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9-05-13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摘除术孔镜腰椎间盘

所谓腰椎间盘突出症,指的是患者腰椎间盘各个部分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主要是患者的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版部分在外力作用下出现位置变化,纤维环的损坏,导致患者的髓核向后方或者患者的椎管内部脱出,造成脊髓神经受到损伤,使患者出现腰部疼痛和下肢麻木的症状。临床领域大都采用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1],主要由于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方式不仅不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创伤,对患者机体造成的缺口比较小,术后愈合时间较快,能够提升患者康复的效率,减少治疗时长,节约治疗费用,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键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之中。下文就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后于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改善状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将2015年1月—2017年10月的68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中,包含男患者22例,女患者12例,年龄为40~78岁,均值为(56.2±3.2)岁;对照组中,包含男患者23例,女患者11例,年龄为38~77岁,均值为(55.9±2.9)岁。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对比。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所有患者年龄均为80岁以下的患者。(3)调查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协议

1.2.2 排除标准 (1)排除具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2)排除具有药物使用过敏的患者。(3)排除未签署知情协议或者在调查过程中失访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用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行全身麻醉处理,并进行手术室的消毒与铺巾,患者选择俯卧位,并采用C臂X光机对患者腰椎的病变位置进行观察,对病变的位置进行定位后,于患者脊柱位置行手术切口,手术切口的长度应以4 cm左右为宜,需要纵向划开,并逐层分离患者的肌肉组织,为摘除髓核组织建立合理的通道,充分显露出患者椎板和小关节之间的视野,于患者椎板间隙的开始与终结位置,采用咬骨钳对患者椎板边缘与关节突出的内侧位置之间的1/3间隔处进行咬除,以构建圆形骨窗,进而在圆形骨窗位置的黄韧带处进行游离处理,并咬出与患者骨窗类似的形状,充分展露出患者的神经根,以此更好的展露患者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部分,并对髓核进行清除,清除完成后缝合患者的切口,并于患者体内留置引流管[2-3]。

实验组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后,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麻醉完成后选取患者的俯卧位,若是患者为中央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则需要采用后路的椎板间隙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于患者棘突位置的中线部分行2 cm左右的手术切口,并对患者进行经皮穿刺;若是患者属于旁中型的疾病,则需要在患者棘突的中线位置开出12 cm的切口进行经皮穿刺;若是患者为极外侧型疾病,则足以采用杨氏椎间孔镜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且需要在患者棘突位置行10 cm左右的切口进行经皮穿刺[4-5]。在对不同疾病的患者穿刺成功之后,对穿刺针的针芯进行拔除处理,并于针管内注射对比剂,以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观察,更好的确认患者的突出位置,更好的对突出的程度进行观察。完成后于穿刺针内置入导丝,置入完成后拔除穿刺针,并沿导丝方向置入导管,以便扩张手术通道,采用椎间孔镜对患者的病变程度与位置进行观察,并摘除患者的髓核组织,完成后采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冲洗,并对患者应用椎间盘消融减压术。完成上述操作后对患者的切口进行缝合,并定时为患者更换药物[6]。

1.4 观察指标

(1)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记录,主要包括手术时长、切口长度、住院时长[7]。

(2)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用腰椎JOA评分对患者的腰椎功能进行评分,满分29分,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越好[8]。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与χ2检验进行分析,若P<0.05,则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指标

实验组手术时长为(69.12±13.25)min,对照组为(82.14±14.15)min,实验组切口长度为(3.61±0.78)cm,对照组为(6.92±0.96)cm,实验组住院时长为(3.42±0.75)d,对照组为(6.85±1.04)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指标分析比较(±s)

表1 患者临床指标分析比较(±s)

实验组 34 69.12±13.25 3.61±0.78 3.42±0.75对照组 34 82.14±14.15 6.92±0.96 6.85±1.04 t值 - 3.916 15.603 15.598 P值 - 0.000 0.000 0.000

2.2 患者腰椎JOA评分情况

实验组的JOA评分为(28.0±0.5)分,对照组为(21.2±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腰椎JOA评分比较(±s)

表2 患者腰椎JOA评分比较(±s)

实验组 34 28.0±0.5对照组 34 21.2±2.1 t值 - 18.368 P值 - 0.00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患者腰腿疼痛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采用手术方式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采用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本质就是对患者的髓核进行摘除,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神经根进行减压处理,以减少神经组织的应激反应[9]。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结构的不断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且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微创手术的理念和实践的成熟,导致其在手术中被广泛应用。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医学领域越来越重视对这一疾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变位置、病变程度、患者患病时间和患者发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针对患者疾病选取治疗方式,以更好的进行手术治疗,提升患者康复速度[10]。由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当前临床领域外科手术中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之一,其能够通过患者的椎间孔位置下的三角区域对患者病灶进行观察,不仅能够减少切口手术对患者肌肉组织造成的影响,还不会对患者的脊柱稳定性产生影响,在使用的过程中,利用造影剂能够有效的收集患者腰椎间盘的影像,从而能够通过患者组织的染色程度判别患者病变的状况,以此精确的确定患者的突出位置。在经皮椎间孔镜下对患者进行髓核摘除,不仅手术创伤小,不会对患者的肌肉和骨骼造成伤害,还不会对患者的骨髓结构造成破坏,不会影响患者脊柱的正常运动能力,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减少术后患者出现骨骼畸形的情况[11]。且这一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减少出血量,尽快恢复患者的腰椎间盘功能,从而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之中。但是相关人员需要注意,在采用这一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以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此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12]。

研究表明,实验组手术时长为(69.12±13.25)min,切口长度为(3.61±0.78)cm,住院时长为(3.42±0.75)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个月后实验组的JOA评分为(29.0±3.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优于小切口髓核摘除术,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减轻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伤害,提升患者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摘除术孔镜腰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电子喉镜在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