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2019-04-12倪晗刘焕荣孙明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校

倪晗 刘焕荣 孙明明

摘要:产学研合作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行业特色类院校虽具备产学研协作的优势,但也存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文化差异性、队伍建设不完善、各主体间目标不一致、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等问题,根据上述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提出了增强文化耦合、加强队伍建设、保持目标一致、健全制度體系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行业特色;产学研合作

行业特色高校是指具有行业背景,学科分布相对集中的单科院校。产学研结合是一种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彼此配合,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形式。产学研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还促进了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三方的合作交流,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与综合性大学不同,行业特色类院校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那么,在改革发展中的今天如何根据实际,结合自身优势为国家培养人才成为行业特色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和特色院校搭建桥梁,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一、我国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

自产学研合作这一课题提出以来就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支持。首先,为了构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政策环境,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为产学研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其次,我国还成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产学研联盟等组织;除此之外,我国还为行业特色类院校建设科技园,为行业特色类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便利。

我国行业特色院校的产学研先后经历了萌芽、转型、发展的阶段。在合作过程中合作主体由“一个院校、一个企业、一个研究机构”的单主题模式变成了复合型模式;培养方式由传统的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变为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合作模式也由单一的契约式发展为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总的来说,三者的合作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效果方面均呈上升趋势发展。

在产学研合作开展以来,积极探索符合我国行业特色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自身发展情况的合作模式。目前来看,行业特色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项目纽带式、建立平台合作模式、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模式、企业讲师进入大学讲堂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最常用的模式。比如,我国已经成立了诸如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京津冀产学研联盟、江苏高校创意联盟等联盟形式。

二、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性

在高校产学研合作育人系统中,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凝练出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等范畴的大学精神反映学校本质,以办学理念为高校内部管理及运转的哲学基础,以大学制度为大学精神贯彻落实的保障,以办学特色为竞争优势,以先进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科研院所的文化背景以科学文化见长,而企业则是以技术、产品、效益、产能为标尺的带有企业特性的企业文化为主。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阻碍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推进。

(二)队伍建设不健全

在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队伍建设不健全的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一,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产学研合作中,教师也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人才的培养,也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各个方面。教师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都会对产学研合作的效果产生影响。特色院校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往往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的支撑,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缺乏完善的激励措施,合作各方主要负责人员积极性不高。第三,还存在传统的学校培养人才向企业输送的模式,没有达到产学合作要求的双方共同培养“双师型”人才的目标。

(三)合作主体间目标不一致

行业特色高校的产学研的合作把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三个独立的个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主体的系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各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观念和背景,各主体内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追求的目标也呈多元化,这种不同往往会使得产学研合作内部极易产生矛盾和冲突。一个刚刚成立的系统产生矛盾和冲突会导致产学研合作开展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进行。目前来看,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行业特色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切,合作各主体之间以及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俨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

产学研合作虽然已经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仍存在一些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政府层面存在,也存在于高校自身和企业运行等方面。首先,政府虽然积极支持行业特色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但是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经费不足等情况。而且,行业特色高校本是依托行业而形成,现在和各级政府、各行业部门并没有形成密切的联系,政府没有搭建好桥梁;其次,在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今天,部分企业只顾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聘用廉价劳动力,忽略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最后,对于高校本身来说,部分行业特色院校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忽略了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育人成效的对策

根据问卷调查搜集到的数据情况,提出提高产学研合作育人成效的相应对策。

(一)增强文化耦合

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阻碍产学研合作的进行,因此要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构建文化桥梁,使企业和高校通过各自的相互作用进行交融进而形成文化耦合。科教文化和企业文化虽具有差异性但也存在相同之处。一方不应也不会取代另一方的文化,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不同文化属性的社会主体。只有取长补短、各施所长,使不同的组织文化从高度分离状态转化为良性互动的耦合状态,才能提高文化耦合度,实现互利多赢。

(二)加强队伍建设

构建教师互培、互聘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措施,使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和投入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构建“三维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通过校企“三结合”,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一是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员工相结合;二是教师科研方向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三是教师课堂教学工作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根据企业的需要,以教师自愿为前提,组织教师在企业学习和锻炼,在为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的同时,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吸纳有课题研究能力的教师和工作能力优秀的的企业骨干,共同承担产学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共同研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使企业技术人才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实现校企双赢。

(三)保持目标一致

增进各主体之间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运行中的协同能力。首先,满足成员组织的目标,使成员组织产生协同的意愿。其次,设计组织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措施,这是实现成员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向成员组织传达了系统目标的相关信息,而奖惩措施通过绩效指标的实现与成员组织的利益结合起来,实现了组织利益与系统利益的统一。第三,成员组织之间要不断地交流,从而把协同意愿与系统目标动态结合起来。合作育人作为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系统内部会不断地出现非理性行为,导致目标不一致的发生,只有通过有效的交流,成员组织才能明确系统整体目标,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进目标的一致性。

(四)健全制度体系

对于系统而言,科学、合理、规范和执行力强的制度体系是全面开展协同育人活动的有力保障。规章制度需要涵盖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要求成员组织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对于政府组织而言,政府应该充当好行业院校和各行业部门之间的桥梁,并对于经费紧张的院校及时给予经济支持;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负责人员要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从长远利益出发,配合高校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行业特色类院校来说,应该增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

针对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育人存在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文化差异性、队伍建设不完善、各主体间目标不一致、缺乏健全的制度體系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强文化耦合、加强队伍建设、保持目标一致、健全制度体系等对策。不过,为了实现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合作各方要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培养更适合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冯锋.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33-34.

[2]吴继文,王娟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2(4):6-8.

[3]王珏.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7):137-138.

[4]吴艳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5):177-179.

[5]李晓彦.高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50-51.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高校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