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名村游憩活动的规划原则研究

2019-05-15李锦林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名村规划文化

李锦林

历史文化名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价值大。游憩开发是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人们在游憩规划时,既要秉承文化保护的初衷,又要适度利用。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微妙而敏感,而掌握一定的规划原则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关键所在。对于历史文化名村游憩活动,本文提出人生态性,文化性,体验性,规划评估和公众参与,创新性五大原则,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游憩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一、生态性

国内许多学者对游憩环境的研究论述中提到,游憩主体对客体的环境感知重点在于游憩地的生态环境品质。如沈兴菊(2011)通过对成都市民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游憩地吸引力因素,40%的受访者认为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空气是重要的游憩吸引因素;蒋巍等(2011)从福州市区居民的环城游憩调查中得知,将近60%的居民偏爱资源型景点,其中最喜爱的是湖泊水滨,其次是乡村田野,再次是森林山地,而其他场所吸引力相对薄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乡村良好的植被、清新的空气和地貌特征,是吸引市民的主要因素。

自然生态是指自然的原始特征,也称原野性,自然景观的原野性是乡村游憩的重要环境基础,也是市民前往乡村游憩的主要动机。人们在进行历史文化名村游憩规划时,首先要对固有的乡村自然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在游憩产品构建上,努力挖掘大自然的生态内涵,突出自然体验性产品的開发,通过环境解说系统或标识牌进行生态知识的科普和宣传教育,既要满足游憩者需求,又要发挥自然环境的教育功能。在游憩项目设计上,应加强对游客游憩消费行为的引导,引导游客积极走进、认知、融入和享受大自然。在游憩设施建设上,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的改造与破坏,从而建设一个景观协调、生态统一的服务设施体系。

社会生态是指除自然生态外,产生于乡村物质环境中的非物质社会秩序,及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人们在开发乡村游憩时,难免会对乡村的日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在规划时应慎重对待。从市民游憩动机来讲,由城市环境解脱出来的游憩者希望看到的是淳朴自然、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状态,渴望体验不一样的乡村田园生活;从乡村本身来讲,失去了传统的日常生活状态也就失去了乡村世界真正的灵魂,失去了对城市游憩者产生吸引力的主要元素。历史文化名村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生态,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在进行乡村游憩规划时,保持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也是整体生态性保持的一部分。首先,人们在游憩规划时,要尽可能地保留本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空间,使其延续固有生活习性;其次,人们在游憩活动设计时,要发掘可利用的原住民生活资源,设置可参与、可体验的游憩项目,把一些根植于乡村的生活秩序演化为游憩活动,拓展其广度和深度;最后,也可通过各种媒介,对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传统生活进行宣传教育,扩大其影响力,改变村民以及游客对传统生活的价值观念。

在对名村进行乡村游憩规划时,不仅要满足游憩者的视觉审美要求,而也要满足游憩者情感、健康、快乐的需要,因此,人们应保护原有的自然和社会生态资源,通过嵌入式的规划设计建立方便、舒适、愉悦和安全的游憩场所系统。

二、文化性

乡村游憩规划中的文化性原则,既是展现环城乡村游憩活动特色面貌的根源,也是游憩项目设计的灵感触发点,更是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的重要手段,当然这个规划原则也是与历史文化名村所蕴含的文化属性最为相符的原则之一。

游憩规划作为旅游的核心内容,在制定休憩规划时注重地域文化的发挥极其重要。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分布广泛,几乎每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且一种文化现象也会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而产生诸多的分支,这些共同构成了极富内涵的多元地域文化宝库。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各县市有各自的文化特点,各乡镇有各自的文化特点,甚至小到地域相距较近的村与村之间也有差异,在强调个性、突出特色的乡村游憩规划中,文化差异性为形成“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游憩规划理念提供了可能性,使人们产生思想的火花。人们通过合理设计,将一些文化现象推广为参与性和体验性高的游憩项目,可以满足市民游憩者学习知识、身份置换、放松身心的游憩需求,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因此,有学者认为,旅游和文化是相互促进、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区域文化提升了旅游的内涵,为旅游提供了资源和产品;另一方面,旅游也可使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并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从乡村自身发展来讲,在名村游憩规划中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利用,是乡村提升自我身份认同,保持原真性的重要手段。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谱系的符号象征,在维系族群记忆、保持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乡村游憩规划时所做的地域文化的宣传教育,还是游客通过传统文化游憩项目消费产生的各种效益,均可让本地村民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重新审视和自我认知,消除文化自卑感(在乡村调研中,部分乡村村民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现象认同感不高,甚至将一些文化现象认为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在名村游憩规划实践中,人们应充分挖掘乡村地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注重这些宝贵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利用。

