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人民观的发展逻辑与科学内涵

2019-05-14马丽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习近平

马丽

[摘|菀猐习近平曾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是对我国历代领导人“以民为本”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显著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人民观的科学内涵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观;发展逻辑;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 D6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9)01-0021-0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自执政以来坚持执政为民,时刻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习近平人民观也在逐步地形成与发展。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立场,也是习近平人民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习近平人民观,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什么是人民观?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人”的含义十分广泛,他认为人是有意识的,可以思考,是比较高等的生物群体。人类的活动更是有意识的活动。如果将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那么人的本质就会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人的本质是从现实的人中抽象出来的,它是对现实的人的本质的揭示。”[1](P260)马克思曾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2](p67)

中国现代“人民”理念的形成,受到了西方近代革命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传入有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民”,从来都包含了许多现实的阶级和阶层。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中“人民”的内涵,无疑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所界定“人民”的内涵一脉相承。在《辞海》中“人民”定义为:“人民,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些赞成、拥护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成员和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3](p40)新中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是說,包括各民族、各阶级和阶层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是我们国家唯一的最高主体。人民要成为国家全部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切实担当者。毛泽东曾指出,“人民”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表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毛泽东在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时候,也明确意识到,要用“人民”这个概念来覆盖新中国的各个阶级。[4]“人民”与“群众”、“人民”与“大众”等名词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是“人民”更具代表性。人民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民的内涵与外延取决于对人民的想象,对人民的界定、分类,也非常依赖如何发现人民,人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形象。[5]现有的学术研究中存在着三种“人民”:主权意义上的人民、治理意义上的人民和责任意义上的人民。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所侧重。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这种命题的展开过程”。人民的三种形象重塑了人民,再造了人民,人民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本文中“人民”一词的涵义是宽泛意义上的解释。

关于人民观的涵义界定,纵观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是:怎样看待人民的地位以及如何保障其地位、怎样看待人民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等。习近平人民观是习近平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中心观、人民利益观、人民价值观和人民代表观等。习近平的人民观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科学内涵。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生成逻辑

一种执政理念的形成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它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性质、领导者的执政经历以及受教育水平等。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不仅是其个人长期工作经验的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人民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吸纳,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探索。

(一)理论支撑

1.深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来源之一,它为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提供了文化给养。由于历史环境所困,传统民本思想始终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并且它也成为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治国思想,但以民为贵、爱护人民等内容还是体现在国家治理中,这是人民对于国家治理而提出的基本要求。传统民本思想中积极的部分体现在:一是民为邦本的思想。《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中讲道:“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二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虽然有超越当时现实的成分,但是这也给传统的统治观念带来了冲击。三是道在不扰的思想。孔子主张“使民以义”,孟子进一步深化认识到“使民以时”,力求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阜民之财的思想。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指出,要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解决温饱等基本问题后,需要注重教育的加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的优秀成果,为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素材,习近平人民观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借鉴和吸取了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新的科学内涵。

2.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人民观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之一。“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也创立了科学的人民群众观,他们揭示了直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进而构成民族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角色。”[6]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实践的结果也是认识意识的发生,并且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同步的,它们相互推动,共同作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科学地论证了“人民主体”地位,而且确立了以人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根本价值观念。列宁也认为人民群众是“自觉的历史活动家”和“独立的历史活动家”。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它主义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所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每一项重大改革决策措施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人民在国家中作主、决定国家制度,是国家或国家制度的本质属性。”[7]

(二)认识来源

1.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话语不仅关涉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也关涉社会主义道统的来源。”[8]我们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停留在价值理念的层面,必须将“以人为本”切实落到人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即将“以人为本”现实化、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深层意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上。如果要实现“以人为本”,首先必须创造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物质条件,尤其是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来讲,更是如此。”[9]这也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的回应。

2.源于习近平自身成长与从政阅历

习近平的博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高等院校的学习经历使他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为他的人民观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与基层群众的交往实践也促进了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1969~1975年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做知青,任村党支部书记,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联系形成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习近平丰富的工作实践促成其人民观的成熟,从下乡去梁家河村到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从正定县到厦门市,历任宁德、福建省等地区的一把手,习近平对各级官员的工作作风以及对群众的态度和方式方法都十分了解,这对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曾指出:“服务群众、造福百姓是我们的责任,执政为民、为民用权是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准则。”[10]

(三)继承发展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共产党必须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断地奋斗。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國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指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服务于人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争取早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顺利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党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2.传承建国后四代领导人的人民观

新中国成立后,历代领导人对人民都十分重视,并且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对人民观做出不同的阐释。毛泽东同志说:“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顶天就是能掌握马列主义,站得高,看得远,立地就是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群众打成一片”。[11]毛泽东还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2](p199)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中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刻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民观。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之一,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针对权力提出: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总书记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也曾指出,“热爱人民,是邓小平总书记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不同历史时期的四位领导人对人民的重视和爱护也给习近平做了很好的榜样。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理应时刻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间。习近平曾说道: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的人民观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以“五位一体”为施政方略的战略布局深刻体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建构,这不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过程,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综观习近平人民观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基础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思想体系有着很强的实践逻辑,这些逻辑可从五个基本维度加以把握。具体来看,经济建设是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更好地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建设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明水平,社会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是要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优质的自然环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途径激发民生红利,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抓手,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正在织就一张关乎全体人民幸福康乐的民生网,践行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诺言。

(一)政治上重民,充分发扬人民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曾指出,必须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权益。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推动我国的协商民主广泛地、多层次地、制度化的发展。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3]有关人民群众利益的许多工作大多发生在基层,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进行民主协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与此同时,要发扬民主,还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尺度。

