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2019-04-20李星晨王正国吕尊周朱玉涛吴月明朱正鹏

中国畜牧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豆油棕榈油油脂

燕 磊,安 沙,李星晨,王正国,吕尊周,朱玉涛,吴月明,李 巍,朱正鹏*

(1.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02;2. 成都枫澜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1731)

肉鸡具有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的特点,在肉鸡日粮中添加油脂可以满足其对高能量的需求,平衡日粮营养水平,还能提高整个日粮的饲料利用效率[1]。目前,在饲料中添加的油脂分为动物油、植物油以及混合型油脂。动物油脂中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肉鸡对其消化吸收利用率较低,并易造成腹脂和胆固醇沉积[2]。植物油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富含必需脂肪酸,更利于养分吸收并减少脂肪沉积[3]。不同来源油脂对动物生长及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有研究报道,不同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4],但能改善肉鸡肠道内容物中脂肪酶活性[5]。与饱和脂肪酸高的日粮相比,肉鸡采食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日粮可减少脂肪沉积,提高饲料转化率,并显著提高肉鸡胸肌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9]。鉴于目前关于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以及肉品质的影响研究尚无定论,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来源的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胴体组成及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油脂在肉鸡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豆油、鸭油、棕榈油、米糠油均为市场购买,不同油脂实验室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油脂检测结果

1.2 试验设计及试验日粮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1日龄、平均体重为42.8 g的罗斯308商品肉仔鸡3 600只,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栏300只,公、母各半。1~7 d为预试期,期间饲喂基础日粮,添加相同水平的豆油,所用豆油与后期添加的处理1中添加豆油相同。8~37 d为正试期,分别添加一定比例(中期为3%,后期为5%)的豆油、鸭油、棕榈油、米糠油。试验饲粮及营养水平参照育种公司推荐标准及NRC标准(1994)。1~7 d饲喂破碎料,8~37 d为颗粒料。基础日粮配方及营养成分见表2。

表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成分

1.3 饲养管理 试验鸡采用地面稻壳饲养,自由采食和饮水,每日观察鸡群健康情况与精神状态。采用整舍育雏,最初进雏时舍温为32℃,以后每周降低2℃。按常规程序进行免疫。鸡舍内温度、湿度、光照和卫生学指标符合肉鸡饲养的卫生要求,即《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1994)。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 生长性能 分别在肉鸡7、24、37日龄时,对整栏试验鸡进行空腹称重并统计采食量,以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耗料增重比(F/G)、体重(BW)和育肥指数(EPEF)。育肥指数=平均日增重×成活率/耗料增重比/10。

1.4.2 屠宰性能 38 d时,每个处理随机选择20只公鸡,根据各处理组平均值抓取,称重后屠宰,剥离腹脂(包括腹部和肌胃周围的所有脂肪)、双侧翅膀、胸肌、腿以及鸡架,计算翅重率、胸肌率、腿重率和腹脂率(相对于活重的比值)。

胴体出成率=(胸肌重+腿重+鸡架重+双翅重)/活重×100%

1.4.3 肉品质 38 d时,每个重复内随机取 6只公鸡,取两侧胸肌,用于测定肌肉品质指标。

温度、pH及肉色:取胸肌后,4℃冷藏保存,宰后12 h和24 h时,用pH温度测量仪的固体探头直接插入样品0.5~1 cm深处,测定3次,读取温度及pH,取平均值。同时,在宰后12 h和24 h时,用便携式色度仪,根据CIELAB表色系统,测定鸡胸肉亮度(L*)、红度(a)、黄度(b),每块鸡胸肉重复测定6次,取平均值。

剪切力:4℃冷藏保存6 h后,将胸肌样品约100 g放入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使肉的中心温度达到75℃,取出用真空包装袋包装,2℃条件下过夜。用肌肉标准取样器取样(直径1.27 cm)。使用英国Stable Micro System公司TA-XT Plus质构仪及燕尾式探头,负载25 kg,测中速4.2 mm/s,测定距离55 mm,最大应力即为剪切力值。

