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与浙江发展

2019-05-14陈甬军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浙江

陈甬军

[摘|菀猐“一带一路”是关系中国发展和世界进步而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其本质是遵循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通过创新开放合作,形成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13年提出以来,五年来已经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战略对接和政策互通、经贸投资合作、民心相通等多个领域取得初步成效。浙江是全国对外开放先行地,已经基本具备以“一带一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应通过实施“与”字型开放战略,重点在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上寻求突破,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一带一路”;浙江;对外开放;自由贸易港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9)01-0106-07

一、“一带一路”的三个阶段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经历了初步试水、深化实施、创新定位三个阶段的发展。

(一)“一带一路”的初步试水(2013年9月~2016年6月)

这一阶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一带一路”的正式提出。其重要标志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旨演讲以及同年10月3日在印尼国会发表“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旨演讲。两次演讲的核心都是通过创新合作方式,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第二,“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制定。其重要标志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3月28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发表的“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主旨演讲以及同日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愿景与行动》首次提出了“五通”的建设内容以及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第三,“一带一路”早期收获的总结与未来目标的制定。其重要标志是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发表了《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的重要演讲。在谈到“一带一路”早期收获时,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1]等三个短语概括。三年来,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方同30多个国家签署共建协议,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顺利组建等一系列收获。在谈到“一带一路”未来的目标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同样用了3个短语:“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1],即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共创“一带一路”新型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多元合作平台。

(二)“一带一路”的深化实施(2016年7月~2017年9月)

这一阶段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促进全面对外开放。其重要标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讲话,讲话提出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反映了经过三年试水后,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新要求。第二,强调了“一带一路”的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其重要标志是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以及2017年9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的主旨演讲。两次演讲都强调了“一带一路”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建共享共赢的联动发展倡议。同时,由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从理念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的新阶段。

(三)“一带一路”的创新定位(2017年10月至今)

2017年10月召开的十九大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新的定位,这种创新性的定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第一,从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角度,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开发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二,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提出促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党的十九大对“一带一路”的新定位,揭示了“一带一路”建设“三位一体”的性质:对外是和平倡议,对内是对外开放战略,对企业是国际合作项目。它是从不同维度反映了“一带一路”的特定内容、战略定位和具体作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会见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等多个场合的主旨演讲中都强调了“一带一路”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精神实质。

二、“一带一路”取得的初步成效

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和优势互补,提升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增强了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一帶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我国首倡和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平台,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高峰论坛形成了5大类,共76大项、279项成果。截至目前,其中绝大部分已完成或可转为常态化工作,其余成果也在有序推进落实。

(二)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不断强化。目前,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凝聚国际合作共识,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氛围。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建设稳步推进,雅万高铁全面开工建设。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竣工,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施工进度过半,比雷埃夫斯港建成重要中转枢纽。中缅原油管道投用,实现了原油通过管道从印度洋进入我国。中俄原油管道复线正式投入使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稳步推进。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万列,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

(四)经贸投资合作成效明显。目前,我国与沿线国家已建设8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了约24.4万个就业岗位。中白工业园等成为双边合作的典范,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一大批合作园区也在加快建设。五年间,我国预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特有资源开拓、中高端制造业、基础设施工程三大领域。签订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预计超过30000份,合同额达5891.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97.6亿美元。[2]

(五)民心相通不断深入。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倡议,正式开通“一带一路”官方网站,已实现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版本同步运行。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为沿线各国民众友好交往和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活动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不断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

(六)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稳定的融资环境,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发展和价值链创造,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截至2018年6月,我国在7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已有11家中资银行在27个沿线国家设立了71家一级机构。

三、“一带一路”的经济属性

“一带一路”提供了新时代国际合作和一个大国和平崛起的新模式。它通过其内在的合作实现“多赢”的机制,可以给全世界的发展提供“一带一路”的红利。这个机制的作用既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内在要求,即通过对外开放进行资源市场配置和比较优势提升,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途径,从而奠定了它引领新一轮开放的基础地位。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学供需分析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参加合作的各方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签约履约进行项目合作建设,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一带一路”就是一种新型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可用供求结合的经济学模型来说明。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的供给要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产能。通过40年的发展,中国有充足的产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第二个是中高端的技术。以动车、高铁为代表,以及港口、核电站、桥梁、高速公路的建设技术在全世界领先。第三个是外汇存款。中国外汇存款最高时达4万亿美元,2017年达3.14万亿美元。从需求端来看,以中西亚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则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迫切需求:第一个是基础设施需求。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达8000亿美元/年,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正向的外溢作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第二个是资金需求。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约为5200亿美元/年。因此,可以将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特定的国际合作商业模式,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倡议由此而生,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论模型

