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应避免平常化与格式化

2019-03-23陈晓燕

考试周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立德树人存在问题

摘 要:教师备课应依据核心素养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育人要求,把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避免将“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目标丢失、架空或蜻蜓点水作用甚微。

关键词:学科教学;立德树人;存在问题

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是落实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成为深化教学工作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尚存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实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这一目标成为工作重点。学科教学中若“立德树人”过于平常或拘泥于格式化,会使“立德树人”如拧不紧的水龙头里滴出的水,起不到任何作用白白流失。“立德樹人”流于形式、浅尝辄止,是比较常见的问题。

一、 “立德树人”过于平常化

学科教师往往出现两种态势:一种是只关注知识点,有人听课便说点“要热爱祖国”“要勤俭节约”等平常喊口号式德育上。在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中一些教师对理科中进行“立德树人”是有所抵触的,常把这看作是“形式主义”或“政治任务”,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我国,路易·勒格朗说:“传统学科教学对浸入道德与政治均有抵触,完全禁止采取这种态度是法国公共教育的一个基本立场。”另一种是回避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知识、价值观上有争议、难以简单判别的区域,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中常有一些问题,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而一些教师没有结合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适时地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有学生问及也一笔带过,牵强地运用一些简单的“大道理”敷衍一下,缺乏深入细致的德育分析与疏导,学生的道德发展迅速,倘不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学生的道德发展便失去纵深发展的有利时机。

历史人文课堂上,有些老教师往往会沉痛于中华的历史,激昂于崛起的民族,志在唤醒学生的爱国情结,这些做法是以往教师的常规做法,学生在课前就可以想象得出那些情绪和结论,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教师运行在自身认知轨道上的习惯性思维与做法,但对于在视听中对此已然有所了解的学生而言,“立德树人”仅停留于教师的这些感动与认知,黯淡了课堂的德育激情,成为趋于平淡的说教,如细小的水滴落在平静的水面,只有淡淡的涟漪微漾。

而有些教师则会结合新形势、新事件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萌发良好的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汇报、探讨、交流,反观历史、梳理历史,古今比照融会贯通。避免日常的说教、刻意的渲染,但立德树人效果凸显,教师在课堂上“立德树人”的独到之处在于:以新的切入点开拓学生思路,不走平常路,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激情,彰显育人效果。

二、 “立德树人”过于格式化

“立德树人”落实不理想之殇在于:教师对立德树人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各学科教师想到“立德树人”时,冲入脑海的无非是:爱国、孝亲、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等几项,近几年虽然教师在德育点挖掘时日渐注重进行环保教育是一大进步,但整体上还是缺少新意。过于格式化的“立德树人”局限了学生的德育视野。

其实,“立德树人”中有一点越来越被教师重视:“尊重”。尊重学生、尊重生命、尊重隐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需要改变固有的观念,教师要真正做到“做课堂的引导者,做学生的服务者”,培树“尊重的意识”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根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构民主、道德、和谐社会的道德源泉。

缺乏尊重意识的教师往往格式化地替代学生,剥夺学生的学习经历,辛勤嚼碎再好心地去喂,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业水平不见增长之时,教师又即刻反转指责、埋怨学生。流于常规失却尊重的德育使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甚至成为导致师生间关系恶化的根源。

虽然我们要避免“立德树人”过于格式化,但还要注意一些出格的“立德树人”。例如,教师若将“不准谈恋爱,不能蓄长发,不准携带手机,必须穿校服……”作为立德树人的标准之一,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只是学生的生活方式,不能上升到学生道德问题。若教师以师长的身份,借关爱之名,进行“立德树人”,而不管它们是否属于道德范畴,让“立德树人”干涉了学生的个人生活,也是教师的无德之举。

西奥多·罗斯福说:“只在智力而不在道德上教育一个人,就等于为社会培养危险品。”加强立德树人是被各国公认的,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说:“学校必须经过彻底改革……这样的改革就是道德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帮助孩子们追求一种道德的人生。”找出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存在的问题,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立德树人”,从而形成自然、和谐、有效的德育场,发挥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2014.3.30.

[2]檀传宝.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中小学校大有作为[J].中小学德育,2013(3):95.

[3]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第二版).

[4][法]路易·勒格朗.今日道德教育[M].王晓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陈晓燕,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立德树人存在问题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浅论师范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