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9-05-09郭秀芬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2期
关键词:读书标准教材

郭秀芬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对现行中、小学语文大纲作了全面修订,教材也作了相应调整。我认为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谓其系统:1.新《标准》对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整体考虑,一体化设计,相邻学段之间衔接自然;2.新《标准》各学段的目标要求明确具体,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而且有分明的层次,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3.新《标准》将全部教学要求整合成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出内在的连贯性和各自的层次性,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内容和要求、知识和能力分家的状况。所说的配套,就是说光教材新不行,学生和教师也必须配套,与现代教育思想配套,与先进的教育理念配套,共同学好新教材,共同用好新教材。那么,学生就应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构建起一种自主的、探究的、终身的学习模式,从而根据自身特点,主动学习,自觉提高,充分发展自我的学生;教师必须是拥有先进教育观念,全面贯彻教材编写意图,以丰富的学识,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开放的、高效的学习环境的研究型教师。研读了新《标准》,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多读多背是语文教育改革这项浩大工程的主体,也是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文学底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多读

从《标准》中不难看出,初中阳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文学名著10部以上,而这只是基本要求,只有按要求读,并且超过要求阅读的量才能说是基本达标,我对不少于的理解是重复的不算,多读不限,多多益善,新《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阅读量,而且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道出了读的真谛。当然课本时远远不够的,要多读课外书。有学者作过调查,他发现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大都得益于课外看书。50多年前,林语堂曾说:“许多人今日中文很好,都是由看小说史记得来的,而且都是背着长辈偷偷硬看下去的。”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迫切解决的是读书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放宽到课外的广大生活领域和教材外的优秀读物。

1.给中学生营造读书的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在家里,家长帮助、指导子女买书、读书、藏书;学校要关心和引导学生读书活动,如上海市曾由宣传部、市教委等五家单位组成了“上海市中小学生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曾有人策划了中學生读书活动。还可以学习外国经验,新家坡搞“全国读书日”用以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利用一切条件抓紧阅读的好习惯。

2.确定中学生的基本阅读量,即科学地确定出身心正常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数量和阅读效果。阅读量有特殊的含义,即有效读本和有效阅读,所谓有效读本,指那些规范的、健康的、典型的、符合学生心里发展水平的神话、童话、中文名著和书报时文。所谓有效阅读,即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读书效率。总之,只有以多读书为前提的教材、教学和学法改革才是使中学语文走出困境的正确选择。

3.多读书还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目前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的阅读仍为考试而读,局限于课本,机械重复,繁琐恼人,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但提不高,而且很容易诱发厌学情绪,教师要成功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头脑中形成读书与乐趣相联系,不认为阅读是一件苦恼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爱上读书,并受用终生。

二、多背

多背是吸收、积累、借鉴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信息的输入。茅盾能背《红楼梦》、苏步青会背《左传》,实践证明,教会学生理解地背诵,是能使他们获得知识迁移的条件,使知识具备迁移的效能,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写作能力的提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形象描述。

试问,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两三千节语文课,再加上一千多节早读课,换来的是什么?笔者曾在初三一个班做过这样的测试:让学生默写背诵过的诗文,诗词以首为单位,短文以段为单位,完完整整写下来的最多的不超过15首(段),这种现象令人心痛,正是语文课“少慢差费”造成的,也正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症结所在。中小学将近20册语文书中,有上千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是最好的,也是最实用的语言宝库。我们确实应该煞住“太盛的讲风”不能再让无力无味的讲课充斤课堂,还给学生诵读、默记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多背课文。有些典范文章,尤其是那些千锤百炼的名篇,必须背,只有让学生背诵如流,才能化为己有。这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不能“死记硬背”混为一谈,当然我们不赞成死记硬背,更反对无谓地背诵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但是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优秀诗文,还是要大量背诵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吸收其中的养料和精华,不断积累词汇,日积月累,写作时就会应用自如,不至于搜肠刮肚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很有道理的。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幼儿时诵读唐诗宋词的经验时说:“背的多,自然不会忘记。我自己感觉,不论学什么语言都要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小时候就给自己订过一个背书计划,每天三百字,一字不许少。这样,过了几年,他终于把《论语》《孟子》《大学》等书全部背得滚瓜烂熟,从而使他后来写出许多传世之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老作家巴金一生辛勤耕耘,在谈到创作体会时,曾说他得益于小时候背诵五百多篇古文。作家陆文夫也说:“我是主张读书要背的。”这些真知灼见无不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今天语文教学要实现现代化,广大语文教师要在头脑中形成共识:语文教学要抓积累,抓积累要抓语言,抓语言要抓阅读和背诵。这便是语文教学上的“返朴归真”,更是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相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将会以它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带给孩子们的将是永远的快乐收获。

猜你喜欢

读书标准教材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爱读书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我们一起读书吧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