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在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观察

2019-03-28黄亮亮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2期
关键词:胸椎肋骨持续时间

黄亮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界首镇中西医结合医院 界首 541306)

临床外科中,多发肋骨骨折是常见的胸部创伤疾病,该病所引发的疼痛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1]。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可帮助患者持续镇痛,与持续硬膜外镇痛效果相差不大。现阶段,临床对胸椎旁阻滞的研究主要致力于胸外科手术中及术后镇痛方面[2]。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观察比较了两组的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54.83±5.49)岁。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2.74±6.3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ASA为Ⅰ或Ⅱ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其外周静脉,连接监护仪,常规检测BP、ECG和SpO2。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给予患者咪达唑仑(国药准字 H19990027)0.05 mg/kg,丙泊酚(国药准字H20051842)2 mg/kg,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171)0.5 μg/kg 和 维 库 溴 铵 (国 药 准 字H20084539)0.1 mg/kg,静脉缓慢注射;待肌肉松弛后在可视喉镜下完成气管插管术,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根据患者调节Vt为 6~8 ml/kg,RR 为 10~12 次 /min,I∶E 为 1∶2,维持PETCO2为30~35 mm Hg。为维持麻醉深度,术中继续泵入1%丙泊酚20~30 ml/h,并选择性吸入1.5%~3%七氟烷(国药准字H20070172),必要时静脉推注舒芬太尼10 μg。术毕,患者清醒后,拔气管导管接PCIA泵,配方为舒芬太尼100 μ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PCIA泵设置为持续输注速度2 ml/h,负荷量2 ml,单次给药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

1.2.2 观察组 全身麻醉操作同对照组,并加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使用M-Turbo便携式超声仪(SonoSite公司),超声探头参数:2~5 MHz。患者取侧卧位(术侧在上),对选择的手术切口相应的肋间椎旁皮肤及超声探头(无菌保护套包裹探头)行常规消毒后,采用斜轴位横断面扫描,在患者胸椎棘突间平行于肋骨处放置低频凸阵探头。通常情况下,超声所显示的图像为棘突、横突、关节突、肋骨和胸膜,当高回声声影相继出现后,可移动开探头并取横突错开,移动至胸椎旁间隙,最后将穿刺针沿超声探头从外向内采用平面内法穿刺,穿刺针突破肋横突上韧进入胸椎旁间隙,待回抽无气体和血液后,注入0.5%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61064)5~10 ml。根据患者的切口范围,可行多个相应节段的胸椎旁阻滞。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和48 h等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估,总分值10分,0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10 分为重度疼痛。得分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强烈。(2)比较两组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运用针刺法对两组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运动阻滞情况则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段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12 h、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段疼痛程度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段疼痛程度比较(分,

?

2.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持续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持续时间比较s)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s)感觉阻滞持续时间(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s)运动阻滞持续时间(min)40 40 t P 37±11 45±10 3.403 4 0.001 1 148±26 165±25 2.980 8 0.003 8 155±20 193±19 8.712 0<0.05 86±24 126±23 7.610 4<0.05

3 讨论

临床治疗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通常采用开胸治疗术,该术虽能有效矫正患者的骨折部位,但治疗后所遗留的创伤和疼痛强度较大[3],同时易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烦躁、疼痛或咳嗽等不良反应[4]。在术后过渡疼痛期间不仅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能会对其肺通气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临床一直在为患者找寻一种可靠、安全的麻醉方式[5],以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并缓解其术后疼痛。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深入应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则发展成为了较成熟的麻醉方式,它可为单侧提供多个节段的躯体镇痛反应,相较硬膜外持续麻醉整体效果相差不大,且术后诱发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极小。本文采用的以超声斜轴为切面的扫描及平面内技术,使穿刺针和穿刺路径可视化[6],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针尖盲目过深而造成的周围重要组织或脏器损伤。而选用常规全麻下手术,虽能顺利完成手术,但其术后镇痛效果并不理想,联合胸段硬膜外镇痛则对穿刺技术要求高且易引起循环不稳定,造成脊神经损伤及硬膜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该镇痛方式已被临床逐渐淘汰。多发肋骨骨折术后联合应用静脉镇痛泵虽是常规选择,但应用静脉镇痛泵也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本研究采用的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不仅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安全准确及完善的镇痛效果等特点,还可将对患者的肺部功能影响降至最低,从而有效防止患者因手术应激反应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维持其麻醉深度,同时抑制中枢神经敏化,有效将中枢传导阻断,缓解术后的痛感[7]。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是往胸椎旁间隙注射局麻药物的镇痛方式,本研究采用超声引导平面内进针技术,可清晰地将针尖的具体位置和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显示出来。帮助医生在超声显像下行平面内进针,并避免出现刺破胸膜或侵入椎间孔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2 h、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该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猜你喜欢

胸椎肋骨持续时间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迷人肋骨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比较的 Meta 分析
肋骨带外固定加外敷万伤接骨膏治疗单纯性肋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日安,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