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厌学,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2019-05-23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5期
关键词:刘亮上学读书

| 策划人小语 |

“嘉兴一男孩厌学到呕吐!”“3名少女出走藏身旅馆,因厌学想外出打工!”“合肥12岁少女厌学轻生,留下遗书称不想活了!” ……近些年,厌学现象大量出现,负面新闻事件频发,对很多家庭造成了巨大困扰,甚至危及了生命。我们不禁要问: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期策划,我们将走近厌学的孩子和家庭,探究诱发厌学的成因和规律,找到应对策略,为孩子快乐学习保驾护航。

很多父母把孩子厌学归结为迷恋网络和游戏,但事实上,孩子往往是先觉得上学没意思,才转而爱上了游戏,愈发觉得上学没意思,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刘亮是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每天都会遇到不少因为厌学来求助的家庭。这些孩子没有明显的躯体和精神疾病,但就是不想去或者不去上学。有的只是有厌学情绪,嘴上抱怨着不想上学,但心里知道还是得去。到了学校之后就开始消极怠工,要么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要么没办法和老师同学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有的不仅有厌学情绪,也实实在在地产生了厌学行为。一周至少有一天找各种理由不去学校,或者头天晚上做作业故意拖到很晚,第二天早上起不来。还有的就直接不去上学了,严重的甚至会退学。

为了更好地对症下药,2016年8月,医院开始了一项针对儿童青少年厌学现象的现象学研究。记录临床医生接诊和治疗的全过程,对学生和父母进行访谈并逐字转录,从中总结出引发和持续孩子厌学情绪和行为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截至2018年底,参与的家庭共有100多个。

刘亮发现,带孩子来治疗时,很多父母都会列出自己所发现的厌学原因,其中网络和人际关系排名在前。“就是因为玩儿手机到很晚,作业做不完,早上起不来。”“我儿子就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才不想上学的。”“我女儿就是被那些社会青年给带坏了。他们喜欢打扮,喜欢骄奢淫逸的生活,所以导致我女儿不愿意受上学的辛苦……”有个孩子有次考试没考好,就嚷着肚子疼,不想上学。他爸妈的第一反应是:“我家孩子没病,肯定是被网上的坏思想给影响了。”于是,就拼命去网上搜集他接触过的东西,试图找到证据。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很多时候是孩子先觉得上学没什么意思,才找到了网络和朋友,进而更觉得上学没意思,继而相互影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觉得上学没意思呢?

一、时代期待高,孩子压力大

有个孩子从两岁起,他的妈妈就每天给他念英文。结果,孩子现在最讨厌的就是英语。他说:“我每次学英文,耳边就会响起我妈妈‘嗡嗡嗡的声音。”在来找刘亮之前,这个孩子在一家精神科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刘亮问妈妈:“你念英文,他听得懂吗?”她说:“我天天给他念的话,慢慢就能听懂了。” 她说没办法,很多小孩从幼儿园就开始补课了,如果她不努力,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以前,学生的结构是正三角形,顶尖的就那么一小部分,大部分在中间和下面。如今,尤其是在很多重点学校里,学生的分布是倒三角形。有个学生所在的年级有280个人,其中240个要考市重点,还有20个是区重点,剩下20个至少也要上个普通的中学。

他们的时间被安排得很满,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8点,中午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课间并没有谁真的在休息,大家都在拼命写作业,就连周末聚会也要赶作业。大家去歌房唱歌,别人唱的时候,其他人就在下面写作业。唱完之后,匆匆地鼓个掌,继续写。

刘亮问:“你们能集中注意力吗?”他说:“没办法,作业实在太多,老师给的压力又很大。”只要一想到语数外这三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头痛,“他们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我的肩膀上,一天到晚说,如果我们考不好,他们就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二、学习的无意义感,缺乏个人目标

