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见规律理念定方法

2019-04-01方德佺

新教师 2019年1期
关键词:谜面外祖母自然段

方德佺

【薛法根教学片段】

师:好。我们一句一句解。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这一排同学,每人读一句。(一排四位学生站起来,分别读四个句子。)

师:读得好!你的昨天——

生:永遠不能回来了。

生:被时间带走了。

师:懂了吗?

生:懂了。

师:那你连起来说说。

生:我的昨天被时间带走了,没有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爸爸的童年——

生: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外祖母——

生: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父亲告诉你有一天——

生:我也会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换种直白的说法,就是——

生:死了。

师:你看,昨天、童年、外祖母、将来的我,都会被时间带走的。在这时间里面,所有的人,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带走。你以前的忧伤、哀痛,都会被时间——

生:带走了。

师:所以你就剩下了——

生:高兴和快乐。

师:(指第一位学生)你读的第一句话跟后面的话有什么联系?

生:因为先是昨天,再是童年,再是过完我的一生。

师:对的,但是没说清楚。你看,这三个时间段,哪个长,哪个短?

生:昨天最短,童年长一些,一生最长。

师:他是按照时间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的。短的时间过去了,长的时间也过去了。所以我的心情就越来越——

生:着急。

师:越来越——

生:悲伤。

师:因为我们的一生都会被时间带走的。现在你来读第一句话。

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你现在知道这句话和后面三句有什么关系吗?

生:把后面三句都包括进去了。

师:对的,这句话是总写,也就是概括地写,下面三句话是具体地写。

【张祖庆教学片段】

师:好,请你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爸爸说了几句?你认为哪一句话就是我所指的那个“谜”。

师:(把四位同学请上台)现在台上站着四位同学,分别代表四句话,如果让你从这四位同学中选出一个领导,你认为应该选谁?认真研究课文,你就知道了。

生:我选第一位同学为领导。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总起句,其他几句,都是给爸爸这句话作出的说明。

师:你把这个“谜”再读一遍。

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林清玄当时只有三年级,我们现在也是三年级。我们来猜猜看,爸爸这句话到底想要告诉林清玄什么?

四位学生依次回答。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再去猜的话,也许大家理解得会更深入。请看屏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也就是说,时间把很多事物都带走了。(板书:带走)

师: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呢?研究爸爸说的话,想一想: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可以轻轻地读出来。(生轻声读)

生:时间带走了昨天。

师:昨天。你说一个我板书一个。

生:时间带走爸爸的童年。(师相继板书:昨天、童年)

生:我觉得时间还带走了外祖母——

师:外祖母的——生命(板书:生命)

师:请同学看黑板,发现了什么?(手指向板书,用手势画圈演示)

生:我发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昨天比童年小,童年比生命更小。

师:那么,爸爸为什么先说带走了昨天,再说带走了童年,最后说带走了生命呢?我能否把爸爸说话的顺序给调一调,先说带走了外祖母的生命,再说带走爸爸的童年,最后说带走了昨天。这样说行不行?

生:我认为不行的,因为昨天比童年的时间还要短,一个人的童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师:好!你发现爸爸说这一段话,先说短的时间,再说稍微长一点的时间,最后说更长的时间。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觉得,爸爸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昨天是所有时间里事物稍微短暂一点的,童年是比昨天稍长一点的时间里的事物,而生命是比童年更长的,所以爸爸要这样说。

师:理解得真好,还有谁有更深刻的理解?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师:为什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生:因为昨天的时间很短,童年的时间也许会稍长,一生是比童年的时间还要更长的时间。

【赏析】

细读上述两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两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有如下相同之处。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为总分结构的自然段,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中已经学习了一些,但多是从内容就能明显看出其形式特点的,如《赵州桥》《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一些自然段。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第四自然段就比较复杂,对于总分结构的自然段而言也更具典型性。从内容上看,它是父亲在回答“我”的问题“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为了避讳说“外祖母死了”这样残酷的事实,便从时间消逝这个角度来说。结果对于读小学的“我”来说便成了“一个谜”,同样对于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谜。换句话说,这个自然段的内容本身具有隐蔽性,导致结构形式不容易看出来,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才能读懂谜面进而揭开这个谜底;而当学生揭开谜底完成自然段的学习,他们对自然段的理解无疑也加深了。这也正是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自然段开展教学的内在原因。

