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武传》教学设计

2019-05-13邓永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李陵苏武匈奴

邓永祥

一、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能作文诵诗赋,及长,博览群书。父彪为续作《史记》,曾撰《后传》,固以为彪所续前史未详,欲竟其业,被人诬告改国史,下狱。弟超上书申辩。明帝召班固到京师校书部,为兰台令史。奉诏继续撰写《汉书》。和帝永元初(公元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市护军,行中郎将事,撰《燕然山铭》,纪汉威德。后窦宪事败,连坐免官,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

2.背景资料

公元前三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北方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败丁灵,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经四朝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匈奴力量减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的威胁解除,到汉武帝统治后期,汉匈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前。由于汉朝国力增强,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有派使以示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苏武传》一开始就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遂将苏武出使匈奴置于这一背景中,同时为塑造苏武的形象准备下严酷的历史环境。

3.教材概述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序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创意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古代人物传记”类的课文,选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

文章篇幅较长,它讲述了汉武帝时期,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历经19年漫长孤寂的艰辛岁月,壮年出征白发乃归,历经磨难而不辱使命,虽遭受无数艰难困苦,但始终心向祖國的故事,体现了主人公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节操,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令人景仰、追慕。

因此,体会人物蕴含在文本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与气节,是学习《苏武传》的重要目标。要想真正读懂苏武身上体现出的坚贞不渝,就必须要破译苏武出使匈奴19年里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还需要思考苏武面临这些人生困境仅是其个体生命的困境,还是我们整个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困境,班固的《苏武传》在给我们还原一个历史真实的同时,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令人信服的答案。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人物,重点分析苏武的形象,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展现苏武的崇高气节,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品味文本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化。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人

配乐朗诵《苏武歌》: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恸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我们中华民族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在它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留下过无数荡气回肠的精彩传奇,镌刻着无数震撼人心的伟大名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到两千多年前大汉王朝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起走进苏武和他19年的外交传奇。

(二)合作探究

1.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小标题。

师: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生:①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②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③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④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⑤~⑥饮雪吞毡,矢志不渝。

⑦~⑧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历尽艰难,白发归汉。

2.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找一找,说一说,主要是哪些情节表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的?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点拨点评。

交流过程:

情节一 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

师:文中是怎样描述“两次自杀”的?

生:第3段,“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自杀未成,被张胜、常惠阻止了。

第4段,“引佩刀自刺”。这一次“武气绝,半日复息”,也就是说苏武已经没有了气息,经过半天抢救才从死神那儿把命夺回来。

师:苏武为什么要自杀?

生:第一次,因为苏武认为“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到时候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第二次,因为苏武认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自己带领的这个外交团队,有损大汉使者的气节,有辱国家赋予的使命,无颜再回汉朝。

师:我们把他这两次自杀的原因放到一起看一看,在苏武的心目中,他自杀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不能有负国家、不能屈节辱命。祖国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情节二 三次拒降——忠贞之节、坚韧之节

①第一次,卫律诱降(板书“卫律诱降”)

师:卫律是谁?他是怎么诱降的?

生:叛将。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面对卫律的恐吓和诱降,苏武岿然不动,起初不应,继而大骂,大义凛然,酣畅淋漓。

卫律的诱降以失败而告终,“卫律知武终不可胁”,但“单于愈益欲降之”。

②第二次,北海逼降(板书“北海逼降”)

师:单于对苏武做了些什么呢?

生:首先,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不给吃不给喝,然而苏武嚼雪吞毡,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匈奴人认为神在帮助他。然后,他们又把苏武扔在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去放羊,说要等到公羊生了小羊再放他回来。可结果呢?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甚至还和单于的弟弟成了朋友。

③第三次,李陵劝降

学生品读。

师:李陵与苏武年龄相近,而且曾经一起在汉武帝身边工作,用今天的话讲,是同事是朋友。他来诱降苏武,心情是非常复杂的。起初他是不敢来见苏武,后来奉单于之命来到北海。跟苏武讲信义难现、家破人亡、国君昏聩,但最终苏武坚定的信念、崇高的气节战胜了这一切,坚韧不屈。

这些都体现了苏武的伟大气节。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概括为两次自杀、三次拒降(卫律诱降、北海逼降、李陵劝降)、十九年坚守。两次自杀体现的是苏武的刚烈之节、豪壮之节,三次拒降体现的是苏武的忠贞之节、坚韧之节。这是本篇文章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内容,是苏武外交风云中最惨烈却也是最辉煌的篇章。虽历千年,宛如眼前,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3.师: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设问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学生应注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在体会其对比时能通过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点。

