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的诵读策略

2019-04-26许红星丁丝雨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

许红星 丁丝雨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中高年段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题型,论述相关的题型解答方法,即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可用“顾名思义法”和“换词法”,概括短文主要内容可用“要素归纳法”,并提出表达个人观点要观点正确、方向准确,答题思路要清晰和完整等建议。

【关键词】中高年段 语文阅读 解答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43-02

近年来,随着教学和考试制度的改革,语文科目的重要性可谓越发凸显,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日益受到重视。从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尤其是中高年段,阅读理解题的分值占卷面总分的30%-50%不等,占比将近“半壁江山”。通常,语文阅读理解题根据阅读文本出处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的得分率相对比较高,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会对课文进行较细致的分析;课外阅读常常是学生未接触过的文本,更能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理解能力。从题型来看,主观题的题量呈上升趋势,比重明显大于客观题,而学生往往也是在主观题上丢分较多。其实,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是有方法可循的,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并没有那么难。

下面,笔者就小学中高年段语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几种主观题型谈一些答题技巧和策略。

题型一: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这种题型常常出现在课外阅读题中,出题者在文本中选择一到两个比较重要的词语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中对陌生词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考查的词语一般没在所学课文内出现过。如果学生课外阅读比较丰富,积累的词语较多,那么这样的题就不在话下。而对于学生完全没有见过的词语,我们则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两种常用的方法进行解答:

一是“顾名思义法”,即根据词语的字面猜测大概意思,然后放到文本所出现的句子中,联系句段前后意思验证所判断的意思是否准确。例如,有一篇课外阅读《摔琴》,考查的是“引人注目”这个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个词语的字面,把关键字的意思连接起来理解为“吸引别人注意看”或“吸引别人眼球”。这时再把理解到的这个意思放进文中出现“引人注目”所在的句子:那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发出异常美妙的音乐,使听众如痴如醉……代入后的理解便是:那吸引别人眼球的小提琴发出异常美妙的音乐,使听众如痴如醉……整体意思是通顺的,也是符合文章前后意思的。

二是“换词法”,即把词语中的一些关键字换一换,看看能不能变成自己积累过的可能意思相近的其他词语,再把这个词语放到文本中所出现的句子中,联系句段前后意思来验证所判断的意思是否准确。这种方法比较考验学生的语感。例如,有一篇课外阅读考查的是“蓦然”一词,这个词对于中年段学生来说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就难在学生无法解释“蓦”字。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该词中的“然”字联想到其他带“然”字的词语,把“蓦”字换一换,如换成“突然”“果然”“偶然”等,再分别把这几个词语放回到文中“蓦然”所在的句段,根据文章前后意思推断哪个词语更准确。此时,学生便能发现“蓦然”换成“突然”之后语句意思是通顺的,也是符合文段前后逻辑的,于是“蓦然”就可以通过换成“突然”这一近义词解释通顺了。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用哪种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都不能脱离文本,都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章总体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必须把所理解的意思放到关联的文段中,也就是题目要求的“联系上下文”。答这种题型的格式也应注意,首先解释本义,即所考查的词语的本来意思;再解释文中义,即这个词语在文本中的意思,其实就是用“本义”代替所考查的词语套进文中相应的句子里。例如,前面所提到的解释“引人注目”一词,规范的答题格式如下:

引人注目:本义指吸引别人眼球;文中指那吸引别人眼球的小提琴发出异常美妙的音乐,使听众如痴如醉……

题型二: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小學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学生的阅读方面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而高年段则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无怪乎中高年段的语文阅读理解中概括短文主要内容的题型并不少见。语文教师应该从三年级开始进行阅读教学时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详尽介绍起来可以单独成文。鉴于本文主要针对阅读理解答题策略,而阅读理解中这类题型最常出现于叙事类文章中,因此笔者就重点谈谈如何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概括和复述。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概括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它要求学生能运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最主要的内容或情节提炼出来,而学生往往会把概括变成复述,用文中的语段或自己的话把内容说得面面俱到。事实上,概括是有别于复述的,概括需要简短、准确地说出大意,重在“发生了什么”,而复述比较具体,可以涵盖一些细枝末节,即“怎么样发生”。简而言之,概括简短,复述冗长。

其次,掌握“要素归纳法”很重要。叙述性的文章一般都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而事件又由起因、经过、结果这三要素组成。因此,在概括这类叙事性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结果怎样”这一句式尝试概括。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文本,找出前面所提到的六要素,其实这就是提取信息的过程,然后再把这些要素用简洁连贯的语言串联起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概括都一定完整地包含这六要素,有的文章并不一定有时间、地点等一些要素,所以要学会灵活运用方法,关键在于语言的简练、通顺和完整。我们平时不难发现,学生概括的难点往往在于事件的经过这一要素提炼和概括不好,容易说得太详尽,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一些概括性较强的连接词或句式来说,例如:经过……,……终于……;在他的……下,总算……;尽管……但是……诸如此类语句都是能够帮助学生比较简练地概括事情经过的,而不需要赘述。

题型三:表达个人观点

语文阅读理解的主观题型有很多,而有一种往往出现在最后,那就是让学生从出题者给的某个角度谈谈读了这篇短文后的个人观点,例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对……说的?你赞同文中……的做法吗,为什么?等等。这样的题目看似是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实际上还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章内涵,并不是自圆其说即可。通常来说这样的题型赋分都比较高,少则3分,多则5分,可以说答得好坏与否相当重要,是容易拉开学生分数的题目之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这类题型中拿到高分甚至是满分呢?

首先,回答的观点必须正确,方向必须准确。这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甚至所在的立场或指向性明确的观点。一般来说,如果作者有明确的观点,而学生作答时持反对观点,则很难拿到满意的分数,因为这有可能表明学生未能理解文章。题目看似是开放的,其实不然。

其次,学生的答题思路要清晰和完整。在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一个适用于这类题型的答题套路,它可以归纳为“先叙述,再评论,后表态”,即先根据题目所问,简单叙述文中相应的内容,然后针对这个内容进行评价或议论,最后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这样“三步走”回答,既包含了事实依据,又有了个人观点,答案比较完满,容易拿高分。

例如,有一篇课内阅读短文选自《燕子专列》一文,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读了短文,你想对小女孩贝蒂说些什么?在引导学生答题时,就可以采用“先叙述,再评论,后表态”的方法,让学生先简单叙述贝蒂听到广播后,去寻找冻僵的燕子,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虽然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这其实是文中的内容,简单提炼出来即可);再评论贝蒂真是善良有爱心,为了救护燕子不畏严寒不怕困难;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要向贝蒂学习,关心爱护小动物,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整道题的回答就有血有肉有灵魂,非常饱满,能让改卷的老师感觉到考生是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并深有感触,拿到满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语文阅读理解题型众多,还有很多题型在不断创新和变化之中,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读透文章,掌握方法,就能触类旁通、稳操胜券。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