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谣研究与社会意识

2019-04-26罗雪花

艺术评鉴 2019年4期
关键词:历史

罗雪花

摘要:在明代以前,童谣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反映了明代以前政治的不稳定性,使得童谣在社会的动荡中,代表一定的政治立场与民心期望。明清时期,研究者们敢于正视历史,以独立的学术视角,批判古代政治童谣的神学色彩,重塑了童谣本该有的生活面貌。五四运动以来,学者从童谣本身的研究回归到“人”的研究,童谣不仅仅是过去生活的写照,更是对于当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童谣研究   历史   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174-02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在对文献内容进行阅读整理之后,按照对童谣研究领域不同倾向,发现童谣在社会中呈现的面貌受到政治、政策的影响而变化着,对于童谣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社会对童谣的不同需求与期待。研究分析将站在历史的角度下进行。

一、明代以前的童谣

明代以前,童谣更多是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被记载在历代史书当中。根据现有的资料,能追录到的最早童谣现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左传》中的《卜偃引童谣》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记载的童谣,而关于童谣的整理,明代以前主要代表是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一百卷,上起陶唐,下迄五代,有“杂歌谣辞”七卷,比较集中地收录了一部分童谣。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呈现出明代以前的童谣大多与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紧密性的规律,单纯由儿童传唱的童谣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寓意,有的用来宣扬政治主张;有的用来记录时代政治事件;也有用来反讽朝政的等用在政治博弈的童谣,其童谣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比如《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中记录的《始皇时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

阿房宫,是秦始皇建造的一处大型宫殿,规模宏伟,耗资钜亿。当时秦始皇横征暴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突出。而后,一个强大的秦王朝,为时不久便淹没在人民大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

又如《后汉书·五行志》中记录的《蜀中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这首童谣流传于东汉初年蜀中,是对蜀中割据势力公孙述必亡的一种政治预测,说明人心思汉,反对割据的愿望。

尽管古代政治童谣在明代以前占据大幅篇章,但由于童谣是一种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也不能完全否认其它主题存在的事实。我们依稀能够从史书记载中查阅到童谣反映人民的生活、文化知识,成年人对儿童的语言训练,或是某地的风俗等。如春秋时期的《萍实童谣》《商羊童谣》。

《萍实童谣》:“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家语·致思篇》

《商羊童谣》:“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家语·辩政篇》

正因为孔子周游列国时听到这两首童谣,所以后来才解释出说明叫萍实,什么是商羊。以此童谣,齐国避免了一场水患灾害。包括记录在《后汉书·仇览传》中得《陈留童谣》——“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鸣枭哺所生”。陈元不孝,经过仇览的一番教导,成为孝子。是一首赞颂仇览的童谣。包括清人朱彝尊在记录童谣《狸脚斑斑》时阐释到:“此予童稚时偕闾巷小儿联臂足而歌者。不详何义,亦为有验”。每个人都有过儿童时期,但是明代之前,种种原因导致了不知有多少古代儿童口中这类“不详何义,亦为有验”的童谣被埋没。

从史料保存中看待童谣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留存下来明代以前代表人们真实生活、生产的童谣少之又少,史书中记载的童谣所展现的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以前政治的不稳定性,使得童谣在社会的动荡中,代表一定的政治立场与民心期望。另一方面童谣作为政治工具,也表现出当时的社会民主性得不到保障,平民意愿难以传达至统治阶级。

二、明清时期的童谣

明清时期,学者们拂去之前童谣中浓厚的政治、巫术色彩,童谣开始有了独立的文体品格,因此,明代后,采集、记录了大量以儿童本体为体裁的童谣,童谣开始回归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体裁,开始迎来真正的由儿童“口自言,文自成”的面貌。所搜集、整理的童谣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发展,童谣研究也翻开进入新的篇章。

