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有效利用插图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4-01潘红梅

神州·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插图核心素养

潘红梅

摘要: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利用水墨画插图进行古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插图;核心素养;部编版教材

中国古代诗词语言含蓄隽永,思想蕴藉丰沛,是小学生感受中国传統文化精髓的万花筒。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篇目,采用淡雅的水墨画或清新的水彩画配图,涉及到明月、翠柳、枯木等意象,古诗与国画的完美搭配,整合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处于低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图文结合这种形式,为低学段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刺激,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图、文的有机结合,在教育中能实现拓展思想,涵养美感的功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对思想和美感的培养,聚焦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学好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能力。

本文从四个方面结合低年级4本语文教材的12首古诗进行阐释,就古诗教学如何有效利用插图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分析。

一、插图的内容,对应诗歌主题

语文教材中每篇古诗的所配的插图,往往展现的是诗歌主题或者重点内容。大部分的借景抒情诗,都通过插图直接呈现主题,如一年级下册的《池上》和《小池》,配图呈现的一个是小孩撑船在荷花池中游荡,另一个呈现的是碧绿的荷塘之美;二年级上册的《敕勒歌》配图呈现的是一片宽广开阔的草原之景;二年级下册的《咏柳》则通过插图呈现了柳树迎风招展摇曳的画面。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插图把诗题和诗人建立联系,如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插图所绘为作者王之涣登楼所见,《夜宿山寺》为李白夜里留宿在寺庙的所见所感。因此,针对这一类能指示诗题、诗意的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观察,问问学生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从画面上理解图意,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意,把插图和诗题、作者建立联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插图的构图,巧解隐含诗意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常常于一字中蕴含无限深意,营造出一朵花中见世界的艺术效果。二年级下册杜甫《绝句》中有“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含”字在教学中是一个理解难点,学生很难将“含”字的常用意思投射到诗歌中。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找一找图中诗人的观景位置,再设身处地的将自己置换到诗人的位置上,想象自己倚窗远望,所见之处的美景像一副画一样镶嵌在窗框中,框中之画正如眼中之景,框中“含”画如眼中“含”景,这就帮助学生实现了将“含”的本义与诗中意境的有效融合。

三、插图的嵌入,融入鉴赏意境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诗歌配图很多采用了图文分离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就看不到插图,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插图排版则采用了嵌入式的方式,学生在欣赏插图的时候也能看到古诗,插图紧紧地围绕着课文。如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插图的上半部分云气弥漫、烟雾缥缈,插图的着色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画面,这比用语言解释“生紫烟”这种物理现象更直观生动。学生在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同时,背景的水墨画就不由自主地映入学生的脑海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诗情,从而进一步鉴赏诗歌的意境。再如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诗歌就是以群山、草原、牧群的水墨画为背景,学生在朗读古诗时,视线不发生偏移就可以欣赏到草原的美景,感受旷远宽广的意境。教学时可以问问学生:“这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而且能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印刻在学生心中。

四、插图的细节,连接传统文化

小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插图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还能让人从插图的细节中感受趣味,回溯中国古代的文化印记。如一年级下册《池上》,插图上画着一个小孩在撑船,仔细看孩子的发型,为“垂髫”,是古代儿童头顶的头发自然下垂梳成的短发,一般8岁以下的男孩梳这样的发型,那正是孩子童年调皮贪玩的时期,这样的扩展介绍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小娃“偷采白莲回”的俏皮。再如二年级下册的《村居》,插图上画着五个放风筝的小孩,仔细看他们的发型为“总角”,古代梳头时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8岁以上15岁以下的孩子梳这样的发型。古代的男子成年之后,会行冠礼,要先在头顶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帽子,如二年级下册《绝句》插图中的男子形象。这些古诗插图中渗透的“小知识”,虽然不涉及教学目标,但如果能图文并茂的利用课余时间领着学生一起打开书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也是非常有趣的,它能让学生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这样,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并有效地利用插图,用合适的方法使插图辅助教学的效果最大化,让古诗教学永远绽放诗情画意的光彩,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

[2]刘冬岩,薛日英.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问题及对策——以人教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3.

[3]顾佩琳.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析与使用探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部编版教材插图核心素养
“趣”教“乐”学
部编版教材到底该怎么教?
论写作教学的不断探索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部编版教材中的渗透教学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