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利害之浅析

2019-04-26肖华

艺术评鉴 2019年4期

肖华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与民歌、戏曲、说唱等演唱存在一定的差异,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不仅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传统的演唱特点及精华,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西欧国家的美声唱法及表现形式。伴随时代的进步及为了满足音乐多元化的需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渐呈现通俗化,其中民通唱法就是典型的一种声乐艺术通俗化。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更加具有时代特性,并且融入了许多流行因素,更加时尚,因此受到了大量年轻人的传唱及追捧,该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本文将简要分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的发展及利害。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   艺术通俗化   利害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56-02

中国历史悠久,并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积淀了许多文化艺术及财富,其中民族声乐就是巨大财富之一。中国民族声乐种类及形式多种多样,既包含民歌、戏曲、说唱,又包括歌剧及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民族音乐通俗化在传统的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融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流行因素,既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古典音乐,又不同于流行音乐,而是将二者融为一体,这种表现形式能够使更多的觀众易于接受,不仅保留了民族传统声乐的精华,思想内涵也更加的深刻,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自然流转、专业整理及现役的现代民族声乐形成三个阶段。中国民族声乐始于原始劳动,逐渐演变出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时代其民族声乐均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题材也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期,民歌及说唱、歌舞等艺术形式广为流传,然后逐渐又形成了曲艺,西汉时期民族声乐趋于正规化,出现一些叙事歌体,直至隋唐时期,民族声乐走向繁荣,唐朝时期逐渐融入器乐及表演,涌现大量的民间声乐艺术家。宋元时期民族声乐更趋于娱乐化,以曲艺及戏曲为主,而宋代以说唱为名,元代以杂剧为名,明清时期民族声乐大力发展戏曲方面,声乐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1]。该阶段形成的民族声乐由于比较零散且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具备一定的传承性。逐渐进入第二阶段——专业整理阶段,该阶段开始逐渐融入西方音乐元素,如美声,专业学者也开始逐步分析声乐,并进行总结及整理,从而兴起了一种“新音乐”,结合中西良方声乐方面的优势,创造有异于传统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的新民族声乐,但该时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民族声乐体系。第三阶段就是现代民族声乐的产生阶段。该阶段使得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民族声乐也走向多元化发展,将西方声乐进行本土民族化,形成中国独特的民族声乐。

二、中国民族声乐通俗化的特点

民族音乐通俗化使得音乐节奏边个更加轻快,歌词也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其内容往往涵盖很多当地特色及人文情怀,因此内容上更加丰富有趣。另外中国民族音乐通俗化其篇幅也相对减小,更加注重借助舞蹈等其他的表现形式即兴演绎出来,其取材范围广泛,风格不限,传唱简单,娱乐性强,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更容易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广为流传[2]。中国民族音乐通俗化不仅仅指唱法发生了改变,而且民族音乐更加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歌唱技巧及歌曲内容、演唱形式均向通俗化方向发生转变。歌唱技巧方面既保留了民族及美声的特点,又融入了通俗的发声方法;歌曲内容方面更具生活气息及通俗性,既歌唱颂扬了祖国,又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及生活态度;演唱形式也不再局限于舞台或音乐厅,不局限于一人演唱,出现对唱、边唱边跳、合唱、重唱等多种形式,为大家呈现雅俗共赏的听觉与视觉上的盛宴。其中最常见的唱法是民通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将民歌、曲艺、戏曲及美声融合为一体的声乐演唱形式这种唱法既满足了听众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的优势

伴随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符合多元化发展,打破传统,推陈出新,满足人们内心世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一)打破千人一面的局面

传统的民族声乐相对委婉,前后起伏较大,富有旋律性,浑厚有力且大气,需要较强的唱功,如美声。而通俗音乐节奏欢快,更加能满足大众的口味,也能满足艺术家对音乐的追求,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能打破千人一面的局面,民族声乐不再仅仅是一些地方民歌或者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歌曲,也逐渐涌现像《野玫瑰》这类歌曲,伴奏形式也从欠品疑虑的传统民族乐队逐渐融入西洋乐器及乐队,甚至出现一些现代元素,弥补了在音色等方面的不足,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具有张力[3]。

