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初探

2019-05-23姜湄李丹丹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课程改革

姜湄 李丹丹

[摘 要]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在了解当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计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际经验提出了一些改革对策。

[关键词]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学情分析;课程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8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08-0-03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对国际货物运输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从而催生了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建设了8条大通道,沿途建立了30多个国家级物流枢纽中心。2015年,黑龙江省提出“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旨在建设连接亚欧的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为中国扩大与俄欧、东北亚合作提供重要平台。此外,“互联网+”以及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省内对俄经贸规模的持续扩大,都将推动黑龙江乃至全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势必对相伴而生的国际货代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球货代从业人员约

800万~1 000万人。根据中国货代协会的统计,中国经商务部批准的国际货代企业已达4万余家,中国货代从业人员约有

250万左右。货代行业的发展对国际货运代理人才也产生了更大的需求。黑龙江省作为东北亚的“桥头堡”,其对外贸易与国际运输业务发展更需要人才支持。而高职院校在开设和改革“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时,更要紧跟行业发展需要,顺应企业人才要求,培养满足货运代理企业需求的人才。

目前,中国大多数货代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甚至多数为未接受过专业货运代理知识教育的人员,或者虽然学习过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但是在工作中存在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远远无法满足目前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相关机构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很多毕业生无法很快地适应货代工作。笔者通过总结发现,目前影响毕业生职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是否具备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否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国际货运代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是否具备熟练填制货代单证、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及进行简单英语沟通的专业技能。

仅从目前黑龙江省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地域及经济发展环境限制,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虽多达30余所,但其中大部分学校对于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相较于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发展来说明显滞后,不论是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层面上,还是从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上,都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上述职业竞争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因而急需对该门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

2 学情分析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16级)下学期学生。16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中单招生占比约60%,统招生占比约40%,且文、理生兼有。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较差,尤其是英语水平,基本停留在初中英语阶段,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单词拼写出现问题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授课计划中的教学任务。

2.1 知识储备

从知识储备来看,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输管理、现代物流基础、物流经济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一定的物流基础知识,并具备基本的物流分析能力。但是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比如,在提到海运航线涉及的主要港口时,虽然都是在大一下学期已学的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中的内容,但学生仍然不能明确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2.2 学习兴趣

从学习兴趣来看,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的课程和项目,从笔者教过的课程来看,学生对于现代物流基础课程中的“模拟物流企业经营”“模拟物流经理招聘”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对于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中国家、城市、运输路线的查找等内容的学习热情也很高。相比之下,对于单纯的理论学习,如概念、特点、意义等学习感觉较为枯燥,注意力集中度明显下降。

2.3 学习能力

从学习能力来看,16级学生已经进入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很快,求知欲和表现欲都很强,但是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注意力集中时间也非常有限。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激励导向的考核评价方式,并辅以信息化教学手段,通過角色扮演游戏、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辅以各种信息化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体来看,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从理论和操作两个维度均属于一门相对较难的课程。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因此,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教学,很难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如何达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目的,是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3 基于学情分析的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对策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以国际货运代理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进行融“课、岗、证、赛”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具备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集装箱运输等货代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进行揽货、租船订舱、审单、制单、报检、报关、结算、提单签单和客户投诉处理等货代各环节业务操作;在此基础上,将培养“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货代理论知识并熟练进行货代业务操作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最终提高学生的货代岗位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上述学情分析,以及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具体的教学对策。

3.1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由上述学情分析可知,学生对于枯燥、章节式的理论学习毫无兴趣。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按国际货运代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参照国际货代员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货代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进行归纳,确定学习领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优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逐级提升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3.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从先前授课经验及学生思维特点来看,学生不喜欢“填鸭式”的听讲和机械的抄、记笔记,但非常乐意学感兴趣的课程。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将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全体参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的少而精,剩余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在讲到“国际海运集装箱班轮出口代理合同的签订与履行”这一任务时,可先对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简单说明,然后便可让学生利用综合实训软件,分组、分角色,以案例为载体,按照流程进行业务操作,让学生变“死学”为“活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3 依据职业、行业和竞赛标准修订课标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在仓储、配送等传统的物流领域就业,再加上受地域限制,他们对货运代理这一物流领域了解不多,而且从授课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度很大。为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从“不喜欢”变为“我要学”,就必须对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其修订依据主要是国际货运代理员职业标准、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赛项和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