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很多孩子吃穿不愁,没有任何生存危机感,只有他觉得有意义的、真心喜欢的,才会有兴趣去做,而读书未必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所以,当父母把读书这件事强加给他,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他“读书改变命运”时,他们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于是,读书这件事对他们而言是父母和老师给他的一份工作,不想做又不得不做。有个孩子就说:“我觉得上学就像老爸老妈上班一样。现在,这个工作我做砸了,我知道我不应该做砸,但我实在不想做。”考什么学校,报什么班,都是父母规划好的轨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这条轨道上。这就是学习的无意义感。刘亮曾经接诊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说:“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学校这么无聊的东西,学校就是父母和老师用来满足自私欲望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一个官方工具。”

一般情況下,按照规划取得好成绩,获得夸奖和鼓励,孩子多少能从读书中得到一些自我满足感,如果这个过程转换顺利的话,通过读书获得自我认同的来源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如果突然有那么一两次成绩不好,这个诱因会让那种学习无意义感的体验变得更强烈,导致厌学。

外部压力巨大,内在自驱力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对读书充满了反抗和恐惧以及深深的无意义感。这时,网络游戏出现了。在那个世界里,没有高期待和强压力,他们可以无限度地放松。而且,很多游戏是专门针对玩家的心态精心打造的,只要你做了一件事情,马上就会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很容易让人成瘾。越是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玩儿得开心,他们对现实的世界就越丧失信心。

三、正视压力,培养兴趣

当然,也有不少父母清楚压力对孩子的影响,但又觉得压力就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也没办法。对此,刘亮表示,在心理学上,并不存在所谓绝对的现实。现实好不好,竞争大不大,很多时候在于我们怎么去理解和看待。我们同样也能看到,很多老师和父母可以不那么焦虑,在适当范围内鼓励孩子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儿。

针对学习无意义感和目标缺失的问题,建议父母在培养孩子读书的时候,也要注重培养他的个人爱好。有个小女孩不喜欢读书,妈妈就跟她说:“我知道你不喜欢读书,实际上,妈妈也不喜欢读这些死板的知识。但是,如果你不读的话,以后可能连自己喜欢做的事都没办法做了。”她引导女儿:“你喜欢做什么呢?”“我喜欢隔壁那个拉小提琴的大姐姐?”“为什么?”“因为那个大姐姐拉小提琴的时候,穿着漂亮的裙子,特别好看。”第二天,她就给女儿买了一条一样的裙子。“你还喜欢那个大姐姐什么呢?”“她会讲很多音乐家的故事,我觉得很有趣。”她就给女儿讲音乐家的故事,从感性上培养她的兴趣。现在,那个小女孩每天练完琴后,会非常主动地去读书、写作业。

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的问题往往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家庭的。

有个女孩成绩一直非常好,有次期中测试因为发挥失误没考好,她就变得情绪很低落,不吃不喝,甚至割腕,无法继续上学了。为什么一次偶然的失败就让这个孩子厌学甚至自残呢?她说从记事起,父母的關系就没好过,家里每天都跟打仗似的。父母对彼此都很不满,于是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她身上。当父母不再针对彼此而是分别面向她的时候,这个家突然变得不那么剑拔弩张了。尤其是当她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父母就会表现得更加开心。

渐渐地,这个女孩找到了拯救这个家的秘密武器,那就是拼命学习。而且,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她把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有任何不开心的事全都压在心底,从不和任何人说。原以为这样的美好可以一直维持下去,结果自己却考砸了,她几乎可以预见家里会发生什么。她说:“我唯一能给父母的就是好成绩,现在拿着这个成绩我不敢回家。”

还有个男孩这么说过:“如果你让我从家里搬出去,我一百分的精力可以有70%用来学习,30%用来应对我的人际关系。但如果你让我回到家,我要用80%的精力来安慰我妈,只能有10%的精力来学习。”刘亮问:“另外10%呢?”他说:“打游戏啊,打游戏可以放松放松。”有的孩子甚至要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花在父母身上,有个孩子就说:“我一天到晚就在担心我爸对我妈不好,我该怎么帮她?”

