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2019-05-09刘文奇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2期

刘文奇

【摘要】数学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小学数学,更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的好坏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不断进行,为了能够适应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引导小学生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本文将针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影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的因素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仍然存在很多教学问题,阻碍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1.教学模式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虽然现在素质教育正在不断进行,但是仍然有很多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依然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和“一言堂”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也只是机械的获得数学知识,难以得到思维的开发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2.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然而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数学没有太多兴趣,学生在课堂中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配合老师,对于自己数学素养的培养不关心不关注,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呈现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态。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加强教学直观性

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特殊阶段,需要具体、形象的知识作为引导,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将知识进行具体的描绘,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中,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人民币》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人民币,用生动的语言将人民币的背景图案进行描述,一百元人民币的背景是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五十元人民币的背景是历史悠久的布达拉宫、二十元人民币的背景是美丽的桂林山水等。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通过直观性表达,会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可以对某一知识加以生动的描绘,辅助自己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组织有秩序的教学课堂

小学生正处于不好管理的时候,如果小学数学课堂秩序得不到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数学课堂会因为老师不断维持纪律而影响教学,教学质量也会因为秩序混乱而降低。因此,组织有秩序的教学课堂是培养数学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

老师要为在上课开始要为学生制定纪律要求,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老师在讲课时学生不能随意跑动,不能交头接耳,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先举手,在得到老师的许可后才能发言等。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不断强调和强化课堂纪律要求。但是应该注意,当学生们在课堂中十分遵守纪律,表现良好时,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满足,增加孩子们的自信心;当有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时,也要及时纠正,做到赏罚分明,严慈相济,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创造良好的环境。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得老师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使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前面已经提过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数学乘除法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家熟悉的购物模拟,分别找同学扮演售货员和消费者,让每个同学在“购物中”完成加减乘除的计算,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买东西幾乎每天都会出现,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践,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付数学的兴趣。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抓住兴趣才能抓住学生,这是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关健。

三、结束语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老师要转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的引导者,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共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启玲.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119

[2]刘敏.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63

[3]张慧.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142-143

[4]汪伟霞.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