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少先队工作视角的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预防策略研究

2019-04-29潘瑾娴范佳淼王楠毕洪东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预防策略校园欺凌

潘瑾娴 范佳淼 王楠 毕洪东

【摘要】校园欺凌事件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根据研究可以发现,校园欺凌呈现出低龄化的上升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的育人效果和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基于少先队的工作视角,通过制度完善、队伍建设、活动创新、家校联系等方式,构建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机制。

【关键词】少先队工作 校园欺凌 预防策略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强调,要按照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的原则,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形成防治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确保把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且2017年2月印发的《少先队改革方案》中提到少先队是党领导下的引领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少先队工作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少年儿童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少先队工作以思想教育和政治启蒙为集中体现,与少年儿童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工作中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因此,着眼于少先队在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弥补、改进少先队工作,加快少先队职能回归,前瞻性地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打造防患于未然的安全共同体,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安全环境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具体抽样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平湖市2所城镇小学的少先队辅导员、共青团平湖市委的少先队工作人员;访谈采用半结构的方式,提前制定访谈提纲。调研重点涉及“小学校园是否存在欺凌现象”“学校、教师对欺凌问题的应对方式如何”“少先队的儿童成长维权工作有哪些”等问题。

结合表1的访谈提纲,在访谈交流中“提升少儿权益维护能力”“丰富队活动课”“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家校沟通”等,成为访谈对象一致认同的主要观点。

二、问题分析

(一)预防校园欺凌制度不完善,缺少少儿间关系重视

少先队未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前置化思考以及设置事件发生后的处理预案,没有明确的校园欺凌相关规章制度,而更多地侧重于交通安全、非法暴力恐怖事件、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社會公共问题的制度管理,忽视了对学生间关系的关注。一旦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往往为了保全“好名声”而采取苍白无力的批评与说服教育,未能较好地维护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少儿的权益。由此,作为弱势群体的受欺凌少儿在遭受欺凌后极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在欺凌同学的恐吓下多因为心中惧怕更加缄默不言,校园欺凌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少先队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少儿权利维护能力提升不突出

少先队辅导员无法前置化地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并进行科学的事后处置。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暴露更多地依赖于少儿的主动告知,少先队辅导员无法能动地发现校园中隐藏的不良问题。且少先队辅导员在处理一些情节轻微的校园欺凌事件时大多是不以为然的态度,扮演一个“和稀泥”和事佬的形象或者通过批评责备来解决问题,无法维护被欺凌者的合法权益,缺少对施暴者行为动机与心理的深入分析,从而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欺凌问题,也未跟进欺凌与被欺凌少儿的后续情况,增加了发生二次欺凌的可能性。

少先队缺少对少儿维权知识的教授与维权能力的培养。少先队在培养中队辅导员时,就缺乏权利维护工作的指导,导致教职工在面对少儿侵权问题时,无法及时妥善处理,导致事态恶化。少先队辅导员维权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少儿维权能力的薄弱。权益受侵害的少儿多会因为缺少维权意识与能力而在欺凌发生后处于举足无措的状态,也或因维权无门,只得忍气吞声或采取偏激的手段独自处理。这都无法很好地维护受欺凌少儿的合法权益,最终导致欺凌事件不了了之。

(三)队活动课效果欠佳,权益维护相关内容不足

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落实,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少先队的队活动课为每周一节,且活动形式没有做硬性规定,多数辅导员以开展理论型主题活动为主,活动新颖度不足,活动类型单一,思维局限,效果欠佳,没有将少儿的特点以及生活实际融入到活动中,不利于与少年儿童的认识产生共鸣,降低了少年儿童的心理预期。同时,在内容上,少先队对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深度不够、浮于表面的问题,导致少年儿童在思想认知上未能达到预期水平。

队活动课中有关少儿自我保护和防范突发事件的知识与技能教授较少,权益维护的影响力与实效性均不强。虽然大多数少先队都构建了维权工作机制,但由于少先队较少开展校园欺凌专项主题教育的队活动课,对校园欺凌的定义、预防措施、事后求助渠道以及不良后果在少年儿童中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较小,导致了少儿维权知识缺乏、维权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家校共育平台尚待完善,联系沟通有待加强

家庭与学校间的沟通联系缺少全面性与长期性。家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对发现少儿异常情况并及时疏导和处理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少先队尚未全面建立家校共育新平台,辅导员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重点仍是少儿的学习成绩,对于少儿在家和学校的品行与心理情况则涉及较少。另一方面,少先队较少主动定期向家长反馈少儿在校的品行与心理情况,一些少儿会抱着父母不知情的侥幸心理在校内对他人进行欺凌。且少先队只在入学初对每个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没有长期关注少儿的家庭情况,家长的不良行为和家庭关系的变动都易引发校园欺凌。家庭和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两个关键场所,教育需要家校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少儿的成长。