(二)唱法相互借鉴

传统的民族声乐的唱法依赖于胸腹式呼吸,因此气息相对浅,并且要清晰的咬字,声音持久性强,音色明亮且甜美,美声唱法要借助足够的气息,变化多端,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穿透力强。而通俗唱法相比较前二者更加自然,需要真假声随意切换,一般中声区使用真声,而高声区则用假声演绎,声音不如二者洪亮,也不如美声更能引起共鸣。将传统民族声乐通俗化是将三者的唱法优势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民族唱法咬字清晰,声音轻柔,又具有美声的感染力,还融入了通俗唱法的轻松自然,使得声音更加流畅,感情更加饱满。

(三)表演方式更具多样化

传统的民族声乐在表演方式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特别重视声情并茂,讲究形与神,因此,着装一般要具有民族特色,要求华丽高雅,主要的演唱方式一般是独唱及对唱,有时会配合舞蹈。而通俗化的艺术表演方式要求就不会这么严苛,更加的随意,着装方面也融入一些时尚元素,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舞台上的灯光也具有现代化,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缩小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更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播及发展。

(四)更具文化价值

民族声乐通俗化虽然增加了许多符合当代潮流的流行元素,但仍然属于民族声乐,其韵味与本质都保留了民族声乐的特点。民族声乐通俗化根据当地文化形成新的特点,这对民族声乐的传承及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4]。例如《幸福山歌》用民通唱法来表现,不仅表现出壮族的民族风韵,又增添了风趣活泼的氛围。此外,民族声乐通俗化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二者完美融合,更加凸显两者的优秀特色,既保留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又增添了流行文化特色,让观众耳目一新,受众群体也随之扩大,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的弊端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逐渐走向通俗化,是创新的结果,但也表现出很多的弊端,很多演唱歌手,并不能严格区分开通俗音乐与民族声乐通俗化,往往导致丧失了原有的民族风格,过分的趋向于通俗,这样就丧失了民族唱法中的精华,使得民族声乐中的那份传统美遭到破坏,从而出现一种“四不像”的演绎形式[5]。另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融入许多通俗音乐的元素,通俗音乐更加追求自由,缺乏一定的内容,将传统民族声乐的内容的深度大打折扣,缺乏一定的内涵,因此丧失了一部分高雅。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它过分的追求满足人们的当下精神方面的需要,不能够长时间的传承发展下去,会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

五、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要基于民族声乐艺术,又要注入通俗艺术。现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尚未发展成熟,通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持其民族性,努力寻求情感、时代与技巧方面的契合点,因此,在这个度上很难准确的把握。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使得民族声乐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注入活泼轻松的氛围,通俗易懂,更适合流传,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但又由于通俗元素更加追求自由,因此传承的持久性会受到影响。但利大于弊,故而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化是能够行的通的,是民族声乐与通俗声乐发展的共同需求。

参考文献:

[1]钟燕红.论民族音乐的通俗化——让民族音乐走进市场的几点思考[J].音乐时空,2017,(12):111.

[2]刘婕萍.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J].音乐生活,2010,(04):147-148.

[3]马燕.传承共性 突破个性——浅谈民通唱法[J].丝绸之路,2010,(13):161-162.

[4]李冰.论民族唱法的文化价值[J].温州大学学报,2006,(12):111.

[5]胡郁青.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J].中国音乐,2007,(04):147-148.

[6]姚晓婷.浅析民族声乐传承地方方言文化的重要意义[J].黄河之声,2017,(18):70.

[7]孟妍.浅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趋向[J].艺术研究,2016,(04):74-75.

[8]任娟.淺析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其主要美学特征[J].读天下,2017,(04).

[9]姚晓婷.浅析中国民族歌剧声乐作品及其演唱风格的把握[J].黄河之声,2010,(0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