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固定术与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效果比较

2019-05-21文,蕾,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颌面部躯体部位

赵 文, 叶 蕾, 贺 娟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 口腔科, 陕西 榆林, 718000)

口腔颌面部创伤是常见的面部创伤性骨折类型,是导致口腔功能障碍、面部骨质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1-2]。目前,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多以外科手术进行处理[3]。外固定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传统术式,但固定部位容易松动,易导致咬合障碍,降低患者预后质量。内固定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主要术式,其运用内固定的三维稳定性,提高了口腔颌面部创伤固定效果,并能促进患者骨折尽快愈合[4]。本研究比较内固定术与外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5例。对照组男48例,女27例; 年龄18~65岁,平均(35.84±3.49)岁; 创伤部位: 颊部创伤36例,眶部及额部创伤24例,颧部创伤8例,唇部创伤4例,颏部及舌体创伤3例; 骨折类型: 颧弓骨折31例,鼻骨骨折25例,下颌骨骨折12例,上颌骨骨折7例;致伤原因: 交通意外伤49例,斗殴伤18例,工伤8例。观察组75例,男50例,女25例; 年龄18~62岁,平均(36.02±3.51)岁; 创伤部位: 颊部创伤35例,眶部及额部创伤25例,颧部创伤7例,唇部创伤4例,颏部及舌体创伤4例; 骨折类型: 颧弓骨折30例,鼻骨骨折28例,下颌骨骨折11例,上颌骨骨折6例; 致伤原因: 交通意外伤50例,斗殴伤15例,工伤1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 ① 入组患者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技术综合检查,均被确诊为口腔颌面部创伤; ② 患者未合并其他严重性骨折; ③ 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④ 患者知情研究,自愿签署同意书; ⑤ 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 ②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③ 拒绝进行研究者; ④ 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前行X线检查以确定骨折类型,评估创伤程度; 持续血压、心率、呼吸等体征监测,维持呼吸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合并血肿者采用中药热敷,合并脓肿者切开引流; 合并颅脑外伤、颅底骨折创伤者,尽早一期修复。

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术。患者行鼻插管全身麻醉,或气管切开直接插管全身麻醉,确定创伤程度,常规清创,选择支架固定或石膏外固定。

观察组采用内固定术。患者行鼻插管全身麻醉,或气管切开直接插管全身麻醉, B超、CT等仔细检查创伤部位,确定手术切口部位及大小; 简单固定骨折,将骨折区域附近正常骨作为固定点及发力点,移动骨折至正常位置,固定; 先对主要部位、大块骨折复位,切开并显露出所有需要固定的骨折,松解后清除肉芽组织。充分显露骨折部位,根据骨折类型及情况,微型钛板钻孔固定,校对骨折位置; 唇、鼻、眼等部位创伤一期修复,确保外观恢复良好; 创面严重缺损者行创面缝合封闭,后期再行修复。术后根据患者咬合关系,行颅颌弹性固定; 术后6~8 d拆线。术后合理进食流质食物,注意预防呼吸道梗阻。

1.3 观察指标

① 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② 比较2组患者术后感染、不愈合、皮糜、神经受损等并发症发生率; ③ 统计2组患者张口度; ④ 评价2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5]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有总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躯体功能、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及心理健康共8个维度,每个维度以100分计算,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张口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见表1。观察组术后感染、不愈合、皮糜、神经受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观察组总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及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1 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张口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口腔颌面部是全身较为特殊的部位,在受到创伤后,由于颌面部部位、结构的特殊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部美观及生理功能,若未及时处理,则会导致面部畸形、张口受限、咬合关系紊乱等问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时,以功能及形态恢复并举为原则,鼓励尽早治疗[6]。采用外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时,因操作复杂、恢复时间长、术后容易松动等因素,导致口腔咬合异常,影响术后恢复质量。应用内固定术治疗的操作相对简单,三维稳定性高,术后可减少骨折端移位,避免术后外固定物对创面压迫,有利于血液循环,恢复血液供应,促使骨折尽快愈合[7-8]。

采用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时,对其复位固定应重视颌面部外形及功能恢复,以张口度恢复及咬合关系重建为重点。在行内固定技术时,对骨折断端实施解剖复位,提供稳定的骨折端固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生物兼容性高等优势; 同时,行牵引复位则有利于口腔功能恢复[9-10]。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张口度大于对照组,术后感染、不愈合、皮糜、神经受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总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及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术时,复位及固定顺序应根据患者创伤性特点而定,实现形态及功能并举原则,从上到下或从两端到中间[11-12], 先对较为容易复位的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再复位固定困难的骨折,随后复位小块骨折及次要骨折块[13]。对无法复位固定的骨折块,可采取二期骨移植或软组织整形术。术中先将所有需要复位固定部位进行切开,松解骨折块,将骨缝间新生肉芽刮除干净,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14-15]。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可使用重建板固定或钛网固定,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小骨块骨膜的剥离,以免骨组织坏死吸收,减少颌面部缺损畸形[16-17]。在进行手术时,应明确手术时机,在进行有效复位固定后进行坚强内固定。因口腔颌面部创伤通常合并颅脑损伤、胸腹部损伤等情况,术前需及时明确诊断,尽量保留受损部位的软组织,以免影响面部美观[18]。

综上所述,与外固定术相比,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颌面部躯体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现在干什么?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搬家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