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019-04-23靳万莹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

关键词:大萧条,罗斯福新政,货币政策,关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7-0034-07

在既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大萧条及罗斯福新政,我们多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现代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往往被忽视。另一方面,教材在叙述相关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时,对其内在理路的解释并不充分,学生难免如堕云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学界对西方经济史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社会制度的框架下,而是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去解释相关现象。

作为中学教师,有必要把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教学中,将学术与教学沟通起来。其一,不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学生就不能理解20世纪世界经济史的内在理路,无法形成能够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例如,教材中说罗斯福为了挽救经济,放弃了金本位,宣布银行休假。学生可能会问:金本位是什么?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单单银行休假就能够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了?如果我们忽视这些问题,知识间的逻辑就难以建立。此外,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学生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理解当代的一些经济现象。例如,了解世界历史上的贸易冲突与货币政策调整,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下中国面临的经济难题。其三,关于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解释是多元的,甚至是彼此冲突的,学生可以借此意识到历史解释的复杂性,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面对不同观点的辨析能力。其四,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已逐渐体现于高考试题之中,且由于其内容和教材叙述有差异,也是失分比较多的题目。理解相关经济学解释,对于高考大有裨益。

关于大萧条的基本史实是清楚的,但史实不同于解释,仍需探究表象背后是什么。经济危机在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但这次危机的衰退程度、持续时长都远远超过以往,以至于我们称之为“大萧条”。在关于经济危机为何会演化为大萧条的诸多分析中,胡佛的经济政策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胡佛执行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吗

在传统的叙事中,胡佛总统的政策被视为自由放任。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胡佛应对危机的政策中,包含了大量的政府干预。1929年股市崩盘后,胡佛在竞选活动中说:“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做,但那样会导致毁灭。相反,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采取经济防御和反击计划,对于私营企业和国会来说,这可能是合众国历史上最为庞大的一项计划。”①在任职期间,胡佛总统主动、或者被迫实行了多项干预措施,如通过抬高关税来提高美国商品的竞争力;实行赤字财政,通过兴建公共工程提高就业率,在胡佛担任总统的四年间(1929—1933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的开支将近之前30年总额的3倍;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挽救濒临破产的银行,稳定国内经济秩序;除给农民发放补贴外,还成立了谷类稳定公司,力图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来制止农产品价格下滑。①以上显然都是对经济危机的干预,其中一些内容还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一脉相承。因而,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胡佛应对危机的政策是罗斯福新政的先导。在很大程度上,罗斯福只是把前任留下的政策更加具体地加以实行。

然而,以上叙述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果胡佛的政策并非是自由放任,那么自由放任是否仍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有趣的:事实上,以默里·罗斯巴德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指出,以往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式就是自由放任,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胡佛总统打破了这一传统,采用政府干预的方式应对危机,反而造成危机的迁延不止,变得更加漫长。②所以胡佛的失败应该被看做是政府计划的一场失败,而不是自由市场的失败。因而,自由放任并非大萧条出现的原因,政府干预才是。综上可以发现,关于大萧条的发生原因,其解释是多元的,我们有必要在经济学家的帮助下从多个角度理解大萧条的成因。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胡佛的政策和罗斯福的政策加以对比,把相关史实列成表格,让学生探讨其相同与不同之处,用史实打破既往对胡佛政策的认知,从而发现罗斯福新政与胡佛政策的内在关系。并顺势提出:如果胡佛的政策不是自由放任,那么自由放任还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吗?这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