有些父母也考虑到了对孩子的影响,选择了离婚不离家,想等到中考或高考后再说出真相。他们以为这样能够瞒天过海,却低估了孩子的敏感度和感受力。事实上,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几乎都能敏锐地发现父母的异常。他们充满了担心和恐惧,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就是没人告诉他们。他们不得不花很多心思琢磨:父母怎么了,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这个家会不会突然发生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又怎能专心学习呢?刘亮说,在收集的最具代表性的12个厌学案例中,有3个家庭都是父母离婚了不对孩子说实情的。

对此,刘亮一方面会引导父母学会对自己的婚姻负责,不要吵完架就把一肚子苦水倒给孩子,也不要在吵架的时候找孩子来评理或者拉孩子帮自己吵。如果两个人实在过不下去,也别逃避。就算不是夫妻,也还是孩子的父母。另一方面,刘亮也会引导孩子看到,父母的事情是父母的,应该交给他们自己来处理。

比如,针对操心父母的男孩的个案,刘亮跟他的父母讨论了他的想法。最开始,他爸爸是不接受的,说:“我们的事是我们的,关你什么事儿?”谈了很多次以后,他也慢慢接受了,表示愿意调整。他和妻子是通过朋友介绍在一起的,对彼此没有多少感情,但都觉得在一起搭伙过日子还不错。最后,两个人达成了协议,以后要相敬如宾,该帮对方的多帮助,该支持对方的多支持,一起努力维持和睦、稳定的家庭氛围。这个男孩也接受了这种状态,说:“我也想通了,日常生活不会像韩剧那么浪漫,这样就挺好。”

厌学孩子所在的家庭往往存在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诱发和加剧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对此,父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一、过于情绪化

有个女孩经常被爸爸教育:“你要好好读书,在处理事情时更要冷静。”然而,她爸爸却是个很情绪化的人。只要一有不顺心就会大吼大叫,女孩的妈妈也非常容易激动,还会砸东西。只要夫妻俩有什么冲突和矛盾,就闹得鸡飞狗跳。女孩想和他们说点儿什么,根本不能好好交流。她说自己每天学习已经很累了,回到家还要应付这些,觉得特别烦,所以不想上学了。

针对这种情况,刘亮会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一种就事论事的、平静的沟通方式。以此个案为例,刘亮问女孩:“你说爸爸歇斯底里,那他有没有比较温柔的时候?一般什么时候会比较温柔?你可以做些什么让他变得更温柔呢?”同时,刘亮会邀请父母和孩子一起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在爸爸或妈妈有情绪的时候,帮助他们不停地去澄清和整理那些说不出来的情绪和要求,“你现在有情绪爆发,心里是什么感觉?你真正想跟女儿说的是什么?”练习多了,父母慢慢就知道怎么样去平静地、就事论事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了。

二、极度回避

有个男孩被同学欺负了,回到家跟父母倾诉,得到的回复却是:“你不知道我们上班也很辛苦啊,你就不能少抱怨一点儿吗?”每次遇到问题,父母都会极度地逃避,表现出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最后,这个男孩就爆发了,“反正在学校也是被欺负,在家也没人关心,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学校呢?”结果,父母带男孩来医院时,还一个劲儿地说:“我们孩子好得很,唯一的问题就是不想上学。”

父母需要学会正视冲突和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给予孩子应有的支持和理解。不过,逃避的应对模式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成因也比较复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极度贬低

