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创新探究

2019-03-28

关键词:学生党员载体党员

张 振

(阜阳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安徽 阜阳 236037)

互联网作为一场革命性的工具,具有资源最多、更新最快、传播最便捷的特点,一出现就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受到大学生的热捧。据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 亿,其中学生占25.4%。1.96 亿学生网民中,绝大多数是高校学生群体[1]。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在日常教育中,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学生党员的教育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借助行之有效的载体,让学生党员处处融入党组织,时时接受党性锻炼,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实践中,科学灵活地创设教育载体,对提升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现状

(一)思想认识僵化

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是由辅导员或专业课教师兼任,缺乏专职化的党建工作队伍。有的学生党支部书记自以为工作经验丰富,干什么都好像“有一套”,理论学习松懈,观念更新落后,固守传统经验行事,认识不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存在对标不准、思想认识不到位、上紧下松等问题,习惯于用老经验、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深入学生,不开展调查研究,固守传统的教育载体,不愿意触及新的矛盾和问题,只是一味地为开展活动而设计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教育效果。

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00 后大学生,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自主探究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而不喜欢灌输式教育,凸显出个性鲜明的自我意识,淡化了班级观念和集体意识,虚拟的网络平台早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沟通情感的主渠道,传统的党员教育思维模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载体形式单一

目前,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形式相对落后,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够灵活,“一刀切”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的党支部“三会一课”流于形式,造成党员日常教育功能弱化,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高,党员意识淡化。党支部开展活动往往是支部书记自弹自唱、内容枯燥、空洞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党员对参加党支部活动产生抵触情绪。为深入了解A 大学学生党支部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笔者专门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党员所在党支部组织党员理论学习主要内容照本宣科读文件、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占56%,讨论党员发展转正等问题占34%,开展其他活动占10%。

由此可见,党支部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枯燥单调的理论学习上,呆板僵化的灌输式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挫伤了学生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使得部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随意,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党员以这种态度参加组织生活,党建工作自然有滑向“务虚”的倾向,支部党建工作只能是水中浮萍、天上云彩,扎不了根、落不了地。在信息泛滥、文化多元、价值信仰多样的背景下,各种思潮、思想甚至虚假谣言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传播,使得学生党员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选择更加自由多样,传统的依靠党支部对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优势受到影响和冲击。

(三)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学生党支部,主要以年级、专业设置,党支部书记大多是由学生专职政治辅导员兼任,辅导员带的学生少则两百人,多则三四百人,学生工作纷繁复杂,党建投入的时间精力极为有限,造成党支部书记对学生党员认识不够、了解不深,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难以深入持久,党员教育存在层层递减的现象,不少学生党员存在诸如理想信念动摇问题、宗旨意识淡薄问题、道德修养滑坡问题等,尤其是政治纪律观念不强的问题。

学生党支部书记专职化水平不高,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不足,理论学习仅停留在完成工作任务层面,忽略了在管理服务、党员学习教育、支部建设等方面业务能力的提升。加之,部分党支部书记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不及时,工作中“表面化”“形式化”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党支部工作主要关注“做没做”“有没有”,而不是注重“好不好”“优不优”,严重制约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弱化了学生党员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但从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际来看,一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弱化,党的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党员教育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一些学生党员党的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少数党支部书记党务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要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创新党建工作载体至关重要。

(一)创新学生党员教育载体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政治觉悟明显下降,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相对于学生数量而言,不仅人数不足,而且缺乏系统的党建理论知识,使得在吸收新党员的过程中很难深入了解发展对象的思想动态,党务工作者与申请入党的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衡,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审核把关不严、质量不齐、程序不明、动机不纯等现象。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党员工作要遵循“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但随着学生规模总量的增加,学生党支部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化、信息化空间,促使党建工作的环境、对象、方式等发生新的变化,为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实现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创新,改变以往学生党员教育的单一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有效提升学生党建工作质量。