(二)货币、关税政策与大萧条

在人教版教材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叙述中,有以下字句:“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这几句我们习以为常的话,实际值得深究:美元为什么要贬值?经济危机和金本位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以及具体给了他们什么权力?此外,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之一是整顿银行业,实行银行休假。那么银行为什么要暂停营业?银行到底发生了什么?国家又是怎样恢复了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如果我们不对以上问题加以解释,它们就是一堆没有意义的死知识,魏勇老师说过几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人类善于记忆那些有意义的、有联系的东西,没有意义的事物很难被记住。如果历史教学中制造了太多没有意义的知识点,学生当然不容易记住。”③因此,上这几节课,我们要把这个“理”讲清楚。如果要把“理”讲清楚,就必须吸取经济学家的分析和解释。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从大萧条的起因开始。现代经济学关于大萧条起因的研究中,无论是凯恩斯学派还是货币学派,都把矛头指向了需求不足。至于需求不足的原因,梳理相关学术史,有两个因素是教学中无法忽视的:一是通貨紧缩造成的需求不足;二是关税壁垒造成的流通不畅。这两个因素,前可追溯至工业革命,后可联系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组织20世纪西方经济史教学的关键线索。下面试分别加以分析。

1.通货紧缩与大萧条

经济学对于大萧条起因的解释是纷繁的,但在货币因素导致大萧条这一逻辑链条上,多数经济学家取得了共识,即通货紧缩和大萧条存在紧密关联。近年达到的共识是,大萧条期间的金本位制扮演了在国际间传播萧条的角色,并且束缚了各国中央银行的操作空间。④我们知道,货币是一种商品流通媒介,是为了方便商品的流通交换存在的,如果货币不足,就会阻碍商品的交换过程,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其表现即为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经济萧条。那么,通货紧缩如何影响了大萧条?我们可以从理论和货币政策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向学生解释金本位和通货紧缩的关系。大萧条之前,国际货币体系为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之下,黄金是货币发行的基础,单位货币具有固定的含金量。也就是说,金本位之下,各国黄金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在国际贸易中,以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作为兑换基础,决定汇率。由此实现各国汇率的稳定,保证货币的真实价值,维护世界市场的正常运转。然而,金本位制度却带有通货紧缩的趋向,其逻辑是:黄金是稀缺的,黄金储备的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全球经济却是无限增长的,国际贸易总量也持续增加,当其增长速度超越黄金的增长速度,就会造成单位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造成通货紧缩。①两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财富总量和贸易总量迅速增加,货币总量难以应付商品交易的需要。以美国为例,19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对货币需求旺盛,货币发行量已经基本达到黄金储备的法定上限。这就为经济危机演化为大萧条埋下了隐患:当经济危机发生,人们出于恐慌心理而去银行挤兑的时候,美联储(美国央行)无法通过增加货币发行的方式,向银行提供足够的贷款帮助其度过危机,从而造成金融体系的崩溃。

此外,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适度的通货膨胀,扩大投资,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然而,金本位之下,当一国试图降低单位货币的黄金量,扩大货币供给,势必造成本国货币信用崩塌,威胁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考虑到国际贸易的需要,为了维持本国货币信用,当局无法采用扩张性的政策来增加货币供给。只要一个国家还在实行金本位制,那么就无法避免这种受制于货币总量约束的危机。金本位体系锁定了各国的货币发行权,使得政府无法采用大规模的货币扩张政策来抬高物价、促进消费,导致危机的加深和蔓延。②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加以梳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认为,与其把这场漫长的经济危机称为“大萧条”,不如将其称之为“大紧缩”。弗里德曼和他的合作者研究发现,1929至1933年之间,美国货币供应量下降幅度高达1/3,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转。至于通货紧缩的原因,弗里德曼把矛头指向了美联储。③正是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把一次平常的经济危机,转化为大萧条。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1928年,为了限制大量银行贷款流入股市,扼制投机风潮,美联储提高利率,减少贷款,从而减少了货币供应量。

(2)1931年9月,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们担心英镑贬值,纷纷挤兑黄金,英国黄金大量流失,英国政府被迫放弃金本位,停止黄金兑换。人们随即担心美元走上同样的道路,为防止美元贬值,纷纷把手中美元兑换为黄金;为了保证美元地位,美联储提高利息,让人们感觉持有美元获利更多,防止黄金流失。加息实际上也是一种通缩手段,货币供应进一步减少。

