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敏感力

2019-04-01池华琴

新教师 2019年1期
关键词:桂花香人教版言语

池华琴

潘新和教授把“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他认为,在语文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言语生命。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本”。语文教学是言语生命的交响、共振,是言语情怀、言语智慧的激情欢歌。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利用文本,立足课堂,着眼于学生的言语需要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呢?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一、仔细推敲课文题目

我们知道,课文题目的语言不仅精妙,而且有很强的张力,教师可以巧借课文题目,引领学生仔细推敲,感受精妙语言背后丰富的内涵。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笔者就借助题目,设计了三个回合。第一回合: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生很快发现,笔者写错课题了,丢了两个双引号。笔者趁机说:“奇怪了,我很少见文章题目有标点符号,这里怎么有两个双引号,啥意思?”第二回合:让学生在反复自读课题中发现——“精彩”的反义词是“糟糕”,“极”的近义词是“透”。第三回合:启发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质疑——这样两个极端的断言,怎么就放一起了?“我”听了这两种极端的断言,会是什么感受?结果怎样?……可以说,完成了这三个回合后,学生基本能通过这个课文题目,愉快地开启整篇课文的学习之旅。

二、善于感知全文

学生阅读文章的感受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以及文章所表现出来的风格。这些阅读感受多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方式实现的。学生阅读文章后的感受不可能人人相同,因为存在阅读个体(学生)年龄的差异、阅读水平的差异。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学段的训练重点、培养目标,不断培养、实现学生语言感受的广度及灵敏度。如教学写景的文章,感知全文后,基本要理清:写的是什么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这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如果是写事的文章,感知全文时,要捕捉到事情的六要素。如果是写人的文章,最起码要知道: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她)或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这样有方向性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言语传递的信息,整合收获的言语信息,概括地表达出自己对所阅读文章的言语印象。

三、聚焦感悟精彩处

文章中的精彩句,要引导学生静下来、沉下去,重敲轻磨、细品慢嚼,品出言语对象的特点,品出言语背后作者的情感,品出作者所用的表达方法。

1. 放慢脚步读一读。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和田的维吾尔人》)这是典型的虚实相结合的描写,在小学课文中不多见。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放慢脚步”,反复读一读。有学生发现:这是个“病句”,因为花儿不能盛开在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应该是维吾尔人把花儿(雕)在门框边,(画)在房梁顶,(绣)在挂毯上。“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接着开始探究:作者为什么统一用一个“盛开”呢?前一个“盛开”与后一个“盛开”有什么不同呢?有探究就有收获。学生在反复的咬文嚼字中,读懂了和田维吾尔人的豁达乐观,读懂了作者的情感,读懂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学生透过文字,理解了文字所承载的丰富内涵。语言敏感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2. 静下心来比一比。如:“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意识到这是双重否定句,于是就这样处理:(1)先板书“没有     不”,然后在“没有     不”下面分别写上“否定”。笔者说:“否定再否定,这不是双重否定吗?那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是左右十几家全都浸在桂花香里,还是左右十几家没有浸在桂花香里?”学生很激动:“浸、浸,全都浸在。”(2)看学生来了兴致,笔者继续问:“那直接写‘左右十几家全都浸在桂花香里不就得了?”(3)看着学生一脸的茫然,笔者鼓励学生比较着读一读,看一看有没有不同。这一比,就比出了——作者是在强调桂花香,是在强调自己对桂花香的难忘,也是强调自己对家乡桂花香的难以忘却。这一比,语言的孰轻孰重就比出来了。

3. 放飞想象想一想。如:“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生在品读这句话时,第一眼抓住的关键词几乎都是“一步一步”。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再仔细琢磨。琢磨后,有学生提出问题:“门头沟在哪里?”笔者给出信息:“门头沟位于北京西部山区。”学生收获这信息以后,开始想象骆驼一路翻山越岭、风尘仆仆,迅速脑补出骆驼行路之艰难。学生再联系“一步一步”读的时候,对骆驼的敬佩、同情、怜爱之情油然而生。这一想,言语所富有的生命情怀瞬间被激醒。

4. 联系实际谈一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作者从桃花心木的培植中,悟出了育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感悟到的做人道理也许并不难,但如果只用道理诠释道理,那终归是纸上谈兵,要深入理解,必须联系实际,打开学生的内部存储。于是,笔者说:“我们已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想要深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还有一个好方法——联系实际。现在再读这两句话,你会想到哪些人?”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课文,想到了命运多舛,但始终坚持用音乐造福人类的贝多芬;想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笔者还利用视频与学生分享了舞蹈演员刘岩的事迹……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再现,把抽象的言语化作了一个个具體的人物形象,言语的生命力牢牢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在精彩处,引领学生放慢脚步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谈一谈,其实都是在创造平台,用作者、教师的言语唤醒学生的言语储备,让学生感受言语的声音、色彩、温度与情感,从而习得言语表达技巧,提高语言的敏感力。

四、关注篇章结构

好的文章,它的篇章结构都反映着作者的匠心独运,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篇章结构尤为严谨,环环相扣。教学时,笔者就借助板书,引领学生欣赏文章篇章结构的艺术美。

通过图示,学生对严谨的篇章结构一目了然,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言语生命的结构艺术美一览无余。

只有在常态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进行语言敏感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阅读策略,学生才能在语言实践中触类旁通,创新运用,给言语生命以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晋安第五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桂花香人教版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八月桂花香
风吹桂花香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仙乡画境桂花香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关于冬天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