1.两方合作下的“双赢”模式。以中国为亚洲某国家提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息贷款为例,其在经济互动中实现“双赢”的基本模式如下:一方面,提升了中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促进了产能输出。中方资金主要源于巨额的外汇储备,沿线省份的地方版丝路基金以及以债权等形式吸收的社会资本。输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高铁、电力等,同时还将带动通信、工程机械等相关领域的产能输出。另一方面,促进了合作方的经济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合作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经济学称之为溢出效应),而且能通过项目收益和增加的政府税收用于偿还中方低息贷款。这个基本模式的结果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在经济互动中实现“双赢”。

2.多方参与下的“共赢”模式。“一带一路”并不限于沿线的65个国家,还可以将合作范围拓展至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以及具备技术优势的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非发展中国家等多方在经济互动中实现“共赢”的基本模型如下:从中方来看,通过联合欧美国家的经济技术优势,提升了中方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中方企业制造、技术创新水平;从欧美国家来看,通过亚非发展中国家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外溢效应,推动欧美各国经济稳步增长;从亚非发展中国家来看,则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发展。这个基本模式的结果是多方都在经济互动中实现“共赢”。

(三)“一带一路”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一带一路”不仅能实现各方合作共赢,更加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早在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產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3]

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是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8年10月5日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8~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保持在3.7%左右的水平,约为86.3万亿,年GDP绝对值增加3.1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全球需求仍存在巨大的缺口,据估计在8千~1万亿美元左右。假设今后“一带一路”建设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的投资,按照投资乘数1:5计算,将创造约2000亿美元的需求,可以弥补世界需求不足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因此,通过国际投资和贸易进行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的机制,就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和提升。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本质就是创造“微观合作共赢、宏观助推平衡”的红利。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开放合作、同舟共济来获得红利。从企业层面来看,通过精诚团结、精心组织、精密施工、精细分工来获得红利。

(四)“一带一路”的基本属性

“一带一路”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和世界进步的顶层设计。从区域经济看,“一带一路”加强了区域协同,打破了点状、块状的发展模式,向纵横方向延伸,强调行政区间的互联互通。从国际政治看,“一带一路”扩展了外交存在,是中国国家力量和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近年来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取得的新突破。从人民币国际化角度看,“一带一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其典型特征是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必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基础性作用来看,一带一路发挥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时发表的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4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4]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一带一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作用,即运用一个全新的国际商业模式,与世界各个国家进行项目合作建设,助推世界经济的再平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了一个具体对话和具体实现的平台和纽带。也正因为如此,“一带一路”既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和对外开放顶层设计的宏伟远景,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国崛起的和平模式。它的这个内外联动性质决定了它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四、“一带一路”引领浙江高质量发展

(一)浙江具备以“一带一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一带一路”既是一个和平发展倡议,也是一个对外发展战略,而对外开放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从浙江对外开放发展水平来看,已初步具备了以“一带一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1.外贸进出口贡献水平全国领先。2017年,全省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了25604.2亿元、19445.9亿元、6158.2亿元,分别增长15.3%、10.1%、35.6%,外贸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三。[5]2014~2016年,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在全国所占份额从9.6%提升至11.1%,排名全国第三。2016年,全省对“一带一路”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达84.5%,居全国首位。[6]

2.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进。2017年,自贸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积极布局油品全产业链和推进“三基地一中心”建设,成功召开首届世界油商大会,积极谋划创建自由贸易港。截至2017年底,落户新增注册企业达到4167家,注册资本超过2173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0多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4家,同比增长116%。[7]

3.义甬舟开发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亿吨,货物年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40条全球集装箱航线,连通世界10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港口;[8]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正式下水;宁波“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和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集江、海、河、铁路、公路、航空等六位一体的多式联运综合枢纽不断完善。

4.跨境电商形成全国示范效应。2017年,全省网络零售总额达到13336.7亿元,占社会零售总额的54.9%,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涉及“一带一路”所有沿线国家,实现了“网上丝绸之路”的全覆盖。[9]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eWTP进程逐步推进,其中杭州空港经济区携手萧山机场,成立全国首家临空开发公司,吸引京东全球购、西狗等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入驻。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以来,外贸出口额6年增长10倍。“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格局在全省逐渐形成。

(二)“与”字型战略构建浙江全面开放新格局

考虑到浙江对外开放的现实基础以及浙江的地理区位、发展历史和面向新开放的任务等诸多因素,本文特提出了通过实施“与”字形战略来推进开放强省,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与”字形战略可以完整呈现浙江城市群和产业群的空间地理形态格局。去掉上下两横的“与”字呈现鱼钩形,形象演绎出浙江区域发展规划“一核三引擎四廊带十平台”空间形态格局。嘉湖连接杭州后形成第一个节点,即杭州湾经济区。鱼钩横竖结合在宁波舟山方向,体现了世界第一大港的“带路”地位和争创自由贸易港的引领作用。最后在温州这个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收钩,这样就将浙江最重要的杭、宁、温三市连成一线,更好地发挥其对全省经济的引擎作用。同時,四大经济廊带已有三条在鱼钩形上布局,再加上宁波舟山至台州温州沿海岸线方向的发展,把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与”字形战略强调了要解决好浙江开放发展战略的两个薄弱环节。第一是全面对接上海,实行融合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第二是高度重视浙西南地区发展,以生态绿色理念积极促进丽水、衢州等地区发展,解决省内沿海和山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与”字的上下两横就是要重点解决这个问题:上横直指上海方向,浙江要在全面对接上海过程中取得更多红利;下横把浙西南地区与浙东北地区连接起来,体现了贯彻落实十九大平衡发展方针的具体取向。

