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微针刀松解环枕线上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眩晕疗效观察

2019-04-25马静马翠翠杨火祥

健康大视野 2019年8期
关键词:眩晕颈椎病针刺

马静 马翠翠 杨火祥

【摘 要】目的:比较超微针刀松解和常规毫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从而找到更有效、更快捷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将11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超微针刀组和毫针组,每组57例。超微针刀组采用超微针刀松解疗法;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超微针刀组治愈率为70.0%高于毫针组两组间减轻眩晕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明显,2个疗程后超微针刀组3项评分均低于毫针组(P<0.01)。结论:超微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疗效。

【关键词】眩晕;颈椎病;针刺;超微针刀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8--01

肌筋膜触发点颈性眩晕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Rya和Cope于1955年提出了颈源性眩晕这一概念[2]。颈性眩晕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临床上的普遍重视,笔者采用超微针刀与常规针刺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并进行了疗效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观察病例来源于2013年1月-2018年1月间上海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门诊就诊患者。将确诊为颈性眩晕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14例患者按编码随机抽取方法分为超微针刀组、毫针组,每组57例。超微针刀组中男26例,女31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10d,最长10年。毫针组中男27例,3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4d,最长9年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超微针刀组 肌筋膜触发点(MTrP 点)是骨骼肌肌肉能够激惹疼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这个位置通常可以摸到一个疼痛结节和绷紧肌纤维痉挛带,触压时有疼痛加重和局部肌肉颤搐以及可能引起的远处牵涉痛。触发点则是指来自肌筋膜痛的敏感点,压之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处部位的放散痛[3-4]。激痛点的形成起初是肌肉功能失调,继之生理组织营养不良,局部代谢增加而血流相对减少,结果在肌肉中产生不能控制的代谢区,代谢物中的神经激活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类物质使血管严重收缩,这些局部反应通过中枢或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使肌肉束紧张,并出现感觉痛区。一手扶额头,一手拇指指腹沿环枕线按压,寻找最痛点或不适点即为 MTrP 点,根据超微针刀理论, 选择治疗点,触及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定点标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乐灸牌超微针刀(中德合资马鞍山邦德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5mm×40mm),刀口线与环枕部肌肉走向线平行,针刀长轴于皮面垂直刺入,直达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处,一般多在1.0~1.5深处,轻切2~3刀即可,出超微针刀后消毒棉球轻压针孔1~2min 操作结束,术后嘱患者24h 内针眼处避免沾水。一每周2次,3次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1.2.2 毫针组 取突出部位相对应的双侧颈夹脊穴、风池、风府、头维、百会、太阳、率谷、列缺及环枕部压痛点。嘱患者俯卧位,用 0.30 mm×40~75 mm 毫针针刺,方向为直刺,针刺双侧颈夹脊穴时,针尖应略向中线方向。手法以捻转为主,行平补平泻法,各穴局部有酸麻胀重感,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1.3 治疗效果

1.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给予TCD超声检查,将探头置于枕窗测定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

1.3.2 疗效标准 按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5],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以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作为参数)进行评定,其中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满分30分,得分越高病情越轻。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并参照 《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6]分别统计治疗前后各项积分。疗效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30-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且<9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1.3.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知,经秩和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超微针刀组疗效优于毫针组。

2.2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比较 由表2可知,超微针刀组首次起效时间短于毫针组(P<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

由表3可知,兩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t=8.52,P<0.01;首次治疗后组间相比,t=4.53,P<0.01,说明超微针刀组首次治疗及2个疗程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均优于毫针组。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由表4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t=3.17,P<0.05,说明超微针刀组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更明显。由表5可知,两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t=2.39,P<0.01,说明超微针刀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更明显。

3 讨论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有争议[7],一般认为由于肌筋膜触发点颈性眩晕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颈椎间盘退变、颈椎增生劳损 外伤或先天发育异常,致使颈椎与软组织受到损害,对通过颈椎处的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纤维构成机械性刺激[8],使椎动脉痉挛变窄,加之患者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液黏稠度偏高等诸因素造成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表现为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超微针刀属于针刀的一种,针体长4cm,直径0.35 mm,针前端为扁平状利刃,宽0.5 mm,每切割点最多切割3刀,进针深度为2.5cm 左右,松解粘连组织,刀法以轻切为主。超微针刀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结合现代关于针灸学机理研究的成果而形成的。超微针刀包含“针”和“刀”,故有刺入、切割、分离三大作用,其疗效不仅具有普通针刺对穴位的刺激作用[9],更能从解剖位置上松粘连组織,降低局部张力,解除肌肉紧张,从而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渗出消除,也能促进改善神经根受压迫、卡压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水肿、炎症消散[10],减轻炎性物质刺激反应。

超微针刀集针与刀为一体,在改善颈性引起的眩晕的症状中起效快,疗效好,疗程短,操作简便,创伤小,病人痛苦轻,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较好的方法。目前主要认为可能与低级中枢的神经调节有关,也可能与脊髓节段分布有关,或者是通过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产生压电与反压电效应而起作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但起效都较缓慢,采用超微针刀松解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是否会取得更快捷的疗效,这方面的报道尚不多,所以笔者进行了超微针刀与常规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对比观察,各观察指标及疗效组间比较显示超微针刀比常规毫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更快捷、更好。

参考文献

李建萍,蔡俊,干霞曼.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5):405-408.

石东平,李中实,李子荣.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20(6):359-361.

葛植厚.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的初步探讨[J].颈腰痛杂志,1999,20(4):295-296.

杨学锋,张晓刚.浅谈颈源性眩晕的诊治[J].甘肃中医,2007,20(11):9-10.

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王晓红,何成奇,丁明甫,等.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J].华西医学,2005,20(2):232-233.

邵宣.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64.

钱平,张晓弘.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治疗分析[J].颈腰痛杂志,1998,19(3):203-205.

陈强,华栋.颈性眩晕的发生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按摩与导引,2003,19(5):13-14.

何波.补脑益髓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1,31(2):34-35.

猜你喜欢

眩晕颈椎病针刺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