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营养性吸吮方案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

2019-05-10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营养性奶量经口

对于胎龄不足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成为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大脑发育相对不成熟,神经反应和器官功能都并不完善,患儿多存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良,使得经口喂养难度较大,所以进行特殊、有效的护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1-2]。国外有研究显示,进行早期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可以有效缩短早产儿从管饲喂养向完全经口喂养过渡的时间,提高喂养效率[3]。近年来,非营养性吸吮干预逐渐在国内医院开始应用,在对应用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针对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早产儿共98例作为评价对象,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并对喂养效果改善情况进行对比,详细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共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顺序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n=49)和干预组(n=49)。对照组早产儿男女比例为23∶26,平均胎龄(31.36±2.04)周,平均出生体质量(2.31±0.12)kg,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为(8.18±0.31)分,其中27例为自然分娩,22例为剖宫产;干预组早产儿男女比例为24∶25,平均胎龄(31.54±1.87)周,平均出生体质量(2.23±0.22)kg,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为(8.24±0.26)分,其中29例为自然分娩,20例为剖宫产;两组早产儿基线资料经统计软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对照组和干预组早产儿喂养进程对比(±s)

表1 对照组和干预组早产儿喂养进程对比(±s)

对照组 49 34.52±0.57 35.94±1.62 12.36±4.82干预组 49 32.37±0.61 34.58±1.13 9.36±3.53 t值 - 18.027 4.820 3.515 P值 - 0.000 0.000 0.001

1.2 入组病例要求

入组标准[4]:均为早产儿,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2.5 kg,新生儿Apgar评分>8分;生命体征平稳,接受全管喂养,无其他先天疾病;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早产儿家长均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5]:对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神经并发症,重度窒息和其他组织结构发育不良者进行排除,同时对胎龄过小,病情危重的早产儿进行排除。

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早产儿进行常规护理和喂养,根据早产儿个体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和胃功能耐受情况调整奶量,每隔2小时进行一次喂养,同时喂养过程中结合体位支持,避免肩颈部活动受限,可根据早产儿身体情况选择间隔3~5次即拔除奶嘴,待休息片刻后再进行喂养。干预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非营养性吸吮,护士将戴有无菌手套的手指置于早产儿口中刺激吸吮功能,每次控制5 min以上,并观察吸吮强度和频率情况以对喂养情况进行评估[6]。

1.4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改善情况,主要包括开始有效经口喂养时间(首次应用奶瓶喂养,且奶量在5 mL以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和过渡时间;以及摄入奶量比和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则为单次经口摄入奶量占医嘱奶量的比例,而喂养效率=早产儿每天喂养的总奶量÷喂养所用时间。同时对两组早产儿喂养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主要包括[7-8]:(1)呕吐:每日有3次以上的频繁呕吐;(2)胃潴留:潴留量>1/3末次喂养量;(3)腹胀:腹围在24 h内增加量在1.5 cm以上;(4)连续3 d以上奶量摄入未加增加,同时伴有排便不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喂养进程比较

干预组早产儿开始有效经口喂养时间和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过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早产儿喂养效果比较

干预组早产儿摄入奶量比和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表2 对照组和干预组早产儿摄入奶量比和喂养效率对比(±s)

表2 对照组和干预组早产儿摄入奶量比和喂养效率对比(±s)

对照组 49 91.54±3.22 8.74±3.04干预组 49 96.87±2.93 12.27±3.34 t值 - 8.570 3.921 P值 - 0.000 0.000

干预组早产儿在经口喂养过程中有1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腹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对照组早产儿在经口喂养过程中有3例出现呕吐,4例出现胃潴留,5例出现腹胀,2例奶量摄入未见增加同时伴有排便不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14/49),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6,P=0.001<0.05)。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身体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多伴有口腔运动功能低下,吸吮和吞咽反射异常及协调性异常,使得早产儿多存在经口喂养困难的问题,同时多数伴有呼吸窘迫风险,使得经口喂养过程中易出现误吸情况;且早产儿本身身体状态较为虚弱,加之营养摄入不良,极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现象[9]。早期进行管饲喂养虽然可以进行有效的营养供给,但无法对消化道形成正常的刺激,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长期应用的安全组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通过护理干预使早产儿早日恢复经口喂养是临床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0-11]。非营养性吸吮锻炼近年来逐渐引入国内并进行临床应用,但对于国内应用效果研究相对较少。有研究学者指出,该方案能尽早的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律的吮吸和吞咽模式,并且在进行非营养性吮吸时可以刺激口腔黏膜感觉神经末梢,进而增加迷走神经的活性,加速胃容性的扩张,改善早产儿的胃收缩能力,同时还能改善胃肠激素水平,促进胃肠黏膜的发育,加速胃排空。

本次研究中我院收治的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通过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锻炼,促进早产儿对类乳头的条件反射,建立和促进吸吮和吞咽功能及运动的协调性,减少误吸和呛咳的发生率,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喂养效率明显提高。本次研究对两组早产儿开始有效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和过渡时间,以及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进行了记录对比,结果显示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干预的早产儿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的早产儿,且喂养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凡[12]研究显示应用口腔运动干预方案的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时间,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和喂养成效均显著优于应用常规喂养护理的早产儿,且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应用常规喂养护理的早产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论与之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有效提高口腔运动功能,提高经口喂养的有效性,且喂养安全性更高。

猜你喜欢

营养性奶量经口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在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
UE视频喉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用于经口清醒气管插管的效果
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研究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例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