滴水、蒸煮、离心损失:取鸡胸肉(约50 g),擦干表面水分,称重,悬挂于密闭空间内,避免接触,4 ℃冷藏24 h后取出擦干表面水分再次称重,计算滴水损失。取一侧胸肌4℃冷藏24 h后,室温放置30 min,称重后再放入干净的密闭封口袋内,袋口向上放入 80℃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肉样中心温度达70℃,取出并吊挂于室内,冷却30 min后,将袋内液体排出,取出肉样称重计算蒸煮损失。取样部位及取样时间与滴水损失相同,切取2 cm厚的肉片,取肉中心部位重量10 g左右。立即称重。称重后用滤纸将肉样包裹好,放入50 mL的聚碳酸酷试管中(内有吸收棉),40℃、9 000 r/min离心10 min,取出样品,剥去滤纸,称肉样重。滴水、蒸煮、离心损失计算公式:

滴水(蒸煮、离心)损失= [处理前肉样重(g)—处理后肉样重(g)] /处理前肉样重(g)×100%

硫巴比妥酸值(TBA):取肉样加25 mL水,低速均质2 min,加入25 mL 10%的三氯乙酸溶液,过滤,取上清液4 mL,再加1 mL 0.06 mol/L的TBA溶液,在80℃条件下水浴90 min,冰水浴,待溶液冷却后,在532 nm处测吸光度值。

1.5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中GLM模型以ANOVA方法进行分析,所有指标以每个重复为试验单位。若各个处理间差异显著,则用Duncan´s多重比较进行检验。结果用最小二乘法的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不同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知,8~24、25~37、1~37 d各处理组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但添加豆油组肉鸡F/G最低。与豆油组相比,添加其他油均导致肉鸡F/G升高(P>0.05)。各油脂对肉鸡各生长阶段及全程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

2.2 不同油脂对肉鸡胴体指标的影响 由表4可知,各处理组肉鸡胴体出成率、胸肌率、腿重率、翅重率、腹脂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棕榈油组肉鸡胴体出成率最高(73.9%),腹脂率最低(0.99%),且有提高胸肌率的趋势(P<0.1)。

2.3 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由表5可知,豆油组滴水损失(P<0.1)和蒸煮损失均较小,米糠油组鸡肉滴水损失最大。棕榈油组鸡肉离心损失小于其他3种油脂(P>0.05)。各处理组鸡肉TBA和剪切力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棕榈油组鸡肉TBA和剪切力最小。各组12 h和24 h的肌肉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豆油组温度最高。棕榈油组12 h和24 h肌肉的L*、b均较低,且棕榈油组肌肉的b12h显著低于其他3个组(P<0.05)。

表3 不同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 讨 论

3.1 不同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油脂是家禽饲料中最常用的高能饲料原料。研究表明,在家禽日粮中添加油脂可以提高日粮能量浓度、改善日粮适口性并提供脂肪酸,进而改善肉鸡的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效率[10-13]。本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种类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添加豆油有降低F/G的趋势。这与Poorghasemi等[14]研究结果一致,即与动物油相比,添加3%豆油能使肉鸡获得较高的饲料转化率。Atuahene等[15]研究报道,不同比例的棕榈油和米糠油制作的混合油对肉鸡生长性能没有明显改善。Anitha等[16]研究发现,不同混合油对1~7日龄及15 ~35日龄肉鸡生长性能、成活率和出栏体重无显著影响。吕明斌等[17]报道,豆油和鸡鸭油对肉鸡1~42 d生长性能的影响不显著,但劣质脂肪酸会显著提高采食量,降低饲料转化率。另外,与鸭油、豆油对照相比,添加混合油脂(椰子油:豆油:鸭油为2∶2∶1)对肉鸡1~42 d的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18]。阮剑均等[19]研究表明,肉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油脂(米糠毛油、大豆毛油、猪油及棕榈油)对1~42 d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及F/G均无显著影响,但添加米糠毛油会显著降低采食量,与氧化油脂含量有关。本试验中,各油脂组肉鸡采食及增重未表现显著差异,与前人部分研究一致。

本试验中,豆油可使肉鸡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Zollitsch等[20]研究发现,豆油组肉鸡的生长性能优于动植物混合油脂组和人工合成油脂组。娄鹏等[21]报道,豆油组肉鸡饲料转化率最高,极显著高于蔗糖组,且日增重最大。李娟娟等[22]研究表明,豆油组6周龄母鸡的F/G显著好于鱼油组和花生油组,但与牛油组差异不显著。大多数的试验表明,由于豆油脂肪酸含较多亚油酸(C18:2),畜禽日粮中添加豆油后可获得较高的生长性能。同样,本试验测得豆油具有最高的亚油酸以及亚麻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23],能够保证动物机体健康,进而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

