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SEM模型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

2019-05-18胡建芳梁静

考试周刊 2019年42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

胡建芳 梁静

摘 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性和发展性的概念,本文基于USEM模型从四个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进行探索,并对这类学生如何打造自身优势、自信求职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USEM模型;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concept with complexity and under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USEM model,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rom four aspects,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build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self-confidence in job-hunting.

Keywords:USEM model;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employability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就业有强烈的渴求,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生存问题,也寄托了学生所在家庭的期望,更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中的“三个格外”即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是重点关注对象,他们的成长成才牵动着社会、家庭、学校的心,经过三至四年的培养,能否顺利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 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是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大西部贫困地区,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一个家庭的未来收入。稳定就業不仅是为贫困家庭提供有保障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使其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增强其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降低脱贫后返贫风险。

除此之外,精准帮扶落实到高校体现为两部分:一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类奖、助学金帮助和激励其完成学业,二是为建档立卡户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确保其“毕业不失业”。两项措施是逐步帮助贫困学生改变“等待受助”心态进而形成“主动造血”的积极心态。

其次,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是实现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各高校每年都有其就业目标,大学生就业率是衡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和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重要因素。因此,完成本年预期就业目标也成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广西高校贫困学生所占比例为30%-40%,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贫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越大越能为整体就业目标贡献力量。

再次,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是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因社会、大学的发展而变化。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要不断适应社会新形势,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使自己的能力与社会和岗位需求“接轨”。

最后,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是其塑造健康人格、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容易引发心理贫困、身体贫困等系列贫困,实现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目前各高校均已建立了一套以“奖、贷、助、补、减、免”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诚信、感恩、回馈、自立等意识的培养,帮助其塑造健康人格。

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求职特点

(一) 就业观念不正确、职业定位不准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择地就业时容易出现几种现象:一是一门心思想回生源地就业;二是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三是挤破头皮削尖脑袋,盲目“跟风”求职;四是专业不对口,坚决不从事。这几种现象都与对职业定位不准、就业观念不正确有关。

(二) “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一些同学容易“好高骛远”“纸上谈兵”,导致就业期望与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失衡和不匹配现象,这些不太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最终会导致就业“不顺利”。

(三) 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有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尊心强、自卑、易抑郁和焦虑、主观幸福感较低等心理问题。部分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能力不强,往往认为就业中的种种差距都是由于自身贫困造成的,或认为一次求职失败就是被全社会否定,进一步激化心理问题,不利于顺利就业。

三、 基于USEM模型提高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USEM模型结构解读

1909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最早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employability)”,是指主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国内专家学者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最早学者如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取得的能够成功就业、理想就业、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就业能力不单指某一项技能或者能力,而是多种技能和能力的综合。对于就业能力的构成,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是英国学者彼得·奈特(Peter Knight)和曼兹·约克(Mantz Yorke)于 2004年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USEM即就业能力的四项构成要素: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 beliefs)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

这四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就业能力的综合系统。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学生而言,这四部分可以延伸为:学科理解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和对技能的实践;自我效能主要表现为自信心;元认知是指人们在行动中和行动后对问题的反思及反思后的经验总结,是对自我“认知的认知”,如职业倾向、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

(二) 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

1. 加强专业学习,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拓展延伸以及升华,打造自身“成绩”优势

专业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能力,我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学习成绩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贫困同学的签约率远远高于班级其他同学。因此,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主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触类旁通”。

其次,学校和班级配备学习的激励措施,如物质奖励(奖学金)、证书奖励(学习标兵)、机会奖励(实习、见习机会)等;再次,要进行学习效果反馈,如通过周测、月测、知识竞赛等进项检验,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同时进行知识的拓展、总结、升华,学会灵活运用。

2. 建立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其他技能为辅的1+X模式,成为“技能”能手

围绕专业知识,构建专业技能模型,打造“一专多能”。理工科、工科以及高职高专学生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是对专业水准的直接检测,这一点也直接体现在就业面试选拔中,就业能力是一个多維度的能力综合体。因此,必须在打好“核心地基”的前提下,多发展和锻炼其他能力,如自我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文艺特长等等,这些都能为面试加分。

3. 在校园活动中塑造健康人格,善于挖掘自身亮点,摆脱“自卑虫”阴影

在校期间各项能力的锻炼都离不开校园活动这个载体,校园活动依托学生组织、社团、班级来开展,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才能给自己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有摆脱“经济自卑”,大胆走向舞台,才能展现自我的精彩,在活动中完善人格,收获成长。

4. 用正确职业价值观、求职观武装自己,提前进入“职业范”

尽早熟悉行业动态、就业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就业期望值。尽早进入职业领域见习,获得第一手职业印象资料,提前进入角色进行预演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同时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调整、修正和完善。

四、 高校可以为其提供的资源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高校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技能型、职业化的优质毕业生,才能提升学生在社会中的就业能力,最终形成招生—反馈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 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每年多走访一些可靠的大企业、大单位,可以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培养计划和培养规格,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企业、毕业生“三赢”。除此之外,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实习或见习合作,以实习带就业,实现协同育人;还可以积极探索国外市场,培养涉外人才。

(三)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培养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发展的思想理念,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或校友为在校学生实行创业指导,让他们知晓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让学生对创业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四) 设立专门的就业求职咨询中心

高校可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进行就业心理援助服务和心理健康讲座以及提供不定期的求职咨询服务,为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学会释放求职压力,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挑战。

参考文献:

[1]Yorke,M.,& Knight,P.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M].Hig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2004:4-5.

[2]岳增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实证研究——基于USEM模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2).

[3]程玮.支素华职业发展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建模[J].重庆高教研究,2016(4).

[4]孙向前.新时代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

[5]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

作者简介:

胡建芳,梁静,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
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就业
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探究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