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所欲不逾矩

2019-04-01冯梦阳

关键词:规则法治法律

冯梦阳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资源的充裕,使得社会公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选择多样性成为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随之而来的观念冲突日益加剧,就学校教育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现在的学生比以前难管了”。最近常见报道的各种校园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管理失当,而对于形形色色的学生个人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其中一个必须着手的共通之處在于,师生双方应共同树立牢固的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个性化发展应以促进秩序和谐为前提。时代的日新月异使得学情复杂的程度变得前所未有,然而——“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现象的变化永不停息,演变的规律却是一定的。自由总是相对而言的,学校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是故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所说的“矩”,既包括人文主观,也包含科学客观。

人文规则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当然是法律。法治是社会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方式,可以划分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以及权利义务意识等方面。小学阶段应开始着手为学生树立“法治”信念。庄严神圣的法律权威表现在人人平等——法律保障公民行使建设公共事业的职能,任何人因个人意志而违背法律精神都将受到责罚。每个学生应该认识到只有遵循共同的秩序才能使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更美好,并因此养成依法维权和履行义务的习惯。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解法治观念时,可适当选取一些历史故事——很多悲剧性英雄的信念是崇高的,但其共同之处在于扰乱社会秩序,因此他们的失败结局具有历史必然性;尤其是出于个人恩怨而采取报复手段无疑不具有正当性——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满足小我的需求而忽视大我的利益。

规则意识还包括风俗习惯。学校应当教育学生尊重其他特定个人或集体的风格、礼仪、习性。特别是小学生往往因为年纪太小,没有处事经验,而造成“童言无忌”或更尴尬的局面——正是因为学生不懂得行为模式是由时间积累而形成的,学校才更有义务为他们解释特殊文化区域的风俗成因,这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而养成良好习惯。

规则意识的最终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为自己树立更高的道德标准。学校学科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二者都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认知体系和操作方法,其中自然科学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基本依据,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然而,遵循科学规律仅仅强调具体行为的正确性,道德观念才能反映目标的正当性——之所以有人会违反习俗和法律,究其原因是自私欲望突破了道德底线;然而哪怕他们手段再高明,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是初现端倪,德育工作宜采取和风细雨般的熏染方式,而非狂轰滥炸般的灌输。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法律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