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路径思考

2019-05-16张思斯

山东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

张思斯

摘 要:“回归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时代热潮。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面临着重政治性、轻思想性;重唯理至上,轻情感体验;重灌输说教,轻对话交流的现实困境。而未来思政课堂应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入手,切实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优化路径

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

从思政课教学来看,“2005方案”已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明确定位。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对作为“本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自然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另外,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学生愿意读一些经典来提升内涵,此时如果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著作,不仅能够讲明讲透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切身体会经典作家的智慧和人格,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品味。

从思政教师角度来看,教师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研读,与学生在课堂共同研讨,实现教学相长。这样有助于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涵与逻辑结构的领会更加深刻全面,对思政教育原理和思政课教学理解逐步深入,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提升,学术能力进一步加强,促进思政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創新,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

从学生角度来看,现今在校大学生属于“00”后、“10”后群体,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渴望更高的信息视野。从日常教学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并不拒绝排斥深刻的理论,相反非常愿意探索这些东西;他们所反感的是没有理论支撑的重复说教。这种情形下就不能将思政课教学仅停留在教材系统归纳和条理化表述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加入科学理论本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也是促进学生了解经典,提振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契机。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 重政治性、轻思想性

在2015年,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并列将思想和政治表现在课程名称中,可见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属性。重视思政教育话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也应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中来。然而,在现实的思政课堂上,往往是把思想性纳入到政治性,甚至用政治性去代替思想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属于意识形态课程,尤其是在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的今天,思政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定力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思政课堂上,思政教师如果一味强调政治性,弱化思想性,致使思政教育理念缺失,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客观真理的本质,大量使用形而上学话语使思政课成为一种空洞的政治宣传。

(二) 重唯理至上、轻情感体验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受政治因素影响,其话语体系也大多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宣传和文件的机械化解读,使原本丰富的思政话语体系也变得空调乏味,毫无理论旨趣,令人生厌。当思政教育承载着太多的政治责任与压力时,思政教师往往采取规避自己内心的真实认知,直接用纯理论的文本内容进行授课,由于思政教师屏蔽掉自己真实感受发出言不由衷的声音,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学生自然对纯理论的文本内容难以接受,这样思政课堂就出现了“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在“以理论教育为主内容,以灌输教育为主方法”的传统思政课堂里,过多强调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内容又缺少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生动事例,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那么到头来只能显示思政教师思想的苍白和贫瘠以及学生无声的抵触和抗拒,这样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也损害了思政课堂的教育效果。

(三) 重灌输说教、轻对话交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有预设和控制,即有一个固定的话语框架,而这种话语是在政治权威下形成的;思政教师在这种预设情景中往往以权威自居,讲课方式以灌输说教为主,容不得任何与其观点质疑的声音,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形成了思政课堂“话语霸权”。此外,这种重单向灌输、轻平等交流的教育方式,使思政教师的教育理念变成了主观性的一厢情愿,通过课本上的价值预设,将一定的价值规则和理论判断一味灌输给受教育者,期待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是行不通的。

三、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重“文本解读”,加强科学理论灌输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同和政治笃定。其课程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马克思理论经典著作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先导,研读经典著作,可提高思政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其言语表达更具有说服力。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缺少思想意蕴。若要强化思想政治话语的思想性,就需要思政教师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在学习过程中,思政教师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旨和逻辑结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学以致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思政课教学难题。例如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解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实意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解读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道路上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打破陈规的改革勇气;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和巴哈提纲》中对人的阐述来解释人的本质以及科学的人生观是什么等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透彻地分析理论,深刻回答现实问题,这样的思政理论阐述更让人信服。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讨论、课下成立社团的方式鼓励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可以提高其理论修养,提升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又可以解决因自身视野局限、理解力不强而出现对于思政课片面或错误的解读,提升思政课堂师生有效的言语交流,营造和谐共生的话语氛围。

(二)重视实践教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理论作为观念性存在,其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系统若想改变“唯理至上”的局面,就应将理论性话语不断注入活生生的实践因素,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中关注社会,感悟生活,只有真实体验生活,才能形成对于生活的最初认知和一时想不通的困惑。同时思政教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做理论思维的提升和价值判断。在社会实践中的思政教育话语可以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先天性话语框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使思政教育话语在保证政治正确的基础上,更多加入生活化的话语。积极关注学生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思政教师要做到从控制者、支配者到对话者的转变,就要思想上重视网络话语现象,确保思政教育文本内容的内涵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网上的表达习惯,采集和创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话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规则传递和价值引导。

[参考文献]

[1]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2] 许志红、吴少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真”[J].三峡大学学报,2013年,35卷1期.

[3] 鲁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年2期.

[4] 林清明,甘民,对高校德育“主渠道”问题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5年9期.

[5] 杨叶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性论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5期.

基金项目:天津职成教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年科研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究”成果 (项目编号:XHXB2018B079)

(作者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