(二)经济上兴民,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中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十八大刚刚结束时,习近平就曾庄严地宣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4](p4)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的发展必须适应新常态,保持在适当的速度范围内,并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再次迈进新阶段。“蛋糕”不仅要做大,还要分好。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更好地统筹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为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制度的保障,让人民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的准绳是人民利益,与以往的所有改革相比较,本次改革的最大优势就是将社会主义改革与人民利益融合在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作用就是,它可以为人民利益的发展保驾护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清除人民利益实现的众多障碍的同时,还大力推动国家重点行业的改革,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通过制度的大力创新将矛盾和問题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三)文化上安民,满足人民的生活期许

在文化建设这一层面,习近平曾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要把重点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现象,逐步加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的共创共享等。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各种文化产品来供给。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产品创作导向,把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文化创作的准绳,在深入的研究生活、扎根于人民的实际需求中进行文艺创造。文艺创作的主体是人民,文艺创作者应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前进。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了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是其性质,其宗旨和“初心”是为人民服务。坚持“双百”方针,要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体制和文化制度,对于那些阻碍其健康发展的旧机制要摒弃,不断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文化创作的要素流动起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文化发展的归宿都是为人民提供精神产品,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

(四)社会上惠民,增进人民的福祉

新时代要有新举措,增进人民福祉是实施新举措的关键之举,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就是人民。支撑发展的重要资源就是人才,创新发展可以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提高发展的效益,造福人民。协调发展旨在解决现存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一二三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共享发展目的在于使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享发展理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社会建设方面必须以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为此,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保障民生是一项长期工程,扶贫开发是跑赢共享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精准扶贫”的目标就是在2020年消灭贫困人口,建立更加公平的医疗、养老等制度保障民生,施行社会福利等兜底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演愈烈,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15](p825~8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促进公平正义、维护和谐稳定、增进人民福祉的特殊优势。与此同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全的健康服务。通过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五)生态上利民,增加人民的福利

良好而优美的生态环境应该是人类共享的产品。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将构建生态文明作为国家的远期目标,并且以改善生态民生为现实抓手,将生态民生建设融入构建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之中,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为生态民生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的生态民生思想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用行动全面诠释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6]习近平不仅强调通过政策激发人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也非常重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引导百姓加入环保大军。生态建设惠及民生,民众不仅是受益者,更应该是责任者。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化”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为实践,实现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的必经阶段和关键环节。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绿化”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倡导“绿化”生产方式,着力推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绿化生活方式;要“绿化”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绿色理念、绿色追求、绿色文化、绿色信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7](p230)必须依靠制度、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8](p104)通过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民众自觉、全面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的生态民生建设才有强大的根基

四、习近平人民观的科学内涵

人民观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石,人民群众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指南。习近平人民观随着时代的进步表现为不同的方面。

(一)人民主体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十八大报告中曾指出:唯有人民至上、执政为民,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我们才能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至上、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这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决定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人民”两个字总共用了145次,十九大报告中也出现了203次,“人民”贯穿始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共享”强调要让人民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红利。人民是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二)人民中心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鮮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其中还包含大量具体的加强民生建设、保障人民福利的举措,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2012年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中,就鲜明表达了新一届中共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美好的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我们要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习近平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说道:“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寥寥数字,却彰显出习近平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理念的提出是执政的第一步,关键在于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落到实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三)人民利益观: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2014年新春贺词中提到,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人民当家作主不是泛泛而谈的空洞理论,它应该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美好向往,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工作的重点,加大对不同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尽快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社会事务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使改革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确保我们国家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同时,要加大反腐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确保队伍的纯洁性。“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的理论基石是习近平人民观的逻辑统摄。习近平曾说过:“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19],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人民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党的总书记首次会见记者,习近平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他的“人民目标观”,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四个全面”、“五大发展”、“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党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20](p18)同时,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中也指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2016年的新春贺词提出,对所有的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2017年更是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对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民心”都是根本的问题。人民是我们党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得到了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能够始终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五)人民代表观:为人民履职

习近平作为特殊的“人民代表”,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履职。在2017年的两会期间,一个名为《人民代表习近平》的微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出现“黄土地的儿子”、“从人民中走出来”等字眼。习近平自执政以来多次参加两会期间的团组审议讨论,曾参加过贵州、新疆等省份代表团的审议和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两会内外习近平恪守着执政为民的信念,始终把“人民”两字放在心上,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曾提到:“我们要始终牢记政府面前的人民两字,对群众的悲欢冷暖感同身受。”[21]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中国的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22]“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2018年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多次下团组,与代表委员了解基层的情况。习近平的人民情怀不仅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也为广大领导干部指明了行动方向。

五、结语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人民观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理论的完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武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自觉践行习近平人民观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坚持让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习近平人民观也必将会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锐生、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王邦佐.大辞海(政治学·社会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 李德顺.给“人民”概念一个清晰界定[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11).

[5] 欧树军.必须发现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J].学海,2012,(4).

[6] 杜鸿林、王其輝.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群众观述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3,(3).

[7] 林尚立.论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政治学研究,2016,(3).

[8] 刘杰、贺东航.历史社会学视野中的“人民”话语:表达与实践[J].东南学术,2017,(6).

[9] 张艳涛.“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3).

[10]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11]汪洋谈群众工作[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1/09/4160072_1.shtml.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习近平.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1/c_1112564688.htm.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6]张永红.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3).

[1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8]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9]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评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2/c_1120 230862_2.htm.

[20]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1]特稿.“人民代表”习近平[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0315/t20170315_5236594 52.shtml.

[22]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 4/0906/c64093-25615123.html.

责任编辑:陈建娜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习近平
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依据及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