(3)坐视银行倒闭,对于银行系统而言,“信心”,或者说“信任”非常重要,全国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对其安全性的信任感,而安全性是需要中央银行这样的“消防队”来维护的。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任何银行都不可能把它长期以来承担的资产短期内兑换成现金,以应付人们提现的需要。但是,美联储对银行的遭遇坐视不理。从1930年到1933年,美国有将近一半的银行倒闭或被兼并,幸存的银行也大多战战兢兢,不敢轻易放贷,扩展业务。人们不敢把钱存入银行,而是藏在枕头下面,这部分钱就成了死钱,流通的货币更少,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本来美联储可以有所作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更多贷款,帮助银行渡过难关。但美联储认为,清除这些中小银行,才能使美国银行体系恢复正常。此外,一些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倒闭幸灾乐祸,反对政府救济。

总之,弗里德曼认为,美联储不恰当的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货紧缩,是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①

伯南克则进一步指出了金本位、通货紧缩与大萧条之间的关系:总需求的下降是大萧条爆发的决定因素,而抑制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世界范围内的货币紧缩,金本位制度则是通货紧缩的根源。事实上,大萧条之后,很多国家开始放弃金本位制。英国和瑞典在1931年放弃金本位,美国是1933年,比利时是1935年,波兰和法国是1936年。将放弃金本位和没有放弃金本位的国家放在一起做实证对比可以发现,那些在大萧条早期就放弃了金本位的国家从大萧条中复苏得更快。②实际上,放弃金本位,实行通货膨胀,正是罗斯福应对萧条的重要措施。

至此,我们就可以向学生解释清楚当时银行为什么会倒闭,物价为什么会下跌等一系列大萧条的表现;学生也会领悟到世界市场的发展对各国经济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学生还会意识到,在应对国内经济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中,货币政策是多么的重要,从而为解释罗斯福新政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货币金融措施做好铺垫。

2.贸易战与大萧条

美国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大规模地提高了关税,在近年关于大萧条的诸多高考试题中,都涉及关税问题。实际上,贸易保护是大萧条长期持续的重要诱因。

美国提高关税的议案发起于农业领域,一战后美国农产品生产严重过剩,为了获得农民的选票,胡佛的竞选承诺之一就是提高农产品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缓解农产品的滞销问题。然而,这一时期面临危机的不仅是农业,部分工业产品也遭遇着同样的状况,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抬头。③胡佛上台后兑现了他的承诺:192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美国史上最高关税税率诞生:这一法案使美国的贸易保护从农业扩大到原材料及所有的工业制成品,增加了890种商品的关税,50种商品由免税改为征税,平均税率高达47%,而农产品平均税率则高达48.9%。

在世界各国经济陷入萧条之时,美国强化贸易保护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世界市场将会进一步萎缩,其34个贸易伙伴随即表示強烈抗议,美国一千余名经济学家也联名反对,但胡佛坚称这是美国的内部事务,并将促进本国商品的消费。1930年6月,关税法案生效,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贸易战。英国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的税收;加拿大将对美国关税报复性提高至50%;意大利和西班牙将对美国出口汽车征收报复性关税,提高至100%~150%;瑞士则全面抵制美国产品。从表1可以看出,1929—1932年,世界范围内关税水平几乎提高了1倍。与之相伴的是世界市场的萎缩。④美国的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骤降至1933年的15亿美元,降幅达66%;美国的出口额则从54亿美元骤降至21亿美元,降幅达61%。其他各国的对外贸易总量无不出现萎缩,1929—1934年间,世界贸易规模萎缩了66%。总需求被高关税扼制,与外贸相关的产业和就业人口进一步遭到打击。⑤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关于关税问题的考查,其学术背景,即是贸易战对大萧条的深刻影响。

