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融入路径

2019-04-19刘琬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孟子传统文化

摘  要: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综合知识的学习,在将自然人培育成社会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成“理想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培养的是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这样的培养方式适用于国家建设需要,但不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在当代,高等教育已经普及,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功能、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有专业特长,还具备丰富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通识教育  传统文化  孟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37-01

1   时代呼唤通识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明显滞后,英国早在18世纪就有大学教育,我国的大学教育在清朝末年刚起步。在民国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一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人文修养。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引进的是苏联模式,重点在于不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在新中国初期具有重要意义,当时的中国百业待兴,需要不同的人才来建设。

到本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渐渐显露,首先是我国建国半个多世纪,培养的人才中,缺乏民国时期的“大家”,如钱锺书这样的;其次,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能够凭借高等学历谋取个人利益,缺乏民族责任感,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还贬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也缺乏传统道德,逐渐形成了学历高不代表道德高的怪现象。学习理工的人不知道古典诗词小说;有英语特长的,不了解民族历史;所有这些,都是在高中就分文理科,进入大学后,只学习专业知识,没有学习人文知识形成的。

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主要是改善目前文理分明的现象,用综合知识来教育人。通识教育是将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之后,再变成“理想人”,这样的人才,不仅有专业技能,还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有优雅的谈吐,高尚的情操和品德。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无论大学生学习什么专业,都要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那就是儒家思想提倡的“修身”教育。

我国从汉朝开始,就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纲领的依据。之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的教育核心是追求社会和谐,有利于统治者管理。每一届统治者,哪怕他们的江山是流血打来的。但一旦掌握政权,目标都是追求长治久安。而长治久安的基础需要道德力量来约束。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要求每一个人通过学习,做到“爱人”,在家庭里,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上,要做到诚信待人;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也要做到“君臣有义”,君主关心体恤臣民,才能获得臣民支持。

儒家思想对个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修养,才能做到在家庭里“长幼有序、父子有亲”。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责任感,要为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做贡献。

关于个人修养,儒家思想要求每个人要做到“仁爱”,爱父母子女,也要爱周边的每一个人,这种爱就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不偏不倚,不求回报。要严格要求自己,但对别人要有宽恕之心,要能包容他人。

儒家思想很重视个人修养,特别要求每个人要时时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宽人律己”。孟子提出的“反求诸己”就是律己的准则,爱别人,别人对你并不亲热,不要埋怨别人不对,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管理别人没成效,不要埋怨别人,要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有管理他人的能力。

只有具备仁爱和宽恕之心,才能有高尚的道德,在生活中,才能谈吐优雅,举止文明。

儒家思想还要求每个人都要讲究“道义”,道义包含的范围很广,有关于社会制约、社会道德,也关于人的信仰。每个人都要遵守自己的信念,无论自身境遇如何,都不能失去个人的信念,像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信念在今天就是做人的标准,理想,社会公德。

追求“道义”不仅表现在行为上,也表现在独处时,没人监督也要遵守,只有人人都这样,社会整体道德才能上升,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因为传统道德具有优越性,所以要将它纳入到通识教育中。

3   中国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中的融入

中国传统道德不仅存在于《论语》《孟子》这样的儒家典籍中,还存在于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

在通识教育中,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而是通过学习语文、历史、文学鉴赏这些课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去体会。

在课程设置中,要將传统道德作为思想修养的内容进行普及,同时要开设礼仪课程,来学习儒家典籍中的《礼记》,熟悉生活礼仪。

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阅读,来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

但是,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在学习中,要学会去芜存菁,不能将所有的文化都盲目继承,要将那些有益的继承,糟粕部分要主动扬弃。

学习传统文化,还要学会和社会现实相联系,要针对社会现象,来反思缺少什么的道德,需要做哪方面补充。只有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傅瑞敏.高职通识教育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06):93-97.

[2] 年仁德.高等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群在通识教育体系中的设置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8,18(04):74-77.

[3] 任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集[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8.

作者简介:刘琬(1991-),女,汉族,籍贯:陕西省咸阳市人,学历:本科,助教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学业指导类。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孟子传统文化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