生:卫律在诱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 “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4.师: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设问意图:一是要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是要学生注意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

生: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予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志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必须反复品读第3—8自然段,体味人物精彩对话,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苏武传》的语言不仅精练准确,而且富有表现力和形象性。叙事语言精练传神,描写如画;人物语言深入到了人物精神与内心世界的深处。人物语言个性化,使人生的经历、感情、心理等得到了深刻揭示。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匠心。应对劝降,是展现人物复杂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个性色彩的重要情节,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完成。

卫律言辞先是骄横凶恶,构陷恫吓。苏武轻蔑怒斥,一派浩然不容凌辱的正气;卫律转而利诱,无耻自诩,暗藏杀机,苏武谴责,义正词严,有理有节。非大智大勇者,断难说出。李陵从私情入手,温和奉劝,倾诉肺腑,难掩变节羞愧;苏武不与李陵直接交锋,但正面言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口气迥异的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透露出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微妙的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

其次,就是本文对人物语言的逼真叙写。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能做到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发生变化,这特点表现在两次劝降的描写上。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是酣畅淋漓!“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予蛮夷,何以汝为见……”正是这段铿锵有力的警告,使得匈奴不敢轻举妄动。苏武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与卫、李两人的关系。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娓娓道来。他层层进逼,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加以否定,极具说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对比。

(三)文本鉴赏

1.对照映衬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苏武传》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对照、映衬分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请结合文本鉴赏。

生:(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纠纷,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面对威逼利诱不忘初心,长达十九年守节而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2.《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常常以“史汉”相提。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鉴赏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所使用的方法。

典型环境: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更好地表现了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细节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云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极好地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苏武留匈奴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四)疑难探究:

1.师: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动下去,这是否矛盾?

生: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實。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云草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放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至于苏武先欲自杀而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苏武在匈奴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当虞常袭击单于王庭兵败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节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2.师: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生: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受其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3.师: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来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生: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群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四、教学后记

苏武留匈奴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教学中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更是把苏武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当缑王、虞常等准备反叛匈奴而事发时,张胜“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料知此事必会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而被止。在被召“受辞”之时,苏武再申“屈节辱命”无面目归汉之意,引刀自刺,文中详记“卫律惊”,召医抢救的过程,以“惠等哭”“单于壮其节”烘托苏武。尤其是“会论虞常”一幕,剑斩虞常、逼降张胜,终于引出欲令苏武屈节的高潮。重点鉴赏卫律以言相逼、以剑威胁、以利相诱的过程,苏武铁骨铮铮,予以痛斥,其思想、形象凸显纸上。李陵劝降又全然不同于卫律逼降,李陵起先“不敢求武”,后奉单于命,“为武置酒设乐”,详言苏武的家庭变故,并惺惺相惜、推己及人,意欲激起苏武对汉武帝的怨愤,动摇苏武对汉朝的信念,而苏武在表明心迹之后,以“愿勿复再言”却之。一次未成,又“饮数日”,再劝,苏武以“效死于前”相答,其至诚终引出李陵的喟叹、自责,泣下沾襟。在昭帝即位、匈奴和亲之后,对汉廷求寻找苏武的经过亦记叙颇详,尤其是李陵与苏武诀别时的剖白,读来令人酸楚。

为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其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于环境描绘。苏武自刺后,被置地坎之上,蹈背出血,气絕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被幽置大窖,断绝饮食,卧而啮雪,与旃毛并咽,困苦中愈显苏武的性格坚强。牧羊北海掘鼠食为食,杖节操持,节旄尽落,其历久而不变的节操更令人敬仰。

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念。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剑锋相逼时,不为所动,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见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其怒斥卫律,并以汉使在诸国被杀的史实,警戒匈奴,更见其高瞻远瞩。与李陵对答,显然不同于卫律,李陵从苏武的家庭变故,自己初降时的心情,和汉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等三方面劝降,苏武却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回绝了他。初则“愿勿复再言”,继则“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愈见恭敬则愈为冷峻。至临归之时苏李诀别,却只有李陵之方与诗,以李陵的悔与敬,更衬托苏武的节操可钦。在苏武先后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色。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李陵苏武匈奴
朔风又起
昆曲《望乡》观后说成全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苏武牧羊
飞将军抗匈奴
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