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2019-04-29王双丽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推进

本文为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社交媒体的新疆少数民族青年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编号:17CSH044)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论述积极的社会心理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从社会焦虑心理,中华民族认同心理意识淡薄两方面分析了当前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提出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才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推进;民族复兴;社会心理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项总的任务来确定.同时还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尊重自信,理性和平,积极进取的社会思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点,不论在哪一个时代,民族解放与复兴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能否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关键因素也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觉奉献。

民族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社会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积极的社会心理有助于对社会发展达成共识,形成稳固的社会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坚定信念,对民族复兴的心理渴望和认同,以及社会成员的自我提升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环节。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才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改革的进行,甚至可能会导致社会也难以顺利发展,更无谓于实现人民的幸福,实现民族复兴。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内涵源于“振兴中华”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题,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三个发展阶段。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均明确指出,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长期的,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1978年以前);二是初步复兴阶段(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2020年)。 三是基本恢复阶段(2020年-2050年)。 第四个是全面复兴阶段(2050年-本世纪末),标准是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1]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的末期,即将进入基本复兴阶段,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现在这样,更加迫切的需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尽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目标,但要完成彻底实现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尤其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受到资源减少和创新不足的制约。因此,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还任重而道远。

二、积极的社会心理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心理机制做基础后盾。[2]社会心理是一种社会精神状态,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未达到自觉、定型、稳定、系统的反映形式。它属于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是由感觉、情感、需要、动机、情绪、意志、理想、信念、社会思潮等多个层次的社会心理要素构成。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较低层次的、自发形成的,以及不系统、不定型的,也正是它构成了较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3]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中介环节,社会存在通过社会心理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通过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发生反作用。社会心理是社会结构系统中最敏感的“晴雨表”,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良好的社会心理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

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稳定,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心理基础,表现形式为社会情绪稳定。大量的研究结论也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则越少。[4]

社会心理的特点有:自发性、交互性、感染性、实用性、迎合性、复杂性等。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需要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都希望自己归属于一个或是多个群体,并在与群体其他成员交往过程中互动,以获得帮助他人或获得帮助的机会,从而获得安全感,避免产生孤独感。人们只有心理稳定才能做出稳定的行为,社会才会稳定,因此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心理氛围,而消极的社会心理,则会干扰、破坏并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会成为阻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绊脚石。

2、心理认同是促进凝聚民族团结的纽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有着天然的国家认同心理,在民族,语言,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心理一致性,能維持一种持续的状态,这是民族共同体内部整合和存续的基本条件。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达到升华后便形成了国家认同感,它是一个民族长期存在和蓬勃发展的心理基础,是维系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民族认同心理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对所在民族的认知感,二是对本民族的意识;三是珍贵的民族情怀;四是对本民族的信仰。 [5]

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维度来看,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能够提升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使国家与个人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心理机制的优化实际上就是解决民意民心的向背问题,它关系到广大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信心。也可以说,它还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因此,优化社会心理,引导和凝聚民心是关系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败的关键因素。[6]

3、积极的社会心理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桥梁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弘扬民族精神。它是构成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资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本和向上的精神能量,是团结各族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心理动力源泉。它通过改变错误的社会认知,调节消极的社会情绪,促进良好社会人格的发展,来促使人民大众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产生基于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强度取决于对事物理解的深、广度。人们的情感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合理的高度时,才能促使人从内心对这件事情产生触动。 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触动人心,使人们对故土家园、民族身份、文化传统和发展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民族精神要以爱国主义,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为核心。对任何事情的分析都要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和审视。 我们不仅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还需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为核心的强国精神。

三、当前在中華民族复兴进程中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的变化是由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所决定的。目前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已经有了很多积极的表现,但在实现民族复兴理想方面仍存在不足。从哲学的辩证思维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此期间,出现各种心理“震荡”或“倾斜”,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双面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社会心理存在的消极方面,这样才能有针对性采取对策予以调整。这类消极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焦虑心理

“社会焦虑”是中国现阶段无法回避的一种社会心理状况,焦虑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而且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已经泛化成为一种全社会普遍的情绪——社会焦虑,即群体性焦虑,它主要指由在社会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压抑、不满、烦躁和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一旦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紧张的社会关系,最终表现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并且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这种焦虑由于涉及面广且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情绪的控制,所以容易引起社会骚动。[7]它不仅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困扰,甚至还会导致有害的群体性行为,造成大规模的社会负面效应,影响社会稳定。

产生原因主要是:(1)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诱发了社会焦虑感的产生;(2)法律保障不足加剧了社会焦虑;(3)社会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其根源在于人们对社会认同或社会环境或社会期望缺乏安全感[8] 。

