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研究
——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2019-05-05王善勤梁金荣吴昌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滁州中等职业课程体系

王善勤,梁金荣,吴昌雨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教育部陆续印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从上述规划纲要和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但是,中高职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中的脱节和异化是制约中高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发展非常重要、紧迫。国内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有一定研究,例如李英等对“机电类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建设”进行探究;宋云华等在“试论机电类专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一文中进行研究分析等。这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索,也为我们开展研究、实践提供了借鉴。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中高职培养目标疏离

职业教育的就业和升学在其办学目标上是一对矛盾。对于部分中职学生及其家长都迫切希望考入高职、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为了吸引学生,中等职业学院不得不偏离“就业导向”的驱动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强化文化课及进一步升学所需课程的学习。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职入学考试要求的偏离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可分割,因为基于相应录取的中等职业文化课考试的教学大纲要求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考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文化课不如普高生,而专业技能与普招生又相仿,导致了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上下摇摆、左右为难。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不兼容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同,同样专业的课程体系也不同,这使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变得非常困难。再加上各中职院校的生源存在着差异,各中职院校不得不调整课程体系,各中职院校在课程开发时往往也不得不忽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目前,中高职院校也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各高职院校往往不得不就“低”不就“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但这样做也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叠、脱节

中高职院校在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理念、校园文化、教学观念、专业品牌、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学校建设课程的能力也不同,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中高职院校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设置课程。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计算机类)专业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滁州市一所开设计算机专业良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通用软件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学校对应的专业全部开设相应课程且内容存在重叠现象;只是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应用”课程中,学校多了一些内容而已。公共基础课程也没有很好的衔接,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教材为参照系;再加上中职与普高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课程内容均有所不同,特别是英语与高等数学课程。

(四)中高职教材建设不成体系

目前,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实际教学中,基本不存在具有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体系的教材,这必然导致教学内容重叠、没有渐变,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高职院校之间对此也只有少量的沟通,直接导致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安排仍不成体系。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开发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校本教材。

二、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中高职校际间相衔接

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逐渐建立起联系,也签订了相应合作协议,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迈出了一大步。例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和校际合作,加强与滁州市及其所辖县市区的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合作。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安徽滁州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与本地区中职学校在专业对接、课程融合、师资培训、教科研、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引领区域中高职协调发展。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加强“政府、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院”合作,多次组织开展师资队伍培训、专业建设研讨、课程体系建设研讨,进行了项目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了多门Mooc课程等,通过实践和深入研究,促进了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职毕业生一般通过对口升学、参加自主分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中职院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继续学习与中职相同或相近专业,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由此决定中职院校建设专业时必须考虑学生升学与就业两个方面。以滁州职教集团为平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滁州市旅游学校、滁州技师学校、天长市工业学校、定远职教中心等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

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根据专业设置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保持一致,具有不同的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定位层次和结构,实施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定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类型、规格和目标定位,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遗产、扎实的专业理论、熟练的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可以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良好职业素质和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定位于新技能知识、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相衔接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中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课程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直接面向就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实事求是的规则,彻底解决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灵活、动态地构建课程体系。避免重复中高等职业课程的内容,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按照专业资格标准、行业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和中高职职业教育持续专业发展的需要,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教材。中高职院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衔接标准:中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侧重于基础和应用,让学生初步熟悉所学专业就业岗位;高职院校的课程注重实践和创新,鼓励学生实践和创新。从而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拓宽和深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连续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四)中高职教学方式方法相衔接

改革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和团队协作。通过各种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建立自学平台,扩大学生的学习时空。安徽滁州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搭建平台。比如,组织中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获奖教师到各个学校针对教学方式方法作专题讲座等。安徽滁州职教集团、滁州市教育体育局成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协会,拨出专项资金鼓励扶植中高职院校教师针对存在突出问题,加强合作研究,进一步促进中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五)中高职师资建设相衔接

通过共同开展企业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来探索中高职教师的发展和中高职教师专业“纵向梯队”师资队伍建设,团队中教师定期与不定期交流成为新常态。研究、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方法和措施,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兼职教师的选拔和招聘。可以利用寒暑假举办中职院校师资培训,聘请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分享教学成果并与中职教师组队参加项目实践,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搭建平台来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的办法情况;针对中职学生举办技能竞赛或科技创新节活动,聘请高职院校教师出制赛题、担当评委,让高职院校教师了解中等职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加强中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相衔接。

(六)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衔接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方法,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推进中等、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相衔接。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估的相互认可。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以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创业效益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采用第三方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比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委托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的专业组织麦可思实施了对近期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中高职院校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为所辖中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也可以到本地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调研等,针对中高职院校评价高的院校进行政策、资金上支持等,发挥政府职能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衔接。

三、构建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案例研究

本文以安徽滁州职教集团中试点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例进行分析,主要以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及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列出构建中高职计算机类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团队等实践研究成果。

表1 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

表2 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前端设计岗位模块课的课程内容

(一)构建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时,缺乏协调统一的渠道和机制,导致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模糊不清。本文以计算机类中的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个例分析,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了解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特点及发展趋势,熟悉软件开发方面基础理论知识,从掌握软件开发的行业基本能力到掌握软件开发的专项岗位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前端设计、Web应用程序开发和软件测试岗位的需求。

(二)构建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

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定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计算机类(软件技术)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应该由通识课模块、行业基本能力课模块、岗位专项能力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创新创业课模块、顶岗实习课模块和个性拓展课模块七个模块构成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如表1所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相衔接、中高职各课程模块相衔接,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等。

(三)构建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典型岗位模块课的教学团队

以职教集团成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基础,针对软件开发中的典型工作岗位课程教学需求,组织岗位课程相关的教师及企业工程师成立课程教学团队。以笔者所在学校信息工程系牵头组织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加强了教学团队中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建立QQ群、微信群,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比如前端设计岗位教学团队,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从项目的需求分析、原型设计、编码实现、测试进行研讨、分工合作,在项目实际开发中锤炼课程的教学队伍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中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编写针对前端设计岗位需要的校本教材,提高教学师资队伍重构课程的能力;教学团队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通过培训、会议的形式开展专业主题活动,着力解决专业岗位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教学中教师实时与企业工程师进行对接,力争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零对接等。

(四)构建计算机类专业中高职典型岗位模块课的课程内容

目前,中职学生毕业后一部分选择就业,另一部分选择升学,其中选择升学占大部分,究其原因是个人、家庭对未来的向往。所以在设计岗位课程模块内容时,就业与升学均要以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比如前端设计岗位课的课程内容针对中高职学生特点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如表2所示。

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整体规划和分工,确定各自的责任和权利,需要反复研究,及时解决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动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衔接体系。明确中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合理的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等。本文研究成果为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衔接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尝试。由于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实践的跟踪研究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更好深入研究,因此后期仍需要持续跟进研究、实践。

猜你喜欢

滁州中等职业课程体系
《滁州西涧》(草书)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陆黛灵书法作品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