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语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生态构建研究

2019-05-05王正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学院信息化

王正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一、信息化教学改革现状调研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面对求学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之间的新矛盾,探究高职教育新的发展观是每一位高职教育者思考的全新课题。近年来,“互联网+教育”开放、融合的特性使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解高职学院层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现状、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院课程改革、教学手段创新的节奏以及网络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状态与利用效率等,研究者对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高职课程内容数字化建设、网络化应用情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变革情况,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或便携式移动终端(手机、PAD等)进行泛在学习的情况等。常州科教城是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入驻的5所高职院校均为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其中1所国家级骨干院校、1所国家级示范院校、3所江苏省高水平建设院校。调研结果对于说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成果有很强的代表性。5所学院2016年、2017年课程开设情况如表1、表2所示。

结果显示,5所高职学院校园网主干最大宽带均达到10000Mbps,自主开发或合作建设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库与MOOC学习平台,在线开发课程的密度不断增大,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开展探究性的在线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远离网络游戏。

表1 5所学院2016年课程开设情况

表2 5所学院2017年课程开设情况

为更加直观地反映调研样本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状况,研究者采用公式“动态增长比率=2017线上开放课程数/2017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2016线上开放课程数/2016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计算了5所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动态增长比率(保留2位小数)(表3)。

图1 5所学院2016年课程开设情况雷达图

图2 5所学院2017年课程开设情况雷达图

表3 5所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动态增长比率

图3 5所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动态增长比率柱状图

从图3可以看出,各学院都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但是力度与效率有明显差别。从表1和表2的数据也能看出,截至2017年8月底,其中3所学校的线上开放课程数占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分别为25.3%、27.1%、27.9%,均超过四分之一;1所学校的线上开放课程数占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为35%,已经超过三分之一;1所学校的线上开放课程数占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尚不足13%。

调研中还发现了其他一些较为共性的问题。例如,现有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化课程主要由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而来,大量省级精品课程尚未升级转型,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尚不能实现在线交互功能;多数省级与院级在线课程在应用过程中会受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主要是一些对教科研有兴趣的教研室、教师个人或拥有各级别在研课题的教师在进行。微课程开发的主要动力是国家级、省级的微课比赛和信息化教学比赛,没有进行系统而完整的微课程开发。而且由于高职生源危机形势,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自控能力均较弱,有些甚至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高职学生无法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坚持持续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对于手机APP的使用,也存在流量限制或者APP软件操作不方便等问题。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新生态

新时代语境下坚持以人为本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教育”让高职教育进入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中。“互联网+教育”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机遇,但是仍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的高职教育教学新生态。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者应踏踏实实研究高职学生群体的学情,开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学改”;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开发学以致用的课程资源与平台;应以高职学生成长过程的问题为导向,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良好习惯;破除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真正发挥互联网的教育教学功能,不断优化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形式,打造新课堂,使高素质技术技能工匠型人才的课堂阵地焕发新的活力。

新时代语境下的“互联网+教育”,其本质在于智慧教育。现代教学生态系统是以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教育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是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的生态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是生成现代教学生态系统的要素之一。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智慧教育具有跨界连接、创新驱动、优化关系、扩大开放以及更具生态性五个特征。随着智慧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建构主义理论等为指导的智慧课堂新模式,将会呈现给学生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学习。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利用智慧学习平台、智慧教室等自觉观看微课、MOOC、视频等,并能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既是“学改”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三、构建教学新生态的策略

(一)持续开展教学新生态的环境营造

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学校局域网、物联网的“三网融合”技术环境,加强教育云平台的改造和建设,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图文传媒教育中心、教育云服务中心和泛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心,突破传统物理课堂的边界,汇聚智能教学配套设备和工具软件、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第三方评估系统/软件等,形成以云为依托的智慧学习环境。

(二)稳步推进教学新生态的制度保障

教育信息库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库等大数据库建设以及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等云服务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和过程,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关的政策制度不仅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范畴给出充分保证,还能对涉及到知识产权与专利产品等提供保护。

(三)扎实建构教学新生态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体系是“互联网+教育”教学体系变革的重头戏,是教学内容从组织到结构的动态变化。课程资源建设应以教育教学新生态为价值导向,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依托,以构建“互联、自主、共享、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及内容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生发展。

(四)切实转变教学新生态的师生定位

教育新生态需要新型教师。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有着比传统讲授者更为丰富的角色内涵。师生在知识获取方面处于平等地位,如果仍然坚持“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就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新生态。因此,教师自身要主动适应全新的教育关系,对自己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在教育教学新生态中,教师、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用人单位、家长、评估机构等第三方也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介入教育教学过程,发挥监控与评价功能,成为教学新生态的重要因素。

新时代语境下,教学新生态建设是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基础。基于“学改”理念,以尊重学生为教育教学的前提,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课堂的根基,建成面向教育现代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育体系,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保证。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学院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海盗学院(12)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