3.“国家干预”思想的流行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经济学家持有什么样的看法,政府的政策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货币主义者认为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近些年的研究,则认为固守金本位制度是大萧条核心传播机制。毫无疑问,大萧条打击了资本主义的信心,传统的自由放任遭到怀疑。在大萧条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强调利用政府政策调节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学家的常见观点。阐述以上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一论断。另外,此处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提高关税是不是一种国家干预?”如果是,我们就可以得出两个推论:一、胡佛不是自由放任;二、国家干预可能导致糟糕的后果。这是两个可以对学生产生思想冲击的推论。

当经济持续衰退的时候,对经济解药的渴求也更为强烈,罗斯福的“新政”应运而生。当我们了解经济学家们对大萧条的分析,再来看罗斯福新政的相关政策时,就会理解其要旨所在。回看人教版教材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这几句话:“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内容,和上文的论述存在对应关系。因而,在了解前文所述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以下史实,帮助其理解新政的相关措施,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美国放弃金本位

自1900年起,美国就是法定的严格执行金本位的国家。罗斯福上任后,实行了一系列货币金融改革。1933年3月,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禁止黄金出口,禁止美国人持有黄金;1933年6月,国会通过法案,宣布企业买卖合同中,采用黄金交易的条款一律无效;1934年初,美国宣布停止金币流通,美元大幅贬值。美国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的做法引发了国际连锁反应,国际间的汇率制度陷入混乱。

(二)罗斯福扩大美联储权力,增发货币

新政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将美联储政治化,政府全面干预货币政策,要求美联储积极救助银行。罗斯福一边要求人们将黄金兑换为现钞,一方面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向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贷款。在他的促使下,美国政府的全部印钞机器立即开动起来,人手不够就抓紧增添人员,来不及刻制新模就用旧版。很快,满载新钞的飞机陆续从华盛顿飞到纽约,再从联邦储备银行立即分送到各银行。①

(三)“炉边谈话”谈了些什么

罗斯福为鼓励公众信心进行的“炉边谈话”,其首个主题就是“谈银行业危机”,他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挤兑产生的原因,鼓励人们重新把钱存进银行。我们可以摘录一部分供学生参考:

各家银行上周一关门放假时,几乎都是一贫如洗……新法律允许12家联邦储备银行6以优质资产为基础发行更多的货币。这样,重新开业的银行就能够满足所有合理要求。雕版印刷局正在全国各地大量发行新货币。这是健康的货币,因为它有真实而优质的资产做后盾。②

总而言之,罗斯福的银行政策的效果是显著的,美国银行业迅速得到了恢复,不到一周时间,3/4的银行陆续恢复营业,银行危机基本在8天之内克服。

(四)美国减少贸易壁垒的设想无果而终

1933年6月,主要西方国家在伦敦召开了国际经济会议。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赫尔认为,国际贸易不仅大大有助于每一个国家的复兴和繁荣,同时也是和平的缔造者,而保护性关税则是万恶之首,是“造成当前恐慌的最主要的唯一基本原因”。为此,他在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降低关税,结束贸易战的措施。但这些提议最终未能达成,其原因在于:首先,1933年4月,美国放弃金本位,各国对美元失去信心,要求先稳定美元,再谈论贸易的问题。各国要求美元停止贬值,因为一国货币贬值会打击进口,有利于出口。法国声称:“只要美元继续波动并有进一步贬值的危险,巴黎就绝不会同意约束法国限制进口美国商品的权利。”英国财政大臣张伯伦提出:“国际贸易不能被这些狂涨暴跌的货币所阻碍。”然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实行通货膨胀,提高商品价格,振兴国内经济。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公共工程的实施、对工业、农业的救济,都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因此,他将赫尔代表团的使命严格限制在谈判贸易协定方面,不得参与讨论稳定货币问题,“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国际要求和美国的国内政策发生了冲突,会议最终没有达成任何成果。①贸易战没有缓解,货币战反而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依然限于停滞之中。而贸易问题的最终解决,则是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此外,我想要强调,在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中,1933年3月的第一次“炉边谈话”这一文献可能被我们忽视了。在这次谈话中,罗斯福用通俗的语言向民众解释了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全文不到3000字,既没有阅读困难,还可以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培养一种历史理解,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一文献在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本的认识,即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二战后,人们对贸易战和汇率波动的恶果记忆犹新,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为国际贸易和货币制度的重建创造了一个契机。

