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偏离及引导

2019-04-22曹军梅徐棠棠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主体意识

曹军梅 徐棠棠

关键词大学生 主体性 偏离 引导

一、从历史维度分析我国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主体意识的觉醒并非与生俱来、生而有之,而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马克思从历史生成之维认为主体性是一个不断的历史生成过程,他认为,作为主体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生成中的活动个体,而非固定不变的抽象某物。我国的大学生主体意识真正觉醒要从20世纪开始的这几件事说起,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青年学生逐渐开始关心国家生死,民族命运,生死存亡关头的国家危机和民族灾难,唤醒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

第二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这一阶段大学生在主体意识上他们拥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和社会主义责任感,怀揣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主体性行为上表现为勤奋上进、积极进取。

第三阶段,1966年至1976年期间,这个阶段我国经历了复杂的政治运动。当时知识青年下乡锻炼推动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迅速觉醒,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

第四阶段,1977年至1989年期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年召开,会议做出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决定,尤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重新激起了青年大学生的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高考迅速促进了大学生新一阶段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第五阶段,1989年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出现了更为复杂鲜明的特点,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有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国家史上的各重大历史事件,民族危机和民族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推动主体性的不断生成、不断发挥,与主体性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大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出不同阶段历史色彩的时代烙印。

二、从现实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

(一)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偏离的状况

1.当代社会主旋律的要求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际之间的偏离

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相比之前更加进步,主体能力更加强大,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商品社会的全面覆盖,大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向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方向靠拢,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学生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义主旋律观念逐渐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横行,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正在逐步偏离社会的主旋律要求。

2.教学中理论知识和社会中实践经验之间的落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体意识形成与主体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社会实践经验。我国学校教育模式目前主要是采用理论灌输的形式,所有理论全部来源于书本,缺乏社会实践,使得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想的过于理想化、对社会现实的考虑不周、行动的可执行能力偏低,有时候还会因缺乏社会经验而上当受骗,这种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落差限制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真实定位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3.个体发展的心理需要跟不上自身的主体性能力的成长

当代大学生都是家里娇生惯养的00后和部分90后,他们由于接触到的信息比较广泛,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比较多,因此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比以往的大学生要早很多,个体发展的要求也比较多样化,但是自身的能力发展还不足以满足这种需求,于是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展滞后于心里真实的需求。他们一方面渴望自强独立,一方面又缺乏独立的能力,个体发展的要求远远滞后于自身的主体性能力。

(二)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偏离的原因

1.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社会的到来,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经濟功利性特征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自我性。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和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同步的,经济和利益挂钩,而大学生主体性是在一定环境里面形成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当代大学生每天生活在这个环境下,面对商品经济下各种利益的诱惑,大学生很容易忘记自己本身的信念和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没有站在更高的境界考虑问题必然会限制主体的发展。

2.学校教育的工作理念与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教育理论中指出,在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型学习,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约束,重点是记忆,因而没有多大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型学习,这种学习以学生的经验成长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有兴趣的、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以传统的认知型学习为主要方式,教育者重视对理论的讲解和学习,习惯于以学生掌握理论为终极目标,以考试成绩为结果,忽略了实践的重要作用,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契合出现了偏离。

3.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滞后与自我教育能力的缺乏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处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转折阶段和过渡期,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而大学阶段正是摆脱和教育走向自我教育的重要阶段,然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刚摆脱高中繁重的课业、严厉的管制、各种各样的考试,他们一瞬问迷失方向、放飞自我,缺乏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大学生一方面想证明自己已经成熟长大,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满足自身需要,思想走在行动的前列,因此出现了个体发展需要滞后于自身主体性能力的偏离。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做出引导

(一)要深入开展时代主旋律教育,确保我国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正确方向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内容,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障。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旋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爱国主义通过将民族主体意识内化为个体主体意识,将时代主旋律内化为个人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个体的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体意识,对促进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带给大学生的诱惑和不利影响,可以通过主旋律的引导淡化和消除,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主人翁认知,拓宽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道路,从狭隘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向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有效预防主体性发展与时代主旋律的偏离。

(二)要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学中要引入多元化教学机制

要调整学校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更新大学生的教材和教师的教案内容。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两课”教学的教育方式普遍采取大课教学,内容完全以教材知识为标本,形式主要采取大课灌输式教学,普遍的固定思维灌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死板的課堂还是以教师主导为主,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三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时间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自我教育意识的缺失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不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的发展一直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还得回归大学生本身——自我教育。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教师所教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合自己的已有体验和知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品德认知。在内化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会长期得到锻炼,并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教化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也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要尊重和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的主体能力的发展,要从历史的维度找其发展规律,从现实角度究其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给其引导,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正确方式引导其健康发展,防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离情况。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主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