有个女孩是某重点火箭班的学生,她爸爸给她定的目标是非清华北大不上,还要读个哈佛耶鲁的博士。然而,一次期末考试考砸后,她就不愿意上学了。来找刘亮时,爸爸说起女儿全是缺点。刘亮问他:“有没有什么优点呢?”爸爸好像遇到了一个世纪难题,想了半天说:“没优点啊!”“你女儿那么厉害,怎么会没优点呢?”他又想了想,皱着眉说:“我真的觉得她没什么优点。”那个女孩就一直低着头不说话。后来,刘亮问她:“听到爸爸这么讲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她说:“我已经习惯了,反正从小到大在他的眼里,我就是一无是处。”

有个孩子也有過同样的经历,他说:“我考80分的时候,我爸要我考90分;我考了90分,他让我考100分;我考了100分的时候,觉得他总该满足了吧。结果他说,你字写得还不够好啊!”不管孩子做得多好,父母都觉得还不够。

对此,刘亮很少会批评父母,而是鼓励父母去看到孩子积极的方面。刘亮给那个爸爸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他回去之后写出女儿的50条优点。做完这个作业之后,他才发现,原来,自己孩子的优点还是不少的。

四、在错误的层面用力

有一对父母要求儿子每次数学必须考到年级前三名。儿子觉得压力太大就不上学了。没办法,父母就把他转到了公立学校,然后又换了一个方式要求他:“在这儿,你就是相对拔尖的了,每一科的平均成绩都要考到年级前三。”父母看似在很努力地解决问题,但对孩子过度严苛的行为模式并没有变。刘亮问那个孩子:“如果以后不读书了,你去工作的话,你觉得父母会是什么态度?”“我估计他们也会要求我成为那个行业的领头羊。”

这些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们只问我考得怎么样,从来就没关心过我这个人好不好。”其实,哪怕多问一句“你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都比只问成绩好,起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关注他的人而不是他的成绩。

通过以上这些真实的厌学案例,不难发现,这些父母对孩子都有着很高的期待,而这些期待往往不是为孩子量身定做的,很多都是父母自己的。

孩子学习出了问题,很多父母往往比孩子压力还大。

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他们身处的同事和社会关系。在有些办公室里,同事间不比自己的事业,就比孩子。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是对自己的发展不满意。那个希望女儿考哈佛的爸爸不但对自己的发展不满意,对婚姻也不满意。他说:“我的人生就像一座精密的建筑,孩子就是这个建筑里的一个关键的部件,我自己发展得不理想,娶了个老婆笨头笨脑的,生了一个女儿又笨头笨脑的,我觉得这就是个失败的作品。”

有个妈妈小时候成绩很好,因为家里条件差,只读了一所普通的高中。后来高考失利,她就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这么好的天赋没读上重点大学,做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小员工。说起老公,她更来气。当初之所以和他结婚,是因为他家在当地有一套房子,可是,她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个老公,觉得他相貌平平,不聪明又不能干,只会做饭。

她对这样的人生很不满,于是把所有期待都寄托在女儿身上,经常对女儿说:“我以前想做个成功人士,失败了;后来想做个成功男人的妻子,也失败了;现在我只想做个成功人士的妈妈。”结果,女儿就受不了了。每到期末考试前,就莫名其妙地紧张、失眠。她说:“我闭上眼,一想到考不好之后我妈那个表情,就觉得又内疚又愤怒。内疚的是要让妈妈失望了;愤怒的是那明明是你的事,为什么要我来买单呢?”

对此,父母一方面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期待,搞清楚哪些该是自己做的,而不是孩子该去做的;不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要清楚地看到他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要寻找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和方向。“如果熟悉你的同事和闺蜜在这里,让他们说出你10条最成功的地方,你觉得他们会怎么说?”沟通完之后,那个妈妈很感动:“我从来没想过,我还有这么多做得成功的地方。”然后,刘亮给她布置了一个作业,“未来你还想做哪些属于你自己的、没尝试过的、有意义的事情?”鼓励她发展属于自己的、全新的自我认同的来源和成就感。

猜你喜欢

刘亮上学读书
一面短旗退万军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上学啦
刘亮、杨光设计作品
我们一起读书吧
最后的饭局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