表4 不同油脂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表5 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本试验中,使用棕榈油对肉鸡的后期生长有一定负面影响。冯定远等[24]报道,棕榈油和鱼油组肉鸡的增重极显著高于牛油组,棕榈油组采食量最高,显著高于牛油组。安文俊[25]研究发现,与对照组和猪油组相比,棕榈油组肉鸡1~21 d的F/G显著降低,对后期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不显著。Zhong等[26]也发现,与猪油和亚麻籽油相比,棕榈油能显著提高肉鸡日增重。以上试验与本试验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油脂种类不同有关。

3.2 不同油脂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豆油组和棕榈油组肉鸡腹脂率较低。豆油中油酸含量很低,而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很高。研究发现,与饱和脂肪酸高的日粮相比,肉鸡采食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日粮可减少脂肪沉积,提高饲料转化率[6,8]。而不同油脂对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影响[20-21]。安文俊[25]研究也发现,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屠宰性能无不良影响,添加油脂组肉鸡屠宰性能普遍好于基础日粮组,表明添加油脂有改善屠宰性能的趋势。Poorghasemi等[14]及Nobakht等[27]报道,植物油对胴体出成率和腹脂率的影响不显著,但能提高胸肉率。Atuahene等[15]报道,棕榈油和米糠油并未表现出改善肉鸡胴体的效果。以上研究与本试验结果类似,日粮脂肪酸组成的不同并未对胴体组成造成显著影响。但日粮中添加棕榈油可获得较好的肉鸡胴体出成率和胸肌率,降低腹脂率,这可能与植物油减少腹脂沉积、提高蛋白沉积有关[28]。Alao等[29]研究也表明,日粮中补充葵花籽油和橄榄油使肉鸡体脂含量降低,豆油也如此[26]。本试验中,豆油组腹脂率低于鸭油组和米糠油组,但高于棕榈油组。

3.3 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肉色是肌肉外观评定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消费者对鸡肉的接受程度。肉色(L*、a、b)是反映肌肉生理、生化和微生物学变化的综合指标。b表示肉的抗氧化性,值越高表示抗氧化能力越差。本试验表明,棕榈油肌肉的b较低,表示肉新鲜度好,易被消费者接受。肌肉系水力是肌肉组织保持水分的能力,它影响肉的嫩度、色泽、多汁性等特性,对加工肉的产量、结构和色泽影响也较大。有研究报道,滴水损失、剪切力和TBA越小,肌肉越嫩[30]。本试验结果表明,棕榈油组肌肉的离心损失最小,也有较好的保水性。剪切力值最小,肌肉较嫩。脂质氧化作为评价肉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是通过测定肉中的TBA实现。TBA可反映肉品中的酸败程度。TBA较小可保证鸡肉货架期及鸡肉的食用品质,因此使用棕榈油能很好地改善肌肉品质。Nyquist等[31]用棕榈油替代动物脂肪对肉鸡肌肉品质和肌肉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与棕榈油日粮相比,混合添加100 mg/kg高油酸葵花籽油可降低肉鸡腹脂率,并显著降低肌肉中TBA[32]。本试验结果与前人研究存在差异,可能由于肉鸡种类、油脂添加比例及所含脂肪酸种类有关。安文俊[24]研究表明,豆油组生长后期肉鸡的剪切力显著小于对照组。本试验得出,豆油组的蒸煮损失和滴水损失低于其他油脂组,说明使用豆油能提高肌肉系水力,但对其他肉品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的差异以及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小 结

肉鸡日粮中使用豆油,可使肉鸡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使用棕榈油能够提高胸肌率,降低腹脂沉积,对肉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豆油棕榈油油脂
肉鸡配用油脂饲料有啥方法
棕榈油支撑油脂板块走强,油强粕弱格局延续
A taste of Peking duck
豆油库存难去偏弱趋势未改
马来西亚一年多来首次提高毛棕榈油出口税
阿根廷三年来首次对华出口豆油
6月棕榈油市场监测分析
7月油棕市场监测分析
棕榈油掺兑消费逐步减少 库存将增加
“酯和油脂”的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