现象,根据正确的测量数据,得出一个只有在入射角很小的情况下才近似成立的结论:折射角和入射角是成正比关系.

德国人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在托勒密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当时所知道的光学成果,发现了托勒密关于折射规律结论的局限性,得出了他的折射规律是:折射角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正比于入射角,另一部分正比于入射角的正割,只有在入射角小于30°时,入射角和折射角成正比的关系才成立.

荷兰数学家斯涅耳(Willebrord Snell,1580~1626)于1620年前后,通过实验确立了开普勒想发现而没有能够发现的折射定律: 在不同的介质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值.后经法国人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给出了折射定律的现代表述形式.

1650年法国数学家费马(Pierre de Fermat,1601~1665),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定律等光学的基本实验定律,总结成为一个原理:光由空间一点传播到另一点,将沿着光程(作用量)为极值的路径传播.

2 几何光学中的极值问题(Fermat原理)

2.1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取光程极小(同种介质中也是时间最短)的路径.

例1平面镜的反射,光程取极小值的情况:

如图1所示,光从A点发出,在O点反射经过B点,光程LAOB取极小值,作AO的镜像A′O,容易看到A′B为一条直线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果从A到B的光路不经过O点,而是经过O′点,那么A′B变为折线,此时光路LAO′B,很明显,光程LAO′B>LAOB.

2.2 光的折射

折射光线也有光程取极值路径的性质.

图2

因此,只需证明

n1·LAC+n2·LCB为最小值即可.

根据数学中求极值的方法,令上式对x的微分等于零可得

3 最速降线问题

3.1 问题的表述

图3

伽利略在1630年提出的问题:如图3所示,一个质点在重力作用下,从一个给定点到不在它垂直下方的另一点,如果不计摩擦力,问沿着什么曲线滑下所需时间最短.

伽利略猜测这曲线是圆,可是这个答案只比直线要接近真实,还不是所要求的正确答案.

3.2 问题的解答

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在1696年6月号的《教师学报》上重新提出了这个最速降线的问题并征求解答.到第二年有几位数学家得到了正确答案,其中包括牛顿、莱布尼兹、洛必达和伯努利家族的成员.

约翰·伯努利和牛顿的解答思路[2]:

下面根据约翰·伯努利和牛顿的解答思路,较详细介绍一下问题的解答过程:

图4

(1)

(2)

由(1)和(2)可以得出,运动小球所经过的时间为

(3)

从T的表达式可以看出,T是依赖于函数y=y(x)的函数,y=y(x)取不同的函数,T也就有不同的值与之对应.

对式(3)中y=y(x)的求解方法,文献[3,4]多采用Euler方程的求解方法,而Euler方程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这里我们用一个相对较简单的方法得出问题的解.

(4)

把(1)式代入(4)式,整理后得

令y′=cotθ,

又因为

积分得

由边界条件y(0)=0,得c1=0.

令t=2θ,则

图5

伯努利和牛顿的解答,将引力场中的力学问题与光学问题进行的类比,带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性,该问题本身导致了变分法的创立,从而为泛函极值的求解提供了普遍方法.

猜你喜欢

伯努利光程入射角
光通过平行玻璃砖侧位移大小的分析
一个一元高次不等式的推广及应用
光束通过三棱镜的偏折情况再探讨*
基于傅里叶变换色散条纹法的实验研究*
距离和的最小值公式及其应用
关于伯努利方程的解法探讨
预制圆柱形钨破片斜穿甲钢靶的破孔能力分析*
一种伯努利原理研究的实验装置
浅谈关于n重伯努利试验概率计算问题
摆镜扫描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光程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