最后,“与”字形开放强省战略,既用汉字所特有的具象和字体结构反映了经济学上的产业和城市的空间格局,突出了要重点解决的薄弱环节;又用汉字特有的内涵,揭示了多重的文化和哲理内容。一是表现了浙江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高素质的决心和毅力。二是与“你”同行,体现了浙江在发展中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合作获得共赢的基本态度。三是表达了浙江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一种人生态度。

(三)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作为浙江进一步开放的突破口

结合“一带一路”的新定位,中国对外开放的演进历程以及浙江未来的开放格局,从上面“与”字形开放强省战略看,第一个节点的杭州湾经济区,第二个鱼钩横竖结合处的宁波舟山方向和收钩处的温州,显然是对全省进一步开放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三大战略方向,其中在宁波舟山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应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全面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求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明确“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10]。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因此,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将成为我国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必由之路。

2.自由贸易港具備显著的开放优势。自由贸易港是指设在国家与地区境内、海关管理关卡之外的,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的港口区。港区对进出港区的全部或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在特定区域开展货物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从定义不难看出,自由贸易港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境内关外。具有“境内关外”的开放条件和实施非惯常的海关监管是自由港的第一要义,即位于一国领土境内,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第二,自由化。区内在海关监管、货物流转、金融市场、进出口管制等方面都有着高度开放的特征。第三,综合化。世界自由贸易港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多功能、综合化,即兼具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商业旅游等功能。同时,自由贸易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覆盖面广的综合政策体系,包括免税优惠、外资投资、金融外汇、股利汇出及出入境自由等,保障了自由贸易港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第四,国家行为。自由贸易港由所在国政府管辖,自由贸易港主管机构必须对政府负责,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自由贸易港的立法、管理以及其它经济职能的行使,都体现的是一种国家行为。

3.国内外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实践证明其是实现进一步对外开放最成功的路径。从我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经验看,自由贸易港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贸易自由。通过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在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建立第三方的角色,并借用第三方的土地完成加工制造存储销售运输等行为。而在监管方式上,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也就是“海关后撤”到二线,自由港内部成为“境内关外”。事实上,这也是自由贸易港和自贸区、保税区的最大区别。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自由贸易港对发展外贸、扩大开放极为有利。但是建立自由贸易港的要求条件比较高,不仅需要便利的交通、完备的港口功能;而且要具备开展离岸业务等经济功能。同时,由于作为其基础的保税港,目前更多的是作为航运中心的配套政策实施。因此,一般只有具备国际航运中心资质的沿海城市才可以申请并获得批准。

宁波舟山具有年吞吐量10亿吨的港口条件,又有自由贸易区和保税港建设的基础,特别是浙江已经先行布局建设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因此,宁波舟山已经具备了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的基本条件,未来要实现自由贸易港这个目标,浙江要沿着“硬软”两个层面和三个“突破点”予以推进:

一是做大做强“一线”,吸引更多的国际贸易货物通过宁波舟山口岸中转,努力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枢纽港口。同时推动“二线”监管更加灵活便捷,吸引更多中西部地区的货物从浙江进出,促进内外贸联动发展,带动浙江的外贸发展和产业升级。二是重点在贸易便利化、金融市场开放和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实现突破。特别是在政策创新上围绕“人、资金、货物的自由流动”方面要加快实现突破。三是对标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成功实践,结合中国国情和浙江的有利条件,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公共服务平台、港口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配套功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6-06-23.

[2] “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相关数据来自国家发改委西部司网站:http://xbkfs.ndrc.gov.cn/ydyl/.

[3] 习近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8-18.

[4]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1.

[5] 浙江统计局.201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8.02.

[6] 杜群阳等.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枢纽的对策研究[J].浙江社科要报,2018.03

[7] 郏文纲.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浙江追求高质量发展综述[N].浙江日报,2018-02-02.

[8] 宁波市交通运输委员会.2017宁波交通统计年鉴.

[9] 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2017年度网络零售统计数据.2018.01.详见http://www.zcom.gov.cn/art/2018/1/25/art_1416807_15328883.html.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责任编辑:陈建娜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浙江
Mother
Task 2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数字经济 浙江这么干
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方向探究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析
关于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贸易港的思考
张家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型探析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