在童谣搜集方面,明代学者杨慎所编的《古今风谣》是我国第一部编辑成书的古代民谣集,其中有不少古代的童谣。明代吕坤所编《演小儿语》(1593)是我们目前见到最早的童谣集,是对所收集到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童谣共46首进行改写,并在童谣后加入一些劝诫述理之语,以达到“教子婴孩,蒙以养正”的目的。1896年,驻京意大利使馆的韦大利(BaronGuido Vitale)在北京搜集整理了一部《北京歌谣》(Pekingese Rhymes),书中有中英文对照的歌谣170首。清末,美国人何德兰(Isaac Taylor Headland1859-1942)编译的《孺子图歌》(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共收录童谣138首。当中还附了大量的儿童游戏、母与子等与歌谣内容相近的图片,认为中国童谣里有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

明清时期在童谣研究方面,研究者们敢于正视历史,以独立的学术视角,批判古代政治童谣的神学色彩,重塑了童谣本该有的生活面貌。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转变,包括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生活的兴趣与参与,也表现出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与文化的平等交流;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家庭教育的侧影。童谣是大众集体的智慧,在当时教育的阶级分化下,童谣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时代教育的智慧,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尽管有一些比较低俗化的童谣在儿童口中流传,但是这更是体现儿童发展的心理,而时间也为我们证明,童谣传唱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

三、“五四”时期后的童谣

(一)“五四”期间,掀起了一股收集民间歌谣的热潮,出版了一些列关于童谣的书:《看见他》(周作人)、《歌谣与妇女》(刘经庵)、《北平歌谣集》(李萨雪如)、《中国二十省儿歌集》(黎锦晖、吴启瑞、李实)、《各省童谣集》(朱立民)。

其中,周作人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除了重视童谣的收集,还注重童谣的理论研究,并撰写了一些关于童谣的文章:《中国民歌的价值》(1919)、《<歌謠>周刊发行词》(1922)、《读<童谣大观>》(1923)、《吕坤的<演小二语>》(1923)、《歌谣》(1923)、《读<各省童谣集>》(1923)。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的《儿歌浅谈》(1979)是对童谣更实质性的理论研究。而朱介凡先生的《中国儿歌》(1990)更是将1500多首童谣进行分类叙述研究,是对童谣全面的概括与分析。

(二)近年来,对于童谣的研究不多,绝大部分是从历史、文艺、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雷群明、王龙娣著《中国古代童谣》(2003)中,是对八十多首有意义且较有代表性的童谣在思想、艺术方面的研究、赏析。唐群的《论客家童谣的文化功能》(2005),认为童谣对于客家文化有传承的作用。秦艳琼的《童谣综论——从文艺学到教育学》(2008)从前人童谣研究中,分析了童谣的历史地位、童谣本身特点以及对于童谣在教育上的意义。张梦倩的《在教育世界的边缘——中国传统童谣研究》(2009)分析了中国传统儿童观及其变化,认为童谣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王金禾著《鄂东民间童谣研究》(2015)揭示了地方知识与文化传统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一线的教师,包括学前教育、英语专业学习等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运用童谣进行教学,认为童谣在教学上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在“五四”时期后一段时间内,对于童谣的收集是越来越广泛,对于童谣理论研究是越来越深入,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意识在转变。相比明代以前,童谣在政治上的作用慢慢褪去。童谣收集与研究的价值在不断得到放大,人们意识到童谣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而近年来研究方向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包括“非遗”工作的不断推进,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学者的视野慢慢将童谣本身的研究回归到人本身的研究,童谣不仅仅是过去生活的写照,更是对于当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从童谣文献梳理中,一方面可以从不同时代的童谣窥探不同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从不同时代中,童谣研究的不断细化,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学者所承担的为社会发展方向而引路的使命。其中,我们可以看出童谣搜集与童谣研究,无论是明代以前作为的政治的工具,还是明代以后童谣本质的挖掘,又或是“五四”时期之后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这都是社会意识在不断前进的印记,童谣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选择。童谣研究将如何深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秦艳琼.童谣综论——从文艺学到教育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高殿石.中国历代童谣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