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作品

2019-03-27陈晚苟

关键词:欣赏教学多元文化

陈晚苟

【摘要】 纵观现状,多数中职学生只注重他们的专业课学习。对于艺术课根本不当回事,认为可有可无。尤其是美术课如果按传照统教法更是枯燥乏味,一是他们主观上不重视。二是他们没有良好的美术基础根本提不起兴趣。以致于他们上美术课时显得无所事事。无疑给美术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笔者从事中职美术教学多年,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枯燥的美术欣赏课变得丰富多彩,从面达到提高他们美术素养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文化情境 欣赏教学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130-01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注重文化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如何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并置身其中展开欣赏教学活动,笔者将结合中国古代绘画欣赏教学谈点体会和感受。

首先,利用中国古典的音乐背景,渲染文化情境。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音、像结合,声、情并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中国古典音乐与古代绘画有着共同而强烈的民族性特征,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在古代绘画欣赏教学的课堂中融入古典音乐,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使同学们能较好的进入古代文化的情境中。不论是上课之前或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都利用古典音乐渲染文化情境。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渔庄秋霁》、《寒江独钓图》等,配以古典音乐《二泉映月》或《渔舟唱晚》,更容易营造一种萧条、冷落、孤寂、悲凉的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理解。

其次,中国古代绘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的人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借助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文学知识的渗透,从学生熟悉的或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创设文化情境。

如在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教学中,首先指出其在远古时期已出现,而后成熟,晋代顾恺之提出了“四体研蚩,并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绘画论断。列举顾恺之传神之作的文学典故,特别强调“以形写神”的正确主张,并利用典故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古代的文化情境之中,紧紧围绕“以形写神”的绘画论断的发展和在绘画中的具体表现展开教学,结合作品赏析,逐步深入,自然得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精髓——传神。抓住文学和绘画的共性展开教学,并不断利用对古文学诗词的解析营造文化情境,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如欣赏郭熙的《早春图》,可结合作者“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怡而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理论,对照作品赏析;欣赏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联系唐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对照赏析,由体会诗的涵义感悟画的意境,利用诗的情境拓展画的意境。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既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主要特征,二者具有相同的内涵,都是抓住动植物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而给给予艺术的夸张与强调。“梅、兰、竹、菊”被喻为“四君子”,正是因为这些物的特征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于是抒情言志的诗和画在欣赏中就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如欣赏王冕的《墨梅图》,应结合元代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背景,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情景中体会作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创作意图。徐渭的《墨葡萄图》以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政治为背景,体味作品创造的意境和抒发“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搓野藤中”的感慨。

第三、中国古代绘画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性,通过对这种独特的审美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反作用于作品欣赏,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以水、墨为语言的中国画,讲究笔墨情趣和画面空白的利用,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体系。画家运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虚实的互映,形象气势的开合,在与空白的交融中,构成画面的流动和虚实的节奏,形成气韵生动的笔墨乐章,显现出万物的神韵和作者的精神与生命的活力。如朱耷的《荷花水禽图》,用笔用墨都非常简练,画面中的大片空白增添了无限悲凉的气氛。这种画面态势的构成,是“虚实相生”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认识,重新审视绘画作品,便会产生更深的理解。

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空间,是对无限世界的相对集中与概括,不受客观世界的时间、光线、明暗、色彩和透视的制约,而是运用散点透视独特的審美视角,自主能动地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景物有机的组织在一个画面之中。《韩熙载夜宴图》以屏风相隔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的“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事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从汴梁城内画到城外,表现出北宋都城的风土人情、市景面貌、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散点透视的优越性。与这种意象时空相适应的造型,往往是“离形得似”,画出了该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得神之形”,与真实物象之形相距甚远却又能与人们印象中的自然特征相契合,更能显示物象的本质特征的艺术形象,如梁楷《李白行吟图》。

中国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绘画形式,构成了中国绘画独有的特色。画面以诗表达画意或借以抒情言志,诗情画意相辉映。郑燮《丛竹图》长题于竹枝之间,别有一番情趣。黄公望于倪瓒《六君子》中题的“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更是借景抒情。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作品,不仅帮助学生认识美术文化的多元性、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更能理解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 参 考 文 献 ]

[1]郭煕《林泉高致》.

猜你喜欢

欣赏教学多元文化
敢“问”路在何方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