三、体验性

体验经济是农业、工业、服务经济之后的又一经济形态。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更多地从情感需求角度来考虑消费动机。体验将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商品,体验具有价值性(更多强调了产品价值的主体性)、参与性(更强调顾客对于产品生产所有过程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知识性(重视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和终极性(最终消费者是作为自然人的顾客和用户)四大特性。

“旅游者的体验是构成旅游现象最基本的结构性要素”(谢彦君,2005)。随着顾客“机能价值”消费观的日趋弱化和“情绪价值”消费观的愈发明显,体验需求正逐步超越物质需求而成为主导型的游憩需求。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环城游憩中,人们不仅要感受乡村的自然环境,更希望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中上演各类角色身份,实现情绪的转变,获得更高层次的游憩效应。王艳平(2004)认为,各类体验活动可以被划分为若干阶段(象限),由一个“象限”进入另一个“象限”所经历的相对短暂的时间和体验空间称为“体验界面”。从“体验界面”理论来说,市民从城市环境中来,渴望通过乡村以不同的体验界面获得更多的情绪落差,因此,人们在乡村游憩活动的设计中,应充分挖掘名村特有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设计出参与性强的游憩项目,并根据不同受众群体设计出不同情景,为游客提供情节跌宕、类型多样的体验性活动,使游憩者的求知、怀旧、寻找乡愁、征服和彰显自我等体验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四、规划评估和公众参与

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乡村游憩地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乡村游憩带的规划涉及诸多利益主体。因此,评估乡村游憩目的地是否能够具备开发的条件;评估怎样规划才能发挥最大的游憩效益,并使多元的利益主体满意,即公众参与和规划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规划评估是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王铁(2009)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乡村是否可以发展游憩产业进行了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开发决策”的目标分解为7个因子,分别为外围吸引物、乡村特征、客源市场、可进入性、开发基础、空间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确定30个指标层,构建概率模型,设定门槛值来判断乡村游憩的开發潜力和可能性。这种定量的分析,为游憩规划科学的决策提供了方法,可以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针对性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为规划决策指明方向,在规划过程中,受众的游憩行为特征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对其休憩行为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的方法有以下3点:一是宏观需求调查,二是微观行为路径与活动反馈,三是规划的偏好选择。宏观需求调查是对乡村附近城市居民的游憩方式、出游频率、游憩偏好等方面进行抽样调查,以确定市民游憩活动空间范围;微观行为路径和活动反馈是对游憩地规划的空间和设施的使用情况以及市民在游憩空间内的活动特征进行了解,属于个体范畴;规划的偏好选择是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对一些体验程度高、受众面积大、游憩效能高的要素进行重点考虑,采用票选或民意征集等方式来评价规划的效能,以实现游憩空间投入的效益最大化。另外,游憩规划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乡村原住民的生活,所以其意愿和参与程度会影响到游憩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在规划过程中应对目的地民族文化、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利益相关者等多维度进行信息调查采集和评估,确立社区居民在发展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通过当地村民的参与决策和日常管理,强化村民的利益主体地位,使村民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乡村游憩开发的受益者,这有利于游憩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社会上的热点词汇。在乡村游憩开发中,禀赋资源是载体,创新是灵魂,是其保持可持续发展和鲜活生命力的保证。在进行创新性游憩规划时,人们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独创性。在规划时,人们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游憩规划经验和知识,应该大胆突破,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独创局面。第二是灵活性。在规划设计时,实施主体要不受固有游憩模式的局限,不恪守一种稳定的有序性,规划思维方式、方法、程序和途径等应都没有固定的框架,应允许思维的自由跳跃,往往其可以借助于直觉和灵感,以突发式、飞跃式的形式寻求游憩规划范式的突破。第三是综合性。它是对原有游憩规划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多种规划思维、方式进行综合运用,突出设计者的直觉和灵感的顿悟。第四是批判性。在进行游憩规划的过程中,允许规划者对原有游憩范式、经验和常规思维定势产生质疑。

在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游憩资源考察中,笔者发现在已开发的乡村游憩活动中,项目雷同、游憩设施老旧问题严重,这些问题使降低市民游憩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游憩规划中,人们应大力提倡结合地域特色和国内外游憩潮流,设计开发出符合市民猎奇心态的乡村游憩活动,从而不断更新和创新出新的游憩空间,满足市民不断变化的游憩诉求,获得更高的体验效益。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名村规划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迎接“十三五”规划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要素初探——以河北怀来鸡鸣驿为例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河北省邢台县英谈村为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