三、预防策略

(一)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德育强化教育奖惩

学校少先队应进一步完善校园欺凌相关规章制度,设置欺凌发生后的处理预案,明确欺凌行为定责与处置方法,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约束少儿的言行,引导少儿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小学少先队作为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应对少儿进行组织、教育与管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管理需要依靠制度进行管人、管事。少先队可考虑建立校园欺凌匿名举报制度、报告制度,鼓励学生及时报告欺凌行为、现象,以便学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制度上从少儿个体出发,重视少儿间关系,帮助少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少儿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和自身责任担当,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如此,一旦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就可对少儿进行行为分析,及时制止,防止事件恶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加强少先队队伍建设,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少先队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首先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少先队辅导员作为组织和帮助少年儿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是联结少先队与少年儿童之间的重要纽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少先队应针对辅导员和队干部开展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讲座,提升其对校园欺凌的重视,进而在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扩大教育面,挖掘教育深度。同时也应对辅导员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其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善于发现少儿异常的行为变化,剖析其根源,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少先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加强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辅导员可通过队活动课,向少年儿童阐述生命的深刻内涵,包括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形成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感知存在的多种危险和不安全因素、充分认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克服依赖或过度独立的心态以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等多种内容,使少儿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和不可逆性,有利于其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提高校园橱窗、中队角和少先队队室等资源中校园欺凌相关内容的占比,加大抵制校园欺凌的宣传力度。借助多种形式的校园宣传媒介,图文并茂地普及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以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方式強化少儿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少儿对校园欺凌说“不”的意识。

少先队只有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将少儿培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相互尊重、友爱包容的人,才能从根源上预防校园欺凌。

(三)丰富创新队活动课,提升少儿维权实效性

少先队应创新队活动课形式、丰富队活动课内容,引导少儿树立权利意识,提升少儿维权能力。开展队活动课时要注重以少年儿童的视角把专业而又严肃的理论转化为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在少年儿童之间进行宣传并组织学习,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少儿的法律意识和能力,使其懂得如何正确维权。

如开展以“我会保护我自己”为主题的队活动课,围绕该主题开展起引导作用的讨论活动、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或节目表演等,从而帮助少儿提升权益维护的能力。

加强权利维护专业人员的培养。权利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的工作。若要少儿提升其维权能力,首先老师应掌握权利维护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小学少先队应加强教职工的法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设立校园欺凌治理热线并明确负责人,拓宽儿童维权途径。

少先队应建立儿童权益诉求表达机制与专门的维权工作机构。在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欺凌者想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关注,从而得到虚假的权力感,这是情感与关爱缺失的表现。因此,少先队应加强与少儿的联系,通过少儿喜欢的方式增进与少儿的沟通,了解少儿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愿望,及早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和存在的不良问题,及时跟进、干预、解决,引导少儿以理性、合法、有序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四方面的基本权益。作为少儿组织的小学少先队应建立专门的维权工作机构来应对校园欺凌事件,受理少儿的维权诉求,以适当的方式使少儿的维权诉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例如,建立少儿法律服务中心,对权益受损的少儿进行法律援助;建立少儿心理咨询室,维护少儿的心理健康,引导其创造良好情境,促进少儿健康成长。

(四)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影响也是引发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强化儿童对校园欺凌认知的同时,也应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普及相关知识,建立家校共育新平台。首先,家校联系不仅仅要在入学初抓,在整个少儿入学期间都应紧密家校联系,关注家庭变动对少儿带来的变化;其次,家校联系的重点不能局限于少儿的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少儿在家和学校的品行与心理等情况。学校也可增设家长开放日,在不扰乱学校秩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家长进校园,和少儿一起参加与校园欺凌有关的主题活动,并分发校园欺凌宣传手册。如此一来,不仅加深了家长与少儿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密切了家校沟通,更好地落实了“早发现,早控制”的校园欺凌预防策略。

总之,小学少儿校园欺凌行为客观存在,且有其特点。学校少先队应高度重视且结合多方力量有效开展对少儿欺凌行为的辅导和教育,以切实减少校园负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生全.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教育之道[J].中国德育,2018,(03) :16.

[2]李芹.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的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11) :96.

[3]王景博.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亟待完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0) :77.

[4]元琴.少先队组织维护儿童权益的现状与建议[J].少年儿童研究,2010,(08) :12.

猜你喜欢

预防策略校园欺凌
带式输送机胶带跑偏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超临界直流锅炉氧化皮脱落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状况及预防策略分析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电力工程建设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的预防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与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