在货币方面,各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双挂钩”:第一,黄金的美元价格固定为35美元每盎司;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关系。与此同时,各国货币不可以直接和黄金兑换,只有美元才能兑换为黄金。这一体系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使美元成为黄金的替代物,承担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證了战后汇率体系的稳定,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金本位,各国在经济获得恢复之后,那些持有美元的国家,并没有对美国的长期信任,依然倾向于将美元兑换为黄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如果放任黄金流失,那么美元的黄金基础就会丧失,最终失去国际信任;与此同时,黄金储备减少后,美元的发行基础也被削弱,美国将被迫实行通货紧缩,这将是金本位内在缺陷的重新上演。但是,如果美国限制兑换,就破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约定。所以,这是一个注定不可能长期存在的货币体系。美元的扩张似乎是无法阻止的,金本位制度必将被浮动汇率制度取代。②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初期的积极作用。在世界贸易体系方面,以降低关税,促进世界贸易为宗旨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无疑是对大萧条以来贸易战的最佳回应。

事实上,近年许多高考命题,多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本位制实质,以及这一制度的内在缺陷来进行考查,如2009、2012、2015广东卷,2009、2010、2012江苏卷,2011福建卷等。以上试题,学生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就会成为学习的巨大障碍。

在20世纪世界经济史的教学中,经济学中对于货币和贸易的相关解释,可以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金本位之下的货币紧缩,政府的货币政策,国际间的关税壁垒,是诱发大萧条的重要因素;而罗斯福新政、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亦与货币、贸易政策有着直接关联。

此外,以上论述给我们的启发是,在经济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货币、贸易对经济的重要影响。贵金属货币的通缩趋势,有助于我们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唐宋、明清等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时期会出现“钱荒”“银荒”等现象。白银亦是理解鸦片战争的切入口:新航路开辟以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白银货币化。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后,白银成为政府主要的税收形式,并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就与白银的货币化有关。在清政府看来,鸦片战争之前,大量鸦片通过走私渠道进入中国,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其结果就是白银价格上升,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农业人口必须付出更多的粮食,才能获得缴税所需要的银两,农民不堪重负的结果的就是政府财政税收困难,这是清政府发动禁烟运动的深层次原因。此时,我们再看1838年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会对当时政府面临的局势有更深入的认识:“自(道光)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再比如,在高考试题和各类模拟题中常见的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也是一种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货币制度。法币改革之前,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度。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高价收购黄金、白银等贵金属,造成中国白银外流,严重影响中国金融稳定。1935年,国民政府结束实行了将近500年的银本位制,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法币本身没有法定含金量,先与英镑挂钩,法币1元等于1先令2便士,后又同美元挂钩,法币1元等于0.2975美元,现代货币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这一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量的有序增加,汇率的稳定,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增加,如法币“改革之后的头几个月内,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出口超过了进口”。法币改革成功地克服了对货币短缺的恐惧,推动了生产、促进了商贸,提高了国力,为全面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法币政策使得政府控制了货币发行权,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应付全国军费开支,成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①当然,这也为内战期间的金融崩溃埋下了隐患。

最后,我想要强调的是,学生理解这些基本的经济学解释,并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不理解这些经济学解释,想要理解相关经济史现象反而会变得困难。

【作者简介】靳万莹,中学一级教师,深圳市深圳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与居民杠杆率攀升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浅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分析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货币政策对煤炭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