(二)创新学生党员教育载体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当前的舆论生态和舆论环境,使很多原始的,具有迷惑性、渗透性,甚至颠覆性的信息,毫不掩饰地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这些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鉴别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党建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学生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学生党员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中流砥柱,既要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把党员身份“亮出来”,又要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把党员形象“树起来”,主动做好身边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善于采用学生熟悉的载体传播党的声音、传递党的知识、传送党建工作信息,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学生党员教育载体是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需要

学生党员教育只有创新载体,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才能有效实现贴近学生、增强吸引力、提升服务能力的目标。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学生党员教育提供更及时的理论学习信息、轻松的思想交流空间、开放的组织生活形式、便捷的社会服务途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基于新媒体环境,创新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借助新媒体立体式、多方位的表达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先进典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增加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党员意识,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

三、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创新路径探究

党员教育载体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其中承载的教育内容和信息转化为有形的教育效果,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面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学生党员教育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形势,牢固树立“质量党建”意识,勇于创新教育载体,推动学生党员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切实提升学生党员教育质量,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丰富实践活动载体,增强党建工作吸引力

实践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增强党员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党内活动,是对党员进行党性锻炼、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有效载体[2]。学生党支部书记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学生党员意见建议,真实了解学生党员的愿望和需求,善于采用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赢得学生支持。

丰富学生党员教育载体,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托,聚焦社会关注、师生关心的问题,扎实开展世情国情、党史党情调研走访活动;聚焦党性意识,突出政治属性,固化学习党章党规、党史等“主题党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切实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切实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觉悟,增强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通过丰富实践活动载体,有助于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着力解决学生党员学用脱节的问题,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党员亮明身份,发挥作用,切实树好“硬标杆”、形成“强磁场”,把学生党支部的活力释放出来,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出来,真正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新活力。

(二)挖掘文化载体资源,注入载体运行活力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包括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是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的统一。在实践中,各校因其不同的地域特点、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孕育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不仅包括大学生党员群体,也包括普通青年学生,目的是将高校打造成人才培养和文化开发传播的重要基地[3]。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重视以特色活动为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广大青年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雕塑者和受益者,校园文化对学生党员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形成优良班风、校风、学风,形成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二是要用好、用活校园现有的媒体资源,发挥传统媒体优势,深入挖掘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如开辟校园橱窗、展板、宣传栏等,真正做到以党风促校风、带教风、正学风,充分发挥党建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是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变革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注重对好的传统载体进行改造,如改进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修正校园环境等物质载体、推动行为养成载体等,借助传统载体的优势,实现传统载体和新兴载体的有效融合,共同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三)拓展党员教育载体,发挥新兴媒体效用

在长期的党建工作中,有许多载体已经创设多年,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创新,只是一味地保持原样、原地踏步,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4]。网络载体作为学生党建的重要延伸,是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党员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起点低,加上党支部书记对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创新思想认识不到位,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的能力不足,面对新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改变,打造有效的新媒体教育载体已成为增强学生党员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迫切要求。以微信APP 为例,这类载体是一种综合性、实用性、互动性、实时性新媒体平台,具有用户数量庞大、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内容涵盖范围广、信息更新及时的特点,切实增强了平台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创新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已成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载体创新实现理论学习的具体化、丰富化、立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变枯燥干瘪的理论学习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载体形式,将党史党情党章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到学生党员的心中,切实增强学习教育效果,激发学生党建工作活力,将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做到化虚为实、落地有声。

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加强与改进,离不开载体建设的创新与推进,只有选准学生党员教育载体,找准学生党建工作切入点,才能将“无形”的学生党员教育转化为“有形”的手,切实增强学习教育效果。基于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党务工作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放的视角、开阔的思维、开放的精神来审视、谋划和推动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创新,积极开展网络教育,打造学生党员教育网上之家,积极主动了解,深入细致研究,准确有效地把握各种新生事物,广泛利用声音、视频、党史、党情、党章等开展专题教育,不断延伸工作触角,健全组织脉络,切实增强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载体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