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公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2019-05-18张清

考试周刊 2019年42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

摘 要:审视我国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因为此项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因而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和实施过程之中亦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认为,德育存在着复杂性与长期性等特点,要想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需要将德育规范化和形象化。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探索一种德育公式,能够涵盖更多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工作更简单有效。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公式;德育复杂性;德育长期性

一、 引言

德育教育工作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可以说,德育教育凸显出教育“育人为先、育德为本”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应当思考如何能够让德育教育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具成效,更能凸显出此种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德行和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效用。我们现在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德育本身却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等特点,要整合多维度的研究成果,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平台,让它们融合起来,实现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这谈何容易?

如果将德育符号化和公式化,那么实施起来或许会更简单。

二、 “德育公式”的内涵与优势

(一) 德育公式概述

德育,对于绝大多数师生来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是一种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特点的教育内容,涵盖了众多层面的引导和教育。这是非常繁杂的,如果能将其进行简化、量化,则德育效果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借鉴数学教学,直接用几个公式来概括德育的内容与本质。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德育公式来开展德育活动,则会事半功倍。

(二) 德育公式的优势

1. 更为简洁地说明德育的内容与本质

德育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和道德教化,其具有非常复杂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首先,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其次,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第三,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第四,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此外,由于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层面的教育,可以说,我国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这就导致德育像是一项巨大的历史任务一样压在学校教师中间。其实,如果我们用德育公式来呈现,那么这项巨大的历史任务则能够更为清晰可见,也更为简洁明了。

2. 使德育量化,更为生动形象

在我们心中,德育是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是无法量化的,所以很多教师都无法厘清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什么程度的德育教育。换个思维,如果将德育量化,列举德育公式,则能够使德育更为生动形象,使教师开展德育活动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同时也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清晰自己所要完善的品质或品格。比如,小学阶段的学校德育公式可以有如下几个:

(1)小学德育=公德教育+私德教育

(2)私德教育=诚信+友善+正直+勇敢

(3)公德教育=爱国+文明+尊重+感恩

(4)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情感

(5)德育=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社会德育氛围

(6)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

在德育公式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德育任务以及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臨时的增加或者删减,也可以将重点的项进行凸显,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比如公式(5)德育=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社会德育氛围,这是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方式,教师主要负责的是学校德育这一块,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但是在家庭和社会方面,教师也应该进行争取,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德育氛围。

三、 利用“德育公式”进行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有效性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但是纵观当前的德育,并不能令人满意。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的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缺乏简洁性与量化的实施策略。因此,小学阶段利用“德育公式”进行德育工作,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能够大大地提高德育有效性。

(一) 以德育公式提高德育的全局性:注重公德教育和私德教育的统一

按照道德干预范围的不同为标准,可将德育教育活动分为私德教育活动与公德教育活动。从内涵层面来看,公德与私德这两个概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如梁启超曾经用“相善其群”来指称公德,用“独善其身”来指称私德。同时,梁启超进一步指出,在传统的中华文化背景之下,公众对于私德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由此便减少了对公德的关注。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公德”一词在当下的意义便是所谓的公民道德,而私德则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准则。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进行德育活动前,通过德育公式(1)(2)(3),很快就明晰了德育的“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异同,进而设计活动时,潜意识地注重公德教育与私德教育的统一,以便使学生的个体道德意识以及公民道德意识均得到同步提高。

(二) 以德育公式提高德育的实践性:注重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的统一

德育不是口头上喊的口号,而是落到实际行动中的道德实践与道德情感,即印证了公式(4):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情感。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德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认知,也就是机械地进行说教,告诉学生何为对何为错,而较少关注德育的实践,更少关注道德情感。道德认知虽然是现实的、鲜活的和宝贵的,但它往往又是个别的、零散的、表面的和肤浅的,很难概括反映德育过程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德育工作者从事德育实践,固然需要道德认知,但更需要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通过德育公式(4),教师从中论证了德育是知行情合一的,再告诉学生要如何做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做,并且使学生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

例如,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尊敬老人,关爱老人。很多学生形成了这一基本的道德认知,小A就是其中一员。然而小A对爷爷奶奶从来都是大吼大叫,因为他的父母对老人也是大吼大叫。一次,我听到小A对送他来上学的爷爷很不耐烦地说:“你快回去吧,我知道了,怎么这么啰嗦。”在这里,小A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道德认知是存在的,但是却无法形成道德行为,因为欠缺了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我们单纯地告诉学生要尊老爱幼,是不够的,还需要带领学生去做,去关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爱身边的老人,同时还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人对自己的关爱,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同时让学生感知到如今社会很多老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关怀。如此,知行情合一,这个德育公式才是有效的。所以,笔者与小A促膝长谈,告诉他爷爷奶奶是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养大爸爸的,又是如何含辛茹苦地帮父母把他带大的。在他的道德认知基础上,激发了他对爷爷奶奶的情感,同时引导他回家以后为爷爷奶奶做任何一件事。小A仅仅是给爷爷沏了杯茶,给奶奶洗了些水果,便把爷爷奶奶感动到赞不绝口。这让小A不免反思以前自己对爷爷奶奶太过忽视,有了愧疚感。至此,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共同构成了道德行为。

四、 结语

美国学者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阈理论告诉我们,家庭、学校、社会不断地给孩子提供正向的积极影响,最终能够促进孩子形成好的人格和人性。其实这本身就是德育的加减法,或者说是德育多維一体的加法公式。多维一体的德育是回归生活的德育,要把为人处世和社会准则放在一起,把明辨事理和身体力行结合在一起,同时要警惕道德的虚无主义。遵循德育公式,促使德育简洁化、形象化,德育的内容会更容易呈现,德育的效果也会更容易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金木.变革中的小学德育课程的文本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51-56.

[2]王瑛.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判断及主要影响因素[J].教育科学,2002(2):44-48.

[3]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湖南:吉首大学,2013.

[4]詹万生.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解读[J].中国德育,2008(8):23-26.

作者简介:

张清,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越秀区杨箕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论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