其产生的危害是:(1)社会焦虑会导致异常越轨行为的频发;(2)社交焦虑增加了人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心理和相应的短期行为;(3)社会焦虑会催生一些有害的集群行为[9]。

2、中华民族认同心理意识淡薄

在社会心理学中,民族认同是群体层面上的一种社会认同,很多学者称之为族群认同,是指民族群体中的个体对自己归属于本民族的一种心理认知,从心理上承认并对其产生情感依附。这也是产生极端民族主义的前提,是民族分裂活动的心理基础,对中华民族认同和融合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多民族国家进行国家认同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待民族和民族认同。[10]

(1)认知层面: 对中华民族的正确认识,使人们认识到发展规律,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反之一旦人们失去了对事物正确的认知,被虚假的表象和蓄意的挑唆所蒙蔽,他们就失去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一旦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就容易冲动的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而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2)意识层面:过于自我和狭隘的民族意识所导致的排他性。如对内可能会造成民族意识过激,不仅会阻碍国家的改革发展,甚至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 对外会产生盲目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或身份认同危机,做出极端崇洋媚外行为。

(3)情感层面:中华民族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止了排外情绪的出现。它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但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情绪走向另一个极端,它就会表现为失去自我、盲目从众、失去民族本色,或拒绝,偏见,歧视和抵制其他外来文化。甚至在面对外来优秀文化时,表现出一种极端自卑、或是极端傲慢、停滞不前、充满敌意、嫉妒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民族情绪一旦被某些图谋不轨的势力所操控,将有可能诱使不明真相的大众做出一些破坏国家稳定团结的行为。

四、加强社会心理机制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构建中华民族认同心理机制的主要着力点是公民身份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制度来保障自身的权益,同时还需要情感的支持与寄托,把自己心理上的依恋、对文化的归属感投入到民族—国家共同体中去。意志才是最为根本的东西,因为权力可以强迫人们的行动,但不能强迫人们的意志。

遵循社会心理需要,激发爱国情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最能凝结汇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心理力量,它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观,已经成为一种扎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稳固的心理结构,不断推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逐步复兴提供了心理价值导向和坚定信念,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心理动力。时代精神改革以创新为中心,是激发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最强大的心理力量,是中华民族拥有的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

2、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及时疏导社会情绪,改变不良认知。通过疏导社会情绪来调节社会成员的心理感受,建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将负面的和消极的社会心理提升为积极的社会心态。为增强人民的积极心理感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积极的正能量。从心理层次上消除认知上的偏差,调整当前社会成员对人、事件、社会以及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产生的认知偏差和负面评价,促进其回归到理性认知,及时有效解决社会矛盾,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

3、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公共卫生服务,其目标是促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作为一项提高社会大众幸福感的系统工程,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人民幸福感的必由之路。具体举措如:(1)重视对心理健康服务对象的宣传,强调预防心理问题和早期干预;针对不同健康程度的人群,实行不同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将预防、发现与治疗心理疾病各个阶段多元结合;(2)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与服务质量改进:通过网络、面谈或面诊、电话和书信、专题讲座、上门服务、住院、社区服务、團体辅导等多样化途径相结合为人民服务;(3)心理健康服务运作协同与服务体系配套:在各个医院,各类学校,大小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监管场所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保健工作。

总之,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重视并建设良好社会心理健康机制是必经之路,我们要为实现人民幸福,建设全民积极健康心理状态采取必要举措,针对负面心理,做好社会成员的心理调适工作,帮助其摆脱心理困境,才能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的参与社会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候远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J].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4)5-8.

[2] 李捷. 百年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2)5-16.

[3] 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

[4] 闻吾森.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志.2000(4)258-260.

[5] 韦国善,李艳,张继艳. 中华民族的认同心理与中华民族的中国梦[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5)143-146.

[6] 叶政. 社会心理调控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之维[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31(4)12-14.

[7] 芮守胜. 谈转型期的社会焦虑问题及应对机制[J]. 商业时代, 2009.35期: 8-10.32.

[8] 姜晓萍,郭兵兵.我国社会焦虑问题研究述评[J].发展论坛,2014(5)83-87.

[9] 吴忠民. 社会焦虑的负面效应及其应对[J]. 传承,2012(1)77.

[10] 王恒. 国家认同及其建构: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心理基础[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2(5)32-36.

【作者简介】

王双丽(1989.8—)女,新疆博乐人,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新疆兵团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推进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如何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探讨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人文信仰的建构是民族复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