2. 在梳理中理解。在具体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揭开“一个谜”时,两位教师都根据学生学习自然段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出发,梳理自然段中的句子,一句一句地学习,由谜面到谜底。在读每一句话的时候,教师都引导学生重点梳理构成谜面的“时间”的具体体现对象:昨天、童年、一生(生命),并注意三个时间对象在自然段中的排列顺序及最终结果,由此揭开谜底。可见,梳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寻找几个句子的共同点(内容),让原本隐蔽在文字中的真实意思显露出来,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

3. 在形式中固化。教学中,两位教师都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看上去也是分析文章内容,但这样的分析不是停留在理解内容上,而是为理解自然段的结构形式服务的。因为只有从内容中抓住自然段中时间体现的对象,才能还原出其中时间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总有分,确认四个句子在时间上存在的相互联系,从而理解自然段中句子的排列顺序:谁主谁从、谁先谁后,亦即达到用原有总分结构去同化的结果。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了一次,面对比较复杂的自然段,如何由课文内容学习走向语言形式把握的抽象过程,进一步理解了总写与具体写之间的关系。

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两位特级教师为什么会这么“差不多”呢?到底是不是雷同?如果我们从语文教学规律出发进行考查,就会发现,以上内容正是自然段教学规律的体现: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上去理解“一个谜”的谜面,再分清构成自然段的几个句子的内容,以及句与句之间的间接关系——具体表达的句子在时间上由短到长,在揭开谜底时也显示出句子之间形式上的内在联系,进而明确自然段的结构特点——先总后分。这就是用符合學生学习规律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挖掘课文在自然段构段上的规律性,进而让学生对规律获得深刻的认识与把握。如此以规律支撑的教学,体现的是英雄所见略同,是两位教师都选择第四自然段尽情演绎的原因。

如果仅此而已,难免还是有雷同的嫌疑,两位教师教学中的精彩之处是同中见异。我们以对四句话的理解为例来看。

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是在引读中完成的。他选择了一排的四位学生分别读四个句子。在肯定学生读得好之后,薛老师以“你的昨天——”开起引读,并要求学生完整说出课文句子,随后又以“爸爸的童年——”“外祖母——”和“父亲告诉你有一天——”进行引读,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回应。在此基础上,薛老师适时总结句子表达的内容, “昨天、童年、外祖母、将来的我,都会被时间带走的。在这时间里面,所有的人,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带走”,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所读的句子之间的关系:第一句是总写,也就是概括地写;下面三句话是具体地写,是按照时间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的。薛老师善于点拨,这个过程是师生合作对话完成的,学生在读中领悟了自然段中语言表达的特点。

张祖庆老师先让学生思考: “这段话,爸爸说了几句?你认为哪一句话就是我所指的那个‘谜?”并运用现场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从分别代表四个句子的四位同学中选择一个领导。学生不仅要进行选择,而且还要说出选择的理由,由此确定第一句在自然段中的地位。随后引导学生猜猜爸爸所说的话表达的意思,并换一个角度,即用“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去理解处于领导地位的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从而,学生得以梳理出被时间“带走”的三种对象的排列顺序。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是抓住处于领导地位的句子组织教学的,他既注重创设情境,又善于引导学生找准理解的切入点,才使学生顺利地由谜面猜出了谜底。

从这样的对比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具体教学中,薛老师采用的是归纳法,先引导学生弄明白每个句子的意思,再梳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确定不同表达对象在自然段中的位置,由此形成先总后分的构段认识。张老师运用的是演绎法,先认识总写句的地位,再通过分析句子内容去还原,最后让学生从语言形式上看清总写与分写的关系。

依照规律选择《和时间赛跑》第四自然段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根据各种教学理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演绎精彩,这就是对比评析薛法根老师和张祖庆老师教学的典型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谜面外祖母自然段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热闹的“非遗”年货集市
数字迷,猜成语
谜苑
猎犬感冒
美丽的秋天
菊香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