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外交场合中古文翻译探究

2019-05-15王颖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文

【摘要】外交翻译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各自具有特殊性与其翻译原则,而外交场合中,两者经常相遇。在国际形势不断变换的今日,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是译者面临的挑战。本文以翻译生态学为视角聚焦外交场合中的古文翻译。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两个方面对比了四个案例,分析了不同翻译手法如何实现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主体与客体,以及意合与形合的生态对等。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外交翻译;古文

【作者简介】王颖(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前言

随着我国大国外交观念的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日益紧迫。中国正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而用中国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离不开翻译的努力。在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今日,译者如何适应并体现这种国际环境生态变化进行外交翻译,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聚焦外交领域中对中国古文的翻译,从翻译生态学视角探讨翻译人员所做出的适应与选择。

一、翻译生态学

翻译生态学的概念由爱尔兰学者Michael Cronin于2003年在其专著《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中正式提出。他认为各个国家地区的语言存在“弱肉强食”,优势语言会极大威胁乃至取代弱势语言。某种语言的地位影响着该语言翻译的方式,而使用该语言进行频繁翻译文化交流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发展这一语言的地位。Cronin提倡在翻译不同语种的过程中维持平衡状态,促进语言生态的健康发展。国内许建忠教授对该理论进一步融合总结,将翻译研究与其周边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系统化,为翻译中各种策略选择提供新的视角。

二、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中的古文翻译

外交话语是外交人员在涉外交流过程中使用的话语,以管控国际关系,和平解决争端并最终服务于国家利益为目的。一国的外交思想体现在外交话语中,通过翻译在国际社会传播。自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以来,我国一直以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而如何向国际社会传达我国的理念,获得其理解与支持,是外交翻译人员面临的挑战。

不同于文学翻译,外交翻译更具国际交际性以及政治敏感性,译员代表着国家形象,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生态环境中做出合理的适应与选择。外交场合中的古文翻译,不仅要考虑音、行、意上的特点,还要审慎考虑国家领导人所要传达的友好情谊,注重交际效果。

三、外交场合中古文翻译的生态学体现

研究表明,中国外交话语英译塑造的中国外交形象主要表现为脚踏实地、积极有为、热爱和平、重视合作与发展、追求共赢等特征。外交场合中,古文翻译也应秉承着外交话语翻译的原则。形式、意境、节律等只是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个体限制因素,译者还需充分考虑整体效应。

1.译者的适应。

例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译文1: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country; when the foundation is stable, the country is in peace.

译文2:The people are the root of a country;the root firm,the country is tranquil.

译文1是近年来人民网上发布的版本。从形式上看,和原文大体相似,对仗工整。从意义上看,选词简单,偏重直译。整体上传达了中国古代典籍的思想智慧。译文2是前美国总统小布什于2005在日本京都演讲中引用的版本。相较而言,译文2更加简洁,符合古文精炼的特征。考虑到英文偏向形象思维,选词进行了适应性转换,将较为抽象的“根本”翻译为更加具体的“根基”,贴近英语文化环境,实现了具体与抽象的生态对等。“tranquil”相较于“in peace”文学性较浓,凸显了汉语古文的风格。充分考虑读者接受情况,适应了译入语言生态环境而生成的译文更具生命力,也能更好的传播我国重视人民群众的思想。

例2:君子和而不同。

译文1:Gentlemen seek harmony but not uniformity.

译文2:The superior man is affable, but not adulatory.

译文1是中国译协给出的标准翻译,将“和而不同”翻译为“追求和谐而非统一”。选词延续了用“gentlemen”表达“君子”,以及用“harmony”表示“和谐”的惯例。形式整齐,意义明了,但略显生硬。译文2为人民网发布的最新版本,考虑到汉语中多用动态形式,而英文多用静态形式,调整适应了译入语的生态环境。将译文处理为系表结构,实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生态对等。用词方面,形容君子“和蔼可亲的”而非“谄媚的”,也更加符合原文的思想内涵,用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精准传达了我国有礼有节又不卑不亢的外交态度。

2.译者的选择。

例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译文1:Although we reside in far corners of the world, having a good friend is akin to having a good neighbor.

译文2:Long distance separates no bosom friends.

译文1是1984年里根在访华时引用的版本。仿照了原文的形式用两个分句传达了古诗的思想。英文用词和汉语原文高度契合,“far corners”凸显了地理位置的遥远,衬托人在距离之隔下的渺小,贴合“天涯”的意蕴。译文2是近几年外交场合中译员较多采用的版本,比原文简洁,又讲究音韵,读来朗朗上口。同时考虑到汉语习惯将主语省去,在译文中将原文的主语转换为宾语,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生态对等。但考虑到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更加贴近原文的译文1再现了汉语的文化原生环境,体现文化自信,更值得推崇。

例4: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译文1:When the great way is followed,all under heaven will be equal.

译文2:When the great way prevails,the world is equally shared by all.

汉语中的逻辑多包含在意义中,从句法结构上并无体现,而英语中的逻辑直接显现在句法结构上。两个译本均补充了汉语表面隐去的逻辑关系,实现了意合与形合的生态对等。译文1是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引用的翻译版本,将“大道之行”处理为被动形式,贴合汉语中较少用物做主语的习惯。后半句简洁流畅,但“heaven”带有较强的西方宗教色彩,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颇有出入。译文2是近年来较多场合中使用的版本,前半句用主动形式增强了“大道之行”的气势,后半句却略显累赘。两个译版形式趋同,细节之处的差异各有千秋,但均未体现“大道”的内涵。随着汉语在全球的读者增加,可以将“大道”翻译为“the gracious order called the great Dao”。

四、结语

在国际形式不断变化的当下,外交场合中的古文翻译也要与时俱进。翻译人员不仅游走在两国文化之间,更身处整个国际社会文化的生态环境之中,需精准把握我国外交理念,英语文化背景,国际关系变换等,在翻译中审时度势的做出适应、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MICHAELCRONIN.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M]. ROUTLEDGE,2003.

[2]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3]张峻峰.刍议“含蓄”外交话语的翻译[J].外国语文研究,2015 (06):30.

[4]巫冬蘭,黄凤琳,杨秀波.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J]. 长江丛刊,2016(3).

[5]李明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以2017年习近平新年贺词为例[J].英语广场,2017(5):10-11.

猜你喜欢

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灌水取球
现代的流行语用古文居然是这样说的
妈妈“威胁”我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说文》古文的时代辨析及价值
学习古文 先苦后甜
多元化教学法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