3.4 将参加世赛选拔赛作为激励手段

从选拔学生参加2018年省物流技能大赛的过程来看,学生对于参加此类专业技能比赛的积极性非常高,经过几轮考核,最终入选参赛的学生都为能代表学校参赛感到光荣,都加倍努力、全心备战,想要为校争光。与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相关的大赛即为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赛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首次将货运代理赛项加入“运输与物流类”比赛项目中。该赛项包括客户获取、报价计算、运输管理、费用计算、海运操作、投诉处理和索赔管理7个模块,在11个小时里模拟一个相对完整的供应链流程。这就要求选手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在未来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也会将世赛的内容及选拔要求告知学生,并在适当时候进行选拔考核,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建立过程性考核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考核采用传统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并侧重于期末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是3∶7。为了使本课程考核内容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并且以技能、能力考核为主,结合世赛的考核标准,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任务、项目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职业表现等都列入考核的范围。例如,在“国际海运代理市场开发”任务中,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提供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宣传资料,模拟公司进行客户拜访及PPT宣讲,在此过程中将宣讲资料的制作质量、答辩过程中的反应和宣讲过程中对客户的服务意识及态度等都列入学习过程考核。因此,本学期本课程在最终考核时拟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将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和期终评价成绩的比例调整为1∶1;改变原有的平时成绩构成,将原来的出勤分和作业分变为项目成绩分,在提高学生参与项目任务积极性的同时,也使过程性评价更加客观、真实;对于期终考核,增加综合实训成绩项目,通过让学生完成一整套实训项目,系统考核学生对于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的整个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学习情况,该项目占平时成绩的20%。

此外,拟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实践实训环节考核,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评体系。在为本学期的教学画上一个完美句号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能从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

3.6 开发多样化的共享型教学资源

为满足学生课上、课下学习的需要,实现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校拟为本课程进行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学习指南、电子课件、微课、视频、试题、图片和案例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长风实训室“未来课堂”的教学条件,满足学生线上线下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和考核。

3.7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及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实践和考证的积极性,综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实训条件,本课程可重点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模拟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国际物流实训室中的V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模拟扮演国际货代业务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货代业务操作,体验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增加教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尽快熟悉国际货运代理工作的全过程,了解并适应未来所从事的国际货代工作。

(2)项目教学法。该方法以国际货运代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为主线,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国际综合业务系统实训软件,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交替进行各种真实业务背景下的货代业务操作与训练。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师配合指导、答疑、评价,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置于仿真或全真的项目任务中,确保学生在项目完成后能够牢固掌握相应的国际货代业务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3)角色扮演法。该方法根据各种运输方式代理操作流程,将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如出口商、进口商、货代、船公司、船代、海关和检验检疫局等,每個人要明确自身角色的工作内容,然后在相互沟通中完成整个流程操作方案,由教师进行点评。角色扮演不仅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从教学手段来看,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可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物流实训室和长风创新实验班实训室,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设施资源,运用计算机、填单台、VR/AR实训操作系统、国际物流综合业务实训系统等硬软件设备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国际物流与货代的业务流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业务操作技能,掌握国际物流进出口综合业务受理流程,达到“教学做”一体的完美体验。学生也可利用物流管理专业的“未来课堂”,登陆“长风网”平台对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知识进行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并与教师进行线上线下互动。

4 结 语

结合高职物流专业的情况,笔者提出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办法等方面的改革对策,使其能够更符合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为推动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产业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涛.高职“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2]张金丽.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4).

[3]吴红华.国际货运代理海运操作实训方案设计[J].中国市场,2014(10).

[4]李华.校企合作背景下《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5(28).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课程改革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职《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浅析
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三步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