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对话

2019-04-26李健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思维

李健

【摘要】本文论述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对话”,提出语文课堂的“深度对话”应该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根本,在实践性、综合性的语言活动中展开的主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深度对话 深度学习 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45-0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常态,“对话”不是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而是基于多文本的深度解读后,师生之间展开的心灵“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构建情感体验平台,实现“对话”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从而让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咬文嚼字——在品评感悟中深度对话,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度

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浸润在文字中,通过深入理解词语意思、比较分析相近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文本中用此非彼。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将对词语的浅层次、表象理解上升到基于文本的深层感悟。要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感悟语言表达的深刻魅力,需要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引领和点拨。

【案例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的教学片段一:

师:“瞻仰”是什么意思?请你怀着崇敬的心情,看“瞻仰”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哪里。(指名读)

生: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师范读: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参观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师:老师读的与课文不一样在哪儿?故居是一个地方,参观故居用词正确,为什么作者用瞻仰不用参观?

生:因为作者尊敬宋庆龄,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师(小结):看来,写文章不仅用词要正确,用的这个词还要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的教学片段二:

师: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句话中从哪儿体会到樟树长得旺盛?

生: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这三个短语写出枝干的三个特点:枝干粗壮、枝干多、枝干长。

(分析:枝干“粗壮”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多”和“长”,学生不仔细观察的话很难发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体态语让学生体会“四面八方”是“多”,“伸得远远的”是“长”,并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的教学片段三:

(师出示课文:“而樟树本身就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变成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你发现了吗,这段话中有许多关联词语。没有这些关联词语,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下面我们一句一句读,老师读没有关联词语的,同学们读原句。

(生三句连起来读)

师:没有关联词语,意思表达得一样清楚,语句也很通顺,为什么作者要加入关联词?

师:关联词能使句与句之间的链接更加紧密,感情表达得更强烈,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了樟树的香气永久的高贵品质,在写作时,巧用关联词语,可以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案例2】《项羽乌江自刎》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内容——项羽辞曰:“天欲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师:项羽拒绝渡江,他是怎么说的呢?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读一句老师读一句,全班同学认真听,仔细默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句都是反问句。

师:为什么作者要用反问句?

生:加重语气,感情更加强烈。

师:什么感情更加强烈?

生:项羽坚决不渡江的感情更加强烈。

教师带领着学生咀嚼文本中的字词,先从字面意思入手,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咬文嚼字”不仅反复揣摩字、词的含义,有时候标点符号以及句式的变化也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感情。通过反复体会、揣摩教材中的重点词句甚至标点的运用妙处,学生能由表及里地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和温度。

二、感同身受——在联想体验中深度对话,提高情绪共鸣的热度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能推动他们对语言的重新建构以及对文本的审美创造。丰富的联想对于构建丰富的文学意象,以及感悟语言文字内在的丰富情愫有促进作用,它能让学生突破时空的局限,任想象自由徜徉。

【案例】《项羽乌江自刎》教学片段一:

(师指导生朗读“汉军由弱反强,势如破竹。项羽率百余骑败走乌江”)

师:什么叫“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势不可挡。而项羽呢?百余骑败走乌江)谁再来读?读出两军一胜一败的强烈对比。

师:就这么两句话,如果你是导演,让你来拍剧,你将给观众呈现怎样惊心动魄的场景?

师: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话,让我们共同走进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分小组读。

古代汉语言简意赅,語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象,教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演,从而使文字中表现的画面通过想象和视觉经验,丰富了文本意象。

《项羽乌江自刎》教学片段二:

(师出示“乌江亭长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亦足王矣。愿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让生齐声朗读)

师(指名读):乌江亭长,我想你在这里已等候多时,请问你为何要让项羽渡江?

生:江东虽小,但也有千里地,你也可以称王,等壮大了再与汉军作战。(师点评:好有远见的亭长)

师(指名读):乌江亭长,汉军十万铁骑已逼至乌江边,他们要是杀过去,怎么办?

生: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师:原来乌江唯有一条船,项羽只要渡江,就能保全性命,是吗?让我们快快催促项羽渡江吧!

其实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体会项羽誓死不肯渡江的真实心理,但是教师没有很直白地追问,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的形式,由表及里地让学生体会项羽当时的心理感受。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提及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具备提问的能力,因为教师问怎样的问题,决定了学生怎样的思考。有质量的问题,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也带动了思维的发展,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举一反三——在拓展延伸中深度对话,触摸文本生命的温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用好“教材”的例子时,我们有时需要补充合适的课外资料。补充的资料要典型,具有震撼力,它们既是对文本的一种拓展,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项羽乌江自刎》后有一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说说项羽是个怎样的人。对此,笔者补充了两段话: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

《项羽乌江自刎》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共有本纪12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皇帝,下迄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绩,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

1.从这两段资料中,你读出了项羽在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心里有着怎样的地位?

2.项羽虽然身败自刎,但是他是盖世英雄,从古至今极为罕见,可以与帝王并称,因此特为其作《项羽本纪》。

语文教学中的深度拓展延伸,是基于文本又服务于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显的是文本生命的温度。

四、哲学思考——在民主中深度对话,感受言语智慧的高度

课堂学习的“主角”理所当然是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能促其自主学习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交往的平等、自由、安全,即倡导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在这里,不同的意见、想法能自由表达,并且都能受到尊重、赞扬与鼓励。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才有了可能。

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言论其实就是一场即兴辩论!这样的辩论,既让学生对课内课外阅读进行了深度关联,整合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又让教师减少了课堂上多余的分析、讲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理解文本内容也更加深入,更加有质量。这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更高境界。

当然,要使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首先需要教师深度地理解文本,教师理解文本的深度决定课堂学习的深度,如果教师没有深度地理解文本,閱读教学的深度学习就不会真正发生;其次,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取决于教师所提的问题以及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空间和思维含量,深入理解文本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