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性分析

2019-04-24卞家蓉桑琳莉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高凝血小板

刘 娜 闫 可 卞家蓉 桑琳莉

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位列第一的常见新发和死亡恶性肿瘤,确诊时80%肺癌患者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5%,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2]。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比如肺栓塞,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3-5]。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功能的紊乱可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与临床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6-7]。因此,恶性肿瘤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是否早期需要抗凝治疗,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临床医生的重视[8-9]。恶性肿瘤的高凝状态发生机制复杂,主要是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从而导致凝血纤溶系统紊乱[10]。肿瘤细胞能分泌较多的组织因子、促进促凝活性物质释放,并且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导致机体的高凝状态。研究表明,高凝状态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血小板(platelet, PLT)与癌细胞可形成微血栓,肿瘤细胞可因此逃避免疫攻击,导致肿瘤转移[11-12]。本文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特点,探讨凝血指标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化疗对肿瘤高凝状态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首诊NSCLC患者9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5例,女44例,平均年龄(60.72±9.29)岁。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且合格的4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男36例,女4例,平均年龄(41.25±6.02)岁。观察组中,鳞癌23例,腺癌76例。无淋巴结转移(N0)患者50例,淋巴结转移(N1-3)患者49例。肺/胸膜转移患者14例,肺/胸膜外转移患者13例。根据第八版的TNM肺癌分期[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2017分期标准]分为Ⅰ期(26例)、Ⅱ期(22例)、Ⅲ期(24例)、Ⅳ期(27例)。Ⅲ期、Ⅳ期患者均经常规化疗(培美曲塞+铂类/多西他赛或吉西他滨+铂类)2周期后,根据RECIST标准评估疗效,临床获益组(CR+PR+SD)42例,临床进展组(PD)9例。近期发生脑梗、心梗及原发或继发血液性疾病等疾病,口服抗凝剂、阿司匹林,静滴肝素等情况不纳入。

二、观察方法

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ratio of prothrombin time, INR)、D-二聚体(D-dimer, D-D)、血小板(platelet, PLT),化疗2周期后各项凝血指标。

仪器与试剂:凝血试验由日本 SYSMEX 公司生产的 CS-5100全自动血凝仪。血小板计数由迈瑞公司生产的BC-6800血细胞分析仪。

三、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INR明显缩短,FIB、D-D水平明显升高,见表1。

二、NSCLC患者凝血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NSCLC患者中,鳞癌比腺癌PT、FIB、APTT、INR水平明显升高,而TT、D-D、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期比Ⅰ-Ⅲ期患者PT、FIB、APTT水平明显升高,其他凝血指标TT、INR、D-D、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0患者比较,N1-3患者PT、FIB、APTT明显升高,TT、INR、D-D、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SCLC存在胸膜/肺外转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未发生胸膜/肺外转移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NSCLC患者化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在临床获益的NSCLC患者中PT、INR、D-D化疗后缩短,TT化疗后延长,FIB、APTT、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在临床进展的NSCLC患者中,化疗前后PT、FIB、TT、APTT、INR、D-D、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讨 论

正常机体的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病理情况下,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的高凝状态,继发血栓形成或出血,影响预后[13]。肿瘤患者中95%以上会出现凝血系统相关检查的异常,在晚期肺癌、胃肠道恶性肿瘤中更加明显[14-15]。恶性肿瘤患者病程中会出现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异常,其发生机制复杂,部分仍没有完全阐明。但已有研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恶性肿瘤发生及进展过程有关[16-18]。

表2 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关系

注: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D-D:D-二聚体;PLT:血小板

表1 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

注: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D-D:D-二聚体;PLT:血小板

表3 NSCLC临床获益组化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注: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D-D:D-二聚体;PLT:血小板

表4 NSCLC临床进展组化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

注: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D-D:D-二聚体;PLT:血小板

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一方面浸润血管入血形成转移灶,另一方面破坏血管内皮基底膜,导致其抗血栓能力下降,促进血液的高凝状态[19-20]。而高凝状态下的机体,血液粘稠度增高,正常组织的血流灌注减少,出现一系列代谢障碍,更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浸润[21]。因此,在临床中对NSCLC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和分析,可间接反映肿瘤的活动状态,为接下来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INR明显缩短,FIB、D-D水平明显升高。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INR是国际标准化比率,FIB是纤维蛋白原量的指标,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这四项指标的异常表明NSCLC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更容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22]。本文进一步对NSCLC患者按病理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肺鳞癌较肺腺癌患者APTT、PT、FIB、INR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报道肺鳞癌患者的VTE发病率高于肺腺癌患者[23]。这与本文中肺鳞癌患者APTT、PT、INR更高是一致的,而FIB的升高可能与收集的肺鳞癌患者多为Ⅳ期有关,尚需更大样本阐述FIB与NSCLC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在相关肺癌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研究中发现,肺癌分期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之一,肺癌晚期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高[24-25]。本文中NSCLC患者Ⅳ期比Ⅰ-Ⅲ期FIB水平高,且FIB均值大于4 g/L,比正常值高,表明Ⅳ期NSCLC患者凝血水平更加异常,肺癌分期晚凝血指标存在异常,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26]。与此同时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中,N1-3患者FIB比N0患者明显升高,且FIB均值大于4 g/L。FIB是一种急性期反应凝血蛋白,作为重要的凝血因子参与内外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同时亦有报道证实FIB通过促进肿瘤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力,使肿瘤细胞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形成远处转移。本文认为FIB的水平对于预测NSCLC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Ⅳ期NSCLC患者中有无肺/胸膜外转移,尚无法预测肺恶性肿瘤与凝血水平异常的关系。血小板作为血栓形成的重要成员,有研究表明血小板可与前列腺素作用于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到血管外的正常组织;此外,高凝状态下的血小板可增加肿瘤周围组织血管分布,增加肿瘤组织血供,促进肿瘤进展。本文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LT的升高虽没有统计学意义,但Ⅲ、Ⅳ期经常规化疗2周期临床获益组其PLT的水平有下降的趋势。经常规化疗2周期后的Ⅲ、Ⅳ期NSCLC患者中,临床获益组凝血PT、INR较化疗前缩短,TT较化疗前延长,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文发现化疗虽能使一部分患者获益,但同时可增加患者继发VTE的风险。

综上所述,NSCLC患者多数合并血液高凝状态,且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病理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化疗获益的患者,化疗后血液高凝状态并未得到缓解,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对于晚期NSCLC患者化疗的同时使用抗凝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高凝血小板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效果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血栓、止血实验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