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步履不停—郭晓光对表现性艺术的探索旅程

2019-03-27王凯莉

神州·上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表现性色彩

王凯莉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界,尤其是美术学院中的青年学生们,对新观念、新思想、新的表现形式充满着追求与渴望,他们在新的艺术思潮的涌动下自觉的思考和探索绘画本体问题,并将这些体悟急切的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之中,这也是那个年代年轻艺术家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表现性;造型能力;色彩

文革结束,郭晓光赶上第一批高考,他评着坚强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考进了鲁迅美术学院,新观念和表现主义绘画深深的吸引着他。在他的创作中,他的笔触和色彩关系富有表现力和创作精神,这对他一生的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为后来的表现性油画语言打下坚固的基础,让他成为这一派的领军人物。从作品《生灵-八女投江》到后来的许多的作品都能看到他对最初艺术观念的坚定与信仰,他那强有力的笔触、具有动感的造型、以及明快的色彩关系从未在他的作品里流失,反而他把画面的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的表现出来,让人看了更加的震撼。这也正好诠释了他所谓的“无色不空、不执不通”的至理。

郭晓光从小家境贫寒,但这并没有淹没他对艺术的热爱。他对艺术最初苏醒来源于学生时代,他开始了他人生第一张作品的临摹,而那时他还不到十岁。从那以后他像一阵风,像一支小船,像一片海洋冲向了绘画的世界,也许道路上充满着艰辛,但是绘画给他带来的快乐早已填满了他的孤独与害怕。他一直坚信一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文革结束第一次高考给郭晓光送来了光明,他凭借着刻苦学习以及不断探索的精神考入了鲁迅美术学院,这是他绘画人生中最初的呐喊。进入学校的郭晓光深受学院造型能力的影响,他画了一批又一批的写实油画,久而久之,不免有些乏味。在写实绘画中郭晓光发现,过度强调写实虽然注重了造型能力,但是色彩、笔触上遭到了抹杀,让整个画面看起来缺乏感染力,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慢慢的他开始做出了转变。

在他不断的思索中,他开始朝着另一个方向摸索。首先,他开始从素描入手,不再注重调子上的明暗关系,摆脱了灯光的束缚,把人体变得扭曲、夸张,直接用线条来表示人体的张力以及骨骼各方面的结构特点。一根根炭笔像是毛笔似的舞动来勾画出精准的形体结构。当然,这离不开他前期写实的基础。从身边的人看来,这是被写实逼急后的“叛离”。他曾经在他的速写本上写过这样一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想一想,真的和他的绘画风格一样,一鸣惊人!

他曾经回忆道,大二的时候是他最快乐也是最挣扎的时期。那时候的他正经厉着变形的关键时期“练形”。当然这里指的形并不是形体结构的形,而是作品艺术形式的外在表现。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并不是用好的画具或者把人画的比相机照的还要像,而是让画看起来更传神,笔法如何才具有概括性,如何才能更加生动有力等。在一次次探索后,郭晓光把绘画体验运用到油画上了。他的油画作品从之前的写实一下子跨越到了绘画一些身体扭曲,四肢夸张的人物上,忽然发现这时候的人物形象更加的有感情,有力量,有思想。

想使得绘画作品富有感染力,艺术的构思和绘画语言,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否达到一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后期他不断的进行摸索,进行着各种组合和调整,使整个画面变得更加有韵律。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他摆脱了传统习作和临摹,因为他始终坚信,“个性是艺术的精髓,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那个时候的大学生都在讨论着立体造型本身的时候,他已经去考虑他的画面问题了,除了形体结构,他还考虑视觉因素、色彩因素、笔触因素。他的前期作品虽然带有一些大师的痕迹,但却明显的看出他已经从写实中跳出来了。

1983年,郭晓光作品《生灵---八女投江》入选中国首届油画美展,这一步更加坚定了他对表现性油画道路的探索。这幅作品无论在造型、色彩还是结构构成,都体现了对人物与故事情景的表达。画面效果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把故事情节充分的展现出来,仿佛把八女永远定格在这里,希望他们不要离去。粗犷的线条,厚重的造型,浓郁的色彩,强健有力的笔触,夸张的造型,使得画面中的每一笔都呼喊着主题。整幅作品给人一种强有力的精神,让人看了震撼。为了避免画面变得僵硬,画面中的水也用线条表示,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与之抗争。这幅画给人带来的是视觉的享受,他需要每一位观看者运用自己的主观意识走入画面,体验其中的内涵。

后来郭晓光进入了央美的研修班,在那里他放飞了自我,而且赢得了许多掌声,得到大家的认可。他彻底的摆脱了传统学院派的束缚,在表现主义的绘画方式上越走越远。在研修班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钓鱼》是半写生半创作的作品,男主人公是画室的模特,他把模特带入了钓鱼的场景中。画中的男模特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出来的,形象简单、大气。画家抓住了模特的外貌特征,以及钓鱼时的心里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外貌描写。郭晓光在研修班前期的人物作品都是夸张饱满、强劲有力,与生活息息相关。他也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仍在不断的探索。后来他又创作了《生存状态》,在创作这幅画之前,他经常去北京的酒吧溜达,去了点上酒,吸上烟,有意无意的观察着周围。之后他抓紧回到画室,就着脑中清晰的印象抓紧创作。他用黑色的轮廓线来突出块面的结构,惨白的面孔非常冷漠,人物的眼神带着丝丝的恐惧感,身上交错的线条给人一种压迫感。后来他又创作了《铿锵玫瑰》、《姚明》等作品,都是摆脱写生,将当时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创作,把他高度绘画的驾驭能力发挥到炉火純青的地步。

通过对画家艺术探索旅程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当初学院派的绘画功底为他以后高品质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始终忠于自己,不断创新,在艺术这条路上他是“前无古人的”。他不拘泥于形式,强调内心的感觉与意象的表达,他的创作是从眼部逐渐升华到精神情感的追求,是对内心的独白与宣泄。在欣赏他的作品中,常常被画中激荡的形式所渲染,让我们回到最初世界的质朴、纯真。画面中不矫揉造作,让人体会到从视觉到心灵的感动。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我们感受到一个地地道道东北汉子的洒脱,在他的画中喷射出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晓光.从造“形”到造“型”.文艺争鸣,2009.

[2]宋慧民.勇往直前的郭晓光[J].美苑,2010,(11)

猜你喜欢

表现性色彩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表现主义元素对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数感